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大儒朱熹,痛骂米芾、黄庭坚书法,看他的字有资格指责他们吗
“穷酸腐儒”一词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行事教条、冥顽不化,同时又自视甚高、学问不浅的人。现在有不少文化陋习依然会被归咎于被“改造”过了的儒家思想,在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以及对君子的诸多要求即使放在今天都并不过时。
从董仲舒开始,到南宋朱熹为止,“三纲五常”的观念最终形成,并迅速成为君主约束臣民的“利剑”。民众对大儒朱熹的评价呈现明显的两极化,有的人认为他博学多智、做学问一丝不苟,有的人则认为他提出的思想陈腐不堪,害了后世不知多少人。
正基于此,朱熹也就成了“字如其人”的典型反面教材,把他跟秦桧、蔡京、严嵩等人置于一类。很多人只知道朱熹是哲学家、思想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书法家,而且与张即之、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家”,直接与北宋的苏、黄、米、蔡分庭抗礼。
但其实若论书学思想的创新性和发展性,他都难与北宋四家的任何一人相比,过于追求功利性,使其书学思想开了南宋的“倒车”,文学家姜夔等人也对他提出批评。朱熹曾痛骂苏轼、米芾、黄庭坚,认为他们的字败坏法度,直言“及至米、黄诸人出来,便不肯恁地,要之,这便是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
在朱熹看来,写字是为了“达吾之意”,只要“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即可。不过,朱熹显然没有遵守自己给别人提出的要求,他的书法挥毫纵逸,创造力没有被教条限制住。朱熹的传世书法作品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书翰文稿》。
朱熹书法最初学北宋四家,后沿袭颜真卿、钟繇等人的笔法,明代书法家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说:“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朱熹的行、草书颇能见其功力。
《书翰文稿》由若干部分组成,首先是《七月六日帖》,为朱熹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写给表弟的一件信札;其次是朱熹的手稿《大学或问·诚意章》,此外还有虞集、文徵明等人所写的跋文,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中。
从此帖中,可以发现朱熹用笔颇有篆、隶书之意,高古奇崛,这也是为何时人称其书有“汉魏风骨”。《书翰文稿》点画波磔皆合法度,笔意从容,墨色浑厚均匀,气韵萧散,颇有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风格,如明代鉴藏家詹景凤评论:“尝见朱子笔牍数张,盖法鲁公争座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有骨有筋有韵。”
朱熹的字笔法精熟,结字、章法也直入晋唐,其水平不输苏、黄,但其书学思想无疑拖了他的后腿。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