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收藏·市场] 范曾败走秋拍:流水线商品惨遭冷落

10 已有 8849 次阅读   2011-12-10 22:52   标签class  2011  流水线  black  中心 

流水线作画的喧闹声中,范曾画作继西泠2011春拍全部流拍后,在今年的秋拍市场上,范曾作品再次遭遇流拍门!记者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中看到,北京荣宝此次秋拍共推出14幅范曾作品,其中有7幅流拍,而北京匡时 (微博) 推出的14幅范曾的画作中也有9幅遭遇流拍,流拍率高达64%,云南典藏范曾画作的流拍率更是达到100%。这或许正验证了那句话——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

  因为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流水线批量制造出来的产品,其艺术价值自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此次秋拍或许就是一个信号。公众透过耗时一年多的范郭官司,开始对范曾流水线批量制造出来的所谓大师之作有了新的认识,这自然反映到市场中。流水线作画,虽经包装、炒作,可能会风光一时,但终归行之不远,迟早得呈流水落花之颓势。就本期秋拍而言,范曾作品的高流拍率已见得一斑——“流水线作画是不招人待见的,市场走势趋向衰落乃必然。

  仅值百元的礼品画

  还能大红大紫

  2010526日郭庆祥 (微博) 发表署名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没有点名地批评了当前美术界存在的流水线作画的现象。郭庆祥在文章中写道:说得不好听的,这位画家的作品就是高级礼品画,最多只值数百元,但事实上现在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幅。

  流水线生产礼品画,已经是字画市场里由来已久的状态。艺术家经常反复试验,创作出几种经典构图和题材,然后开始批量复制。有上下叠印的,也有自我临摹的,范曾的流水线更是熟练工种。从媒体披露的范曾流水线工作的图片上不难看出,范曾如复印机般的让一个个老子出了关,这显然是对艺术的亵渎,对消费者的欺骗。

  在范郭之争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范曾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他原先答应接受某媒体的采访后来也不了了之。有人猜,他是后悔了。范曾的画在上层社会流通得很好,算是送大礼的敲门砖,业内人士称其书画作品的购买者大多并非收藏者,他们或用于送礼或存短期投机暴富心理,而真正的藏家几乎无人过问。

  范郭的官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真的应验了郭庆祥的那句话——“官司的输赢已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谜底已经揭开,曾经围观的民众在整件事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点,开始对流水线下的产品有了价值的判断。今后礼品画还能大红大紫吗?

  从范曾的流水线

  想到大芬村农民的批量行画

  看到范曾流水线作画的方式,似曾相识,很容易联想到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的那种生产油画模式。 大芬村是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临摹原创作品。

  大芬村画坊请来作画的既非画师、亦非画匠,而是并无 艺术训练的普通农民工,能刷漆就行。生产前,先由技术人员用机械制图的装置,在画布上复制勾画出成批同一张油画的轮廓、构图的草稿,然后并排地将画布钉在墙上,多张画同时制作。工人们严格分工,画树叶的专画树叶,画树枝的专画树枝,每个人只画局部,分别在每张画上涂抹相同的东西,务求手法划一,结果相同,经过分工合成,批量相同的油画就可以完成。这是一种作坊式的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在制造商品。

  范曾的流水线与之有别,他不是团队作战,而是自己一个人画,没有分工的全包。但他的做法却与大芬村的农民工异曲同工。如果大芬村要请形象代言人的话,范先生当选那将受之无愧,或者还可兼任大芬村名誉村长。

  深圳大芬油画村创造了艺术产业化的奇迹,范曾则创造了商品艺术化的奇迹。

  流水线产品的流拍

  撼动的是一个利益集团

  有相关专业人士强调,范曾不是一个人,他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们必然要挺范,如果范曾倒下了,就会导致这个利益集团的崩溃。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下,在范曾的流水线下,将会给背后的既得利益集团带来怎样丰厚的回报。

  这或者也就是为什么范曾能够拥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容不得半点异样的声音,能暴跳如雷的对号入座,将表达贬损的批评者告上法庭。以至于范郭案的一审判决经媒体报道后,让所有写评论混饭吃的都顿觉鸭梨山大。像范大师这样手眼通天的人,已是老虎屁股。写个艺术批评,便会给自己招来500万的官司,更有人调侃到,弄不好大师可以令报馆关门。

  然而,凭作品说话的不仅仅是艺术家,艺术市场更需要作品来说话,范曾败走今年秋拍,便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不知道范曾身后的那个利益集团面对如此现状会作何感想,是大量抛售流水线产品呢?还是倾囊护盘?试想一下,当大批的老子和钟馗涌向市场时,谁还敢去碰;如果这个利益集团自己来护盘的话,他们能hold住吗?如今的流水线产品貌似已成了烫手的山芋。

  从这个角度来看,范曾状告郭庆祥实在有些失策,既扩大了公众对流水线作画的知情度,难逃精制滥造之嫌,又将自己的老虎屁股昭示于人,更让自己用于吃饭的手艺成为世人的笑谈。

  呜呼,伤不起呀伤不起。

  声音>>>

  毛时安(上海市政协常委、文艺评论家)

  范曾的作品本质是商品

  对于范曾的这类画,上海市政协常委、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更大的属性是商品。他坦言,范曾这几年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其心态也扩张和膨胀起来了,因而也造成了今天他暴跳如雷的过激反应。他认为,范曾的心态表明了当前文化界、艺术界、思想界的基本心态,包括整个民族的基本心态,就是狂躁。这样下去,对整个社会的健康风气的形成,是很不利的。现在其实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文艺批评。

  毛时安表示,商品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是有区别的。艺术,是指艺术家把它当作作品在创作,要有非常大的想象、投入和独创。从这个角度来说,范曾的这些作品更大的属性是商品。他这个商品和我们工厂里的商品稍微有点不同,他写了他的两个字,范曾,但其本质仍是商品。

  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以画分九品说,范曾无品

  将画分九品说比较于古代画品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充斥范曾的画品观念的,不是对传统国画精神的追溯和发扬,而是他急于在绘画史和当代画坛争名逐利的画王排名冲动。从其界定可见,画家名家大家大师巨匠魔鬼,这些名词在范曾的心目中,标志的是一个画家在名利场中的排名身价

  观范曾画作,专业人士多有千人一面之感,这种雷同性从哪里来?每张纸上先画人头,再添衣服,最后草草收拾一番写款,由他的学生盖章。

  这种流水组装人物,是根本违背国画的一笔画精神的机械复制性生产;它追求的是多、快、省的商业效率。流水线作画破坏了国画创作的有机整体性和非重复性原则。张彦远说:守其神,专门其一,是真画也。死画满壁,曷如污墁?真画一画,见其生气。在流水线作业中,范曾的脑子中装满了人物形象的零部件,意旨乱矣,外物役焉,怎能企望他的绘画有生气、有气韵?

  以黄休复的逸神妙能四品说作判断,范曾画作,形象僵直造作,平面雷同,不仅无缘于得之自然思与神合,甚至不具备笔精墨妙形象生动。因此,在传统国画品评体系中,我们只能判定:范曾无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