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是颇受争议的一个诗人,这个争议,我认为主要是指她的生活,而关于她的诗歌,相信读过的人,大部分也会认同,她写得细腻又真实。
她观察生活、观察人间的眼睛比我们要敏锐得多。
再读《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本诗集,其中有三句诗,使我顿悟了人间的许多哀愁,有故事的人才能看懂!
1.父母衰老的哀愁
余秀华在《横店村的下午》中写道:
光阴不够平整,被那么多的植物分取
被一头牛分取,被水中央的鸭子分取
被一个个手势分取
同时,也被我分取
我用分取的光阴凑足了半辈子
母亲用这些零碎凑足了一头白发
想想看,作为子女,在父母照料我们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将父母的时光分走。
刚出生的婴儿,几乎24小时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照顾;
上小学后,我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放学后,仍然需要父母给我们准备晚饭,话话家常;
进入青少年时期,父母可能还要担心我们的心理问题和升学问题;
成年以后,又要操心我们的婚育问题。
有娃的白天和黑夜都太短,留给父母的时间都太少。我们,偷走了他们的太多时间。
当我们长大了,父母就渐渐老了,留给我们的,不过是一头白发和蹒跚的步伐。
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长时间?
网上有一个具象的计算让我们感到心惊:
假如父母现在60岁,假如他们活到80岁,假如每个月能回家2天,那陪伴父母的时间还有大约不到2年;若每年只在春节回家7天,那陪伴他们的时间只剩100多天……
一生并不长,100多天却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衰老让我们感到哀愁,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我们走多远,有多忙,提醒自己,别忘了回家。
2.爱而不得的哀愁
我们走了多少岔路
于这晚秋的凄清里,才巧遇
我已准备好了炭火,酒,简单的日子
和你想要的一儿半女
这是余秀华写在《岔路镇》里的一句诗,很多人评论说:很适合作为婚礼誓词。
诚然我也认同。
这段话看出了一个人满满的爱意,有炭火的温暖,有酒的浪漫,日子简单,为对方生一儿半女,都描绘了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准备。
但是,我想说的是前面那句:“我们走了多少岔路,于这晚秋的凄清里,才巧遇。”
对于余秀华来说,第一任丈夫不是她所爱的,而在这首诗里,她遇到了所爱的人。只不过,他来得好迟,他们走了好多好多弯路,才相遇。
人世间,问情为何物,有些人,又何尝不是在错过。
有些人可能暗恋着某人多年,却始终没有勇气表白;
有些人彼此相爱,但由于工作、家庭、距离等现实原因无法在一起;
有些人被家长阻扰而被迫分手,也是一种痛苦的遗憾;
还有一些人,因为某些误会而分开,而在爱情里,因误会而分开的实在也是太可惜了。
这个世界上,想而不能,爱而不得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感情里,错过一下子,就是一辈子。
那些岔路,那些弯弯道道,有的人还能重逢,大多数人并不能。
所以,读这句诗,才觉得哀愁。
有人说,能错过的,都是从来都不是属于自己的。只好安慰自己说:世界上爱而不得的人那么多,我又算得上几何?
3.中年的隐喻错综盘结
路越走越危险,到深夜还不肯停下来
中年的隐喻错综盘结
却一说就错
写这首《你我在纸上》的时候,余秀华38岁了。那时的我二十多岁,想不到等到读这首诗,也三十多岁的年纪了。
人到中年,体会到了什么呢?
如余秀华所说:错综盘结。
中年它承载着来自家庭、事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从职业角度来看,中年的我们晋升的空间有限,35岁以上不要的招聘条件也使我们不敢轻举妄动;
从家庭关系来看,孩子年幼,父母渐渐年长,我们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
在健康方面,我们已经看到白发开始慢慢长出来,开始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和衰老的迹象。
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哀愁的缘由。
在这个阶段,我们如何克服不安和焦虑?
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中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经验的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同时学会欣赏自己的成熟和稳重,以及过去岁月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个人成长或兴趣爱好方面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成就和满足感。
中年我们不必要再执着于胜出,但改变和进步什么时候都不晚。
世上圆满的事是何其稀有,人生于世,我们并不总是快乐,谁能回避那些不愉快的甚至于悲哀的事呢?所以人生的哀愁,我们常常无法避免。
可是,知哀愁而不深陷,应当是我们活着的态度。
此后种种,才是今日生。
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