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背后,是沉默的中国该发声了

2 已有 94 次阅读   2024-07-30 18:26
原创 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背后,是沉默的中国该发声了
剑宗臣 2024-07-29 15:14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便开始了一段长达百年的屈辱近代史,而在这个百般曲折、政局动荡的阶段,外来文化大幅度冲击我国本土文化,其先进程度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这种极端的文化对比下,中国文人们纷纷提起了自己手中笔杆子,准备为中国崛起出一份力,借此我国新文化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努力地在政治上探索,而其他文人们也不服输,在文化事业方面执着的寻找法门。
其中素有“民族之魂”称号的鲁迅,便是由时势造就的一大英雄,饱含民族情感的他弃医从文,将手术刀替换为柔软的毛笔。
坚定地选择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笔尖凝成一根刺骨的长刺,去戳穿国人们那麻木的保护色。
在他手中,笔头远远比手术刀更为犀利,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坚信不疑的他,却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言论,他到底为什么说这句话,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考量呢?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真实含义
这八个字,单看难免能读出一些煽动之意,但实际上,这句话只是一个片段,其完整部分出自鲁迅所写的《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
原文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相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
鲁迅所说的汉字,并不是我们熟知的中华文化载体,而仅代表繁体字。因此这八个字的真实含义为,繁体字一天不改,中国的进步就会受到阻碍,想要中国不亡,必须改为新文字,也就是如今的简体字。
其实鲁迅先生的考量非常有道理,他在《花边文学·汉字与拉丁化》中曾说过这样两句话:“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困难的根就在汉字。”
早在之前的西欧,就曾将《圣经》翻译成了很多简单地“不同文字”,主要用意就在于使普通百姓也可以直接阅读圣经,类比过来,汉字难,读书难,中国百姓们想要获取知识,改变命运,汉字简易化才是最好的方式。
而鲁迅先生所做的,不过是一场文字改革,化繁为简,以此提高文化的受众程度,让沉默的中国,成为一个有声的中国。
但是汉字毕竟是中国五千年璀璨文明结晶,是中国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鲁迅的态度为何如此坚决,又为何吐露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么偏激的话语呢?我认为促使其犀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繁体汉字阻碍了中国教育
虽然一开始先生就赞同废除传统繁体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鲁迅越发感觉到了繁体字沟通时不方便,写起来时的麻烦。
并且在文人们纷纷提出要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政府听取意见,开设了小学基础教育与对文盲的简单教育之后,人们发现效果着实微小。
因此鲁迅意识到了一个严重问题,不是政府投入的不够多,而是认字的门槛实在太高了,繁体字虽然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是这种多意字,对于没受过教育的百姓来说,很难短时间掌握。
此时鲁迅就不只是简单地认为繁体字难写难用了,他开始直言繁体字已经严重拖了中国教育的后腿!我在此也称赞一句,鲁迅不愧是文学战士,敢说中国文字拖了中国教育的后腿。
当然这种话在当时的文人中,也只有鲁迅敢于直言了,他后期在《关于新文字》中也果断地提到,“方块汉字不但让劳苦大众失去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对于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来说,费时一二十年,最终学不会的人也多得很。”
因此他敢于支持新文字,高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繁体汉字太难,在他眼里已经阻碍到了中国教育发展,而一个国家想要富强,大众教育必须放在第一位,繁体字必须去除!
这不仅仅是鲁迅的想法,同时也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共识。
废除“旧汉字”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中,中华文化所受的冲击不是一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尤其是清政府外交方面的所作所为,让国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于是在这种冲击下,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的弱小与当时的陈旧官僚主义有直接的联系,更与百姓们低下的文化水平有关系,于是废除旧文字的思潮一发不可收拾,鲁迅一开始平和的心态也在强大的思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难免带上了点急功近利的意味。
他在这波强大的思潮下,进一步意识到了繁体字对于中国发展的阻碍,同时他也受到了严复《天演论》的影响,遵循进化论,开始执着的认为想要欢天喜地的“新”来,那么“旧”必须趁早的走。
白话文推广受到了阻碍
鲁迅一开始就推崇白话文,进展也不错,但是就在1934年时,中央政治大学的汪懋祖提出了想要在小学重新教授文言文的理念,并提倡在初中开设《孟子》课程。
由此白话文的改革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阻力,鲁迅先生知道这个时候,哪怕自己站在讲台上支持白话文都没有用,反而会卷入一场唇枪舌战之中。
与其正面对抗,不如振臂高呼,直接采取激进言论。
这一点从鲁迅先生和曹聚仁的通信中也有提及,他认为老先生们喜欢保持现状,在黑屋子里关窗户,无论怎么沟通,他们都有不开窗子的理由。不如直接将房顶掀翻,他们才能魂飞魄散,想办法调节。
其实在我看来,除了以上三个原因之外,鲁迅之所以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么激进的话语,还有一个小原因,就是其行文言辞本身就过分犀利,所以口号喊的也与众不同。
并且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这八个字有一些荒谬,毕竟现在使用繁体字的区域仍然存在,国家也没什么影响,但是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则完美的体现出了他的爱国之心。
因此我们看这句话时,更多是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故事层次去考虑,不能陷入时代的局限性。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