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经过大篆、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自由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气势,而通过笔法墨法的相兼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从而形成了具审美风貌的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兼备了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虽然没有庄严堂皇的帷幕,没有悠悠飘扬的笙箫,没有枝叶扶疏的茂林修竹,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尘世写照,但它“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色的和谐”,是我国一门独特的“线的艺术”。
书法艺术的至美即其所追求和实现的最高艺术目标,我们认为是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一个标志着我国艺术民族特征的独有术语。历代讨论意境者甚多,对它的认识虽各有不同,但认为艺术意境是客观世界升华后的主观意象则是共同的。
它以它那极为简约而单纯的黑白点画构造艺术格局,使人们钟情于斯,寄情于斯,以研习书艺为日课,畅意一书为乐事,致衷情泄于腕底,使意象隐现于点画,并在此之中追求着书法艺术的至美。
它通过点线的组合变化,凝聚散发出使人喜怒哀乐的审美氛围,在有形的作品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上升到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这便是书法的意境。书法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
1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2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3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4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5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6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7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宋.袁文
8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9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10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冯武《笔髓》
11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12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九势》
13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4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诗意美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情感笃深,意韵浓郁,使品味者有隽永之趣。当我们欣赏颜鲁公的书作,会感到他雄古深邃,傲岸磅礴的书气,好似那激情慷慨,格调刚健的“建安诗歌”,颇有“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的阳刚之美。
当我们一览怀素、张旭的狂草书,李白诗句“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中的意境会浮现脑海,似乎进入了一个飘逸旷达的境界。再当我们目睹董其昌书作后,更不难品出其中清新淡远之味,自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穆、安谧、恬然之境。可见,书法和诗歌虽非同一性质的艺术,但它们都是作者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有着强烈的写志、达意性。
书法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涵容着醇厚隽永的诗意,使书法的意境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书卷气和诗意美。
15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灌《书断》
16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17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翰林粹语》
18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清.华琳《南宗诀秘》
19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清.丁皋《写真秘诀》
20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刘熙载《艺概》
21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南宋.姜夔《续书谱》
22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唐.李世民《笔法诀》
23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明.祝允明《翰林粹语》
24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5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李渔《闲情偶记》
26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27
学术通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28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栽《艺概》
音乐美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一文中非常欣赏派脱“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这句话。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宗白华先生还说:“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因此,这就决定了书法意境必定而且必须具有音乐美。
音乐中的大调犹如书法中的狂草,奔放、热情、雄强;小调犹如书法中的小草,细腻而耐人寻味。
不仅如此,书法也同音乐一样讲究章法。首写一字,其气势须管束到底,一字乃通篇之准,下字之首笔和上字之末笔之间要承上启下并贯穿书作始终。如若其中某字缺少了这种衔接关系,则会使通篇气韵不通。所以,最使人拍案叫绝的是书作中笔断意连之处,笔断如鹰击长空,意连又扶摇而上,它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而且增添了书法的含蓄感。
29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30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31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张怀灌《书艺》
32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
----清.张庚
33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写真密诀》
34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清.刘熙栽《艺概》
35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宋.苏轼《东坡题跋》
36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37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38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刘熙栽《艺概》
39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
----清.王原矜
40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张怀灌《书艺》
41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42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43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清.蒋骥《传神秘要》
44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自然美
唐代司空图论意境,特别重视自然之美。是要求“取造化之文为我文”,达到审美内涵上的同自然之妙有;二是要求不矫揉造作,达到一种艺术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自然高妙”的境界。
我们看到张旭偶见江岛地平沙润,不由兴起,用锥尖在上面划起字来,发现笔划沉稳净润,由此悟得了“锥画沙”的笔法;颜真卿看到雨水从屋檐流下,墙壁染上了斑斑渗痕,因而领悟到行笔应为“屋漏痕”的转折自如;王羲之观赏白鹅游荡而悟得了意境,怀素观夏云变幻悟得了变化和气势,黄庭坚见长年荡浆而变结体,张旭从看公孙大娘舞剑器中悟得了书意。这些都是“道法自然”在书法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啊。
书法创作要求合乎自然天成的审美规律,以形写神,在虚实隐现中妙造自然之境,达到“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从而获得宇宙生命的浑成之美。
45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46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丰坊《书诀》
47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
----清.吴历
48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唐.张怀灌《文字论》
49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50
书法惟风韵难及......。
----清.左因生《书式》
51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唐.张怀灌《书议》
52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
----《书法三味》
53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
----唐.张怀灌《书断》
54
凡书贵有天趣......。
----明.孙《书画题跋》
55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56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
----清.刘熙载《艺概》
57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
----清.恽寿平《 瓯 香馆画跋》
58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59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
----明.李日华
书法艺术的意境美之所以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因为这境界“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于是‘舞’是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宗白华语)所以,书法意境美的创造,根本上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人格襟抱。
中国书法艺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与超越。这种回归要立足传统,回归到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点上,摆脱世俗的狭隘功利心理,由书作之意境烘托出书家的主体精神;这种超越也要立足传统,但它要有现代人心灵的浇灌,要有时代的强音,如同古代书法之晋尚韵、唐重法、宋取意、元宗态、明主趣、清求朴一样具有相应的时代性。当代书法应该是一种继承古代传统,但融入了现代人生命的、全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