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三月三,长发节

5 已有 50 次阅读   2025-03-31 09:52
三月三,长发节
桂林晚报 2025-03-30 17:01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山下的金江河畔,有一个神秘的红瑶村寨——黄洛瑶寨。有民谣说:“黄洛瑶寨有三怪:长发当着帽子戴、全身上下是丝带、耳环可当手镯戴。”瑶寨内98%的人口皆为瑶族,且都姓潘。往昔,黄洛瑶寨深陷贫困,民谣“龙胜金江一条河,最穷最苦是黄洛,红薯芋头当饭煮,炒菜就是红扒锅”便是当时艰难生活的写照。
红瑶寨许多妇女留着长发(资料图片)
在红瑶寨,长发有着“长长久久,兴旺发达”的寓意,象征着长命和富贵,象征着茂盛和吉祥。全村80多户中,妇女头发长达1.5米以上的有120余人,最长的达到2.72米,获得“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黄洛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瑶嫂对于头发极为珍视,有世代相传的蓄发、梳理发型的习俗和护发秘方。
红瑶寨许多妇女留着长发(资料图片)
在黄洛瑶寨,除了长发,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红瑶服饰。在这里,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通过穿着,你便可以辨别其身份。红瑶服饰都是通过精致的反绣工艺制作,服饰种类主要有:红衣(也称织衣、锦衣),是红瑶的常服,供红瑶姑娘穿用;绣衣(也称花衣),是红瑶的盛装,供生育了小孩的红瑶大嫂穿用;青衣,是红瑶的老年妇女的服饰。红瑶服饰就是红瑶文化百科全书,通过红瑶服饰可以读懂红瑶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演变历史、审美情趣。
在龙脊镇大寨村六月六“晒衣节”上,当地红瑶姑娘展示红瑶服饰。(龙胜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黄洛瑶寨,红瑶的吊脚楼建筑、红瑶歌谣、成年礼、长发梳妆等习俗无不传承红瑶不朽的文化篇章。
2016年起,黄洛瑶寨紧扣蓄发养发习俗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瑶服饰等,创立了“长发节”,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节日当天,寨门处,身着艳丽红瑶服饰的瑶族姑娘们早早等候。她们手捧着被人们称为东方魔水的龙脊水酒,脸上笑起来像一朵怒放的鲜花。每一位到来的宾客,都会受到姑娘们的热情迎接,一杯“魔水”,一首情歌,一句祝福,尽显瑶家好客之风。长发节头一天,家家户户便把自家的红瑶服饰用竹竿穿起来,一串串地挂在二楼和三楼窗户外。走进寨子,古老的三层木楼外,挂满了红瑶服饰,这些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在无声地展示着红瑶的历史与文化。
2023年 4月22日,龙胜黄洛瑶寨举行一年一度的三月三龙脊“长发节”。(资料图片)
月亮岛上,寨内年满十八岁的红瑶少女正在展示神秘的成年礼。相传,当女孩年满十八岁,便要举行成年礼。成年礼当日,女孩在一众姐妹的簇拥下前往河边。河边大石头旁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树被红瑶人视为“寄娘树”。女孩们来到树下,师公身着传统的长袍,头戴法帽,手持香火,口中念念有词,向“寄娘”祷告,祈求保佑女孩未来婚姻幸福、生活平安。接着,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阿婆登场,她眼神慈爱,手持一把锋利、保养得很好的剪刀,剪下女孩的一把头发。母亲迅速用红布将剪下的头发包好,如同珍藏稀世珍宝一般,放入箱底。待女儿成婚、生育后,这头发会被盘入女儿的发髻,既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恩,也象征着家族生命的延续。之后,母亲忍住眼中的泪花,为女儿重新包上头巾,姐妹们撑起五彩的花伞,簇拥着女孩回家,这标志着女孩正式成年,开启人生新的阶段。此时,山谷间回荡起古老的“女儿歌”:“别人叫我快快长,如今长大要离娘。我娘养我好辛苦,一年老了三四岁,一年穿烂三年衣。乳发涂奶初长成,一断青丝谢娘恩,改天我为娘梳发,一头长发到古稀……”歌声悠扬,饱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感恩与对未来的期许。
舞台上,长发展示是一场令人惊叹的视觉盛宴。姑娘们和妇女们依次走上舞台,她们动作优雅地解开盘起的长发,那乌黑顺滑的长发如黑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泽。她们的头上戴着银簪、银钗、银环等饰品,这些饰品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在河边,百余名长发红瑶女开始梳妆。温暖的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像为她们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发丝闪耀着动人的光泽。她们一边轻轻哼着歌谣,一边小心翼翼地解开盘在头上的长发。瑶嫂们手拿木梳,轻轻地梳理着长发,木梳拨动着黑黝黝的长发,像是长发谣跳动的音符。瑶嫂们唱道:“一梳长发黑又亮,梳妆打扮为情郎。二梳长发浓又亮,夫妻恩爱情义长。三梳长发长又亮,父母恩情永不忘……”歌声悠扬,与潺潺的河水声交织在一起,像是精美的长发在歌唱黄洛瑶寨的幸福生活,构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绝美画面。
黄洛瑶寨的长发节,不仅仅是一场节日庆典,它更是红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相比,黄洛瑶寨长发节的民俗文化展示,让人们能够停下匆忙的脚步,细细品味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那份神秘与美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