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国产剧集数越多,口碑越差?说注水也不为过丨图数馆

6 已有 2500 次阅读   2020-02-26 17:25
国产剧集数越多,口碑越差?说注水也不为过丨图数馆 

演技派演员云集的70集电视剧《新世界》收官,其豆瓣评分从开播的8.2分一路跌到了5.9分,再次引发了观众关于“注水剧”的议论。

《新世界》因为过于缓慢的节奏,被部分观众吐槽。图片来自网络

前几日,网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提倡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坚决反对人为‘注水’、拉长集数等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叫好,反映出观众苦注水剧久矣。

究竟剧集的长短与品质和口碑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新京报统计了2019年至今播出的关注度较高的103部剧集,通过分析它们的集数和豆瓣评分发现——总体而言剧集的集数与口碑成反比,集数越多的剧口碑和评分越差。

数据分析:近7成热播剧40集以上,集数越多口碑越差

新京报从2019年至今播出的剧集中随机选取了关注度较高的103部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显示,近7成的剧集集数都在40集(含)以上(70部),集数在40集以下的约3成(33部)。

其中,40集(含)到50集之间的最多,37部占总数的35.9%;50集(含)到60集之间的次之,24部占比23.3%;60集以上的也有9部之多,大部分都是历史题材古装剧。

口碑方面,60集(含)以上的剧集,豆瓣平均分5.29,包括了72集的《重耳传奇》(2.5分)和65集的《封神演义》(3.3分);50集(含)到60集之间的剧集,豆瓣平均分5.82。其中既有8.2分的《陈情令》,也有3.4分的《流淌的美好时光》;40集(含)到50集之间的剧集,豆瓣平均分6.16,包括了《庆余年》(7.9)《小欢喜》(8.4)《长安十二时辰》(8.3)《都挺好》(7.8)《亲爱的,热爱的》(6.6)等多部热播剧;30集(含)到40集之间的14部,豆瓣平均分6.71,包括了《我在未来等你》(8.5)《从前有座灵剑山》(7.1)《爱情公寓5》(6.5)等;30集以下的19部,多数是12集或24集的短剧,如《唐人街探案》(12集,7.3分)、《闪光少女》(24集7.8分)、《极限17羽你同行》(12集,7.9分)等,豆瓣平均分7.06。

虽然纳入统计的剧集里不乏《宸汐缘》(60集8.2分)和《青春斗》(38集4.7分)这样的例外,但总体而言,随着集数的增多,剧集的口碑评价以10集为一个梯度,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

40集(含)以上的70部剧集,豆瓣平均分5.93,不及格。40集以下的33部剧集,豆瓣平均分6.71,高于2019年TOP30头部剧集的豆瓣平均分6.51(据艺恩数据)。

“注水剧”成业内痼疾,主管单位已开始采取措施

为什么观众对集数多的剧集普遍评价不高?因为很多剧集并不需要拍那么长,而是靠人为拉长集数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俗称“注水剧”。集数拉长但核心内容没有增加,自然会导致节奏冗长,剧集质量下降,观众的观剧体验也跟着变差。

近年来,这样的“注水剧”已经成为业内常态,甚至一些关注度高的热播剧也无法避免。例如2018年播出的《香蜜沉沉烬如霜》,就曾深陷“注水”疑云。其编剧张鸢盎公开发文表示,当初签的改编委托合同上写的是36集剧本,但委托方准备把成片拍成50集,编剧团队最后提交了43集的剧本,播出时才得知成片有63集。43集的剧本拉长到63集,让编剧团队对故事节奏和成片质量感到担忧。

《香蜜沉沉烬如霜》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剧集选择“注水”,观众只好选择倍速或者弃剧。视频平台的倍速播放功能大受欢迎,从侧面验证了“注水剧”的“普及程度”。此前新京报针对“倍速看剧的原因”的观众问卷调查中,“内容节奏太慢,开倍速不影响理解”的选项得票数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空闲时间少,开倍速提高效率”得票数的两倍,是第三名“方便挑自己喜欢的艺人的内容看”得票数的近四倍。

身为主管部门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国产剧集“注水”严重的情况早已有所关注,并进行过调研。2019年7月3日,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在电视剧司开展调研时强调,“针对注水剧、宫斗剧、翻拍剧、演员高片酬等问题,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同年9月初,业内有消息称广电总局正在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并向行业征求意见,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有头部影视剧制作公司的人士向新京报证实,的确收到了相关的征求意见。

购销模式是关键,改变“注水”现状不易

一位电视剧制作公司从业者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到,参与剧集创作和销售发行的各方,主观上都愿意把集数抻多一些。“电视剧大多是以集为单位定价出售的,演员也以集为单位计算片酬,集数的增加可以让剧方和演员都获益;对电视台来说,集数增加意味着插播广告的空间更大,同样增加了收益。”

剧评人“太阳以西”分析认为,明星演员片酬推高制作成本,以及电视台、视频平台以集为单位购买剧集的传统购销模式,是造成“注水剧”的主要原因,不从根源上改变购销模式和片酬结构,“注水剧”的问题很难真正解决,“近年来有不少分账剧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种放弃按集购剧的传统模式,转而按有效点击率和播放量与播出平台收益分成的分账剧的兴起,或将成为‘注水剧’的终结者。这相当于把决定权直接交到了观众的手上,唯有过硬的品质而不是剧集的长短,才能打动观众,获得更好的收益。”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 佟娜 校对 卢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