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书画知识] “眼光”与“画技”

9 已有 6654 次阅读   2012-01-28 12:45   标签class  style  创新  技术 
“眼光”与“画技”
2011年12月09日 23:18:27来源:书画天地网—学知报·书画天地报

    画者经常会为创作不出理想的作品而苦恼,这时候,多数人会埋怨自己“手笨”,以为这是自己的绘画技术还不够成熟所致。事实上,所谓“画不出来好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不出来什么样的画好”,比如看不出画中微妙的色彩变化就画不出错落有致的色彩关系,而看不出画中蕴含的画家丰富的内在情感,也就绝对不会画出有内涵有深度的好作品。

    艺术表现贵在创新,但是创新大多是以新的观察方法为先导,即要想画出好作品,就得先练就一双具有一定审美深度的眼睛。

    荷兰绘画史上有一位成就不凡的巴洛克画家叫伦勃朗,美术史上称其为“光与影的大师”,他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和突出重点。伦勃朗作于1642年的油画《夜巡》,画面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一个庄严有序的战士出征场面。巧妙的光线运用为画面增添了神秘感,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中心,神情生动逼真。这幅作品改变了17世纪荷兰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而能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皆源于伦勃朗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好眼睛”。

    生活中摆在画者面前可选用的题材很多,但什么才是体现社会心理需要或艺术潮流的题材,就有赖于画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对艺术现象的敏感度了。一个人的见识广了,眼界宽了,对事物的感受和认知就会加深,画画的感觉自然会跟上来。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油画作品中,罗中立的《父亲》曾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其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还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选择了《父亲》。

    《父亲》的题材对象不仅是大巴山区中的一位普通老农,而是一个能够体现出被损害被欺辱的典型中国农民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饱经磨难又心怀希翼的人物。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父亲》时,仍能感受到作品中咄咄逼人的心灵震撼,而罗中立曾经在大巴山艰苦的农村生活体验就是画家的创作源泉,这种生活体验给予了罗中立创作的冲动。

    哲学中有一大规律,就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的上升之规律。经常画画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即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文化的积淀,艺术也会随之改变,新的绘画语言就随之出现并逐渐丰富起来。作为一个画者,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创作,对待艺术本体的认识都是随着多方面的积累,才会使自我的艺术理念升华或传统的观念改变,作品中的意境、形式、语言、笔墨等也才会随之逐渐深化提升。

    美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应该学会培养一双具有高度审美观的眼睛,随时在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有时在普通大众眼中的一片旧瓦,在具有审美的眼睛中就是历史的沉淀与沧桑;普通大众眼中的一块不显眼的石头,在具有审美的眼睛里可能就是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手笨”,只要你带上一双善于审美的眼睛,就会发现人生旅途中有好多值得玩味、值得珍视的美丽。

    李可染先生曾说过:“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画画的人应不断地摒弃、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个过程就是具备独特艺术语言的过程。画者的生活经验丰富了,绘画语言才会愈加丰富,艺术大厦才能建得越高。

    一幅好作品的境界往往反映出画家的修养和审美水平。要想创作出好作品,就必须提升我们的欣赏眼光。世界并不缺乏美丽,缺乏的只是欣赏美丽的眼睛,眼界的误区会使一个画者不辨雅俗,不识文野,但欣赏的品味提升了,画者就自然而然地拒绝庸俗,这样才有可能画出好画,否则就算是技法再娴熟,想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好画也是天方夜谭。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 jxxiaoyan 2012-03-31 10:51
    对于画画我和你有同感,觉得画画挺难的,特别是看到网上有那么多的好作品,我都没信心了。本身半路出家学画画,基础就差,仅靠自己慢慢的摸索,临摹,进步太慢,可又拗不过自己喜欢画画的心,只好画下去,不管画得好不好,不管最后是什么结果,只享受绘画的过程就ok了!
  • 石子 2013-12-18 08:37
  • 李立华 2014-04-12 12:13
  • 黄杰待秋 2016-09-24 05:16
  • 黄杰待秋 2017-01-04 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