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个人展厅] 峰无坦途:杨开刚——中国画意境的营造

1 已有 143 次阅读   2021-12-21 14:33

展览前言

“峰无坦途”,取自李可染行书条幅“真知困而得,峰高无坦途”。意为真才实学在陷入艰难险阻以后才能得到,山峰高处没有平坦的路途。更早可以引申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困抽象,峰形象,对于中国画而言,东晋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指明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对画家来说,“峰”是一种具体形象的载体,既可是山水画的正山碧水,亦可是花鸟画的花草虫鱼、亦可是人物画的男女老少……皆是画家心灵和情怀的寄托之处。

有鉴于此,此次展览以“峰无坦途”为题,以在画风独树一帜、深具收藏潜力为遴选标准,汇集了众多在当今中国画坛和艺术市场中享有盛誉的画家们的作品。画家们以形写神,展现了一幅幅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而成就的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画卷。画家们以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笔墨融会贯通,墨随笔至,天趣自来,更是表达了内心不畏艰难险阻,勇攀高峰的心灵追求。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精神的共鸣。峰高无坦途,风景却无限。

本次画展将以线上艺术展的方式呈现,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今日头条、手机百度、搜狐新闻、凤凰新闻、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艺术、腾讯艺术等近百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永久在线展示。


杨开刚,号清父,江苏沭阳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擅长山水兼习花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方工业大学书画特聘教授,江苏省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北京大学邹立颖水墨画工作室画家。曾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江苏电视台、吉林卫视、宿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个人专访。

《中国画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什么?什么样的画才有意境?怎样才能表达出意境,这是画家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意境是画面的灵魂,是画家综合修养的集中体现,(包括技巧和审美度),审美的高度决定画家的创作高度。 国画属于艺术范畴,就必须符合艺术的 一切规律。王国维曾肯定地说,哲学和艺术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愿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


也有人说“艺术远没有生活重要,但是没有艺术,生活就会有些贫乏了”。探索奇妙的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感悟美的过程,她能洗涤人的内心,净化人的灵魂。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正如美国画家惠斯勒所说“艺术可遇不可求--它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而对你视若无睹,也不会因为你是王公而对你青眼有加。


天时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艺术品诞生。”对此我国艺术大家齐白石也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好的艺术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者哲学价值,但不一定具有大众层面的娱乐价值观。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谈意境离不开情境,情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对情境的体验一方面来自于自然景物,另一方面来自于自然l中人的活动,人的存在。在国画创作中,情境是我们面对客观存在触景生情的一种选择。我们在面对客观存在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的选择和我们自身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阅读经验,以及个人的心性有关。


面对同样的情景,不同的人做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尽管是眼中之景,但是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这些景物触动了我们已然存在于内心的某些东西,我们会被所见的东西感动,激发,这就是古人所谓“应目会心”。当我们把眼中之景转换成画面的时候,一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们会选择性的去芜存菁,强化客观存在中对我们具有情感意义的内容并赋予情境与我们内心的某种关联。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情境,是由外向内的一种呈现。而意境是由情境所获得的感受而生,如果说情境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和某种叙事的情节由外向内让我们产生了感动,意境则是由内心存在的审美理想和诗意想象为出发点,是"因心造境"。


国画中的意境表达更多的是一种由主观出发的精神追求,是先立意而后造景,用想象和创造来实现画面的品格气质和精神意象,是吟咏性情,是畅神适意,并以此来体现人格的真美善与精神的自由。在这里,自然之美已经转化为自我审美的观照,而笔下的作品,就不是摹象状物的自然之像,而是诗意化的内心之象。


回到具体的画面之中,情境与意境不仅仅是画面所叙述的内容,同时也是画面所呈现的形式乃至技法表现,其中也包括结构的方式,笔墨的状态。不同的形式与笔墨语言与不同的情境、意境表达相对应。


宋元以来,诗性和意境一直是山水画的核心价值。从由山川寄托情怀到以此来作为陶冶性灵,变化气质的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并在其中追求"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境界,追求返璞归真的心灵安顿。不管是情境和意境的表达,这是在山水画中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真正好的艺术沒有新旧之分。我们只是沿着和过去的人一样的道路走下去,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平静地呈现我们对艺术和生活的认识,释放我们自身的生命能量。不同时代艺术家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一样的。我们所做的努力只是想把这个过程变得更有趣更有感染力。艺术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如何去呈现我们所见到的表象,艺术永远都是我们内心活动视觉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释家思想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直在我们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影响着我们,所以它不是需要不需要变的问题,中国文化里这些东西都已经渗透到我们血液里了。至于在今天的创作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现,当然我们生活环境跟古人完全不一样了,今天的国画与传统国画最不同的特点就是在古人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情境或是出世的一种状态,而今天我们更多把目光转向真实的生活。


所以不管是关注自然,还是关注人的生活环境,现代的国画有了更多生活化的创作切入点。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同样体现了一种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跟古代不同的是,我们可能在这当中体验到更多的是通过一种生活的真实来领悟我们生命的真实,来体现我们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


意境的营造,有曰:造境,有曰:写境。造境者,有空、有虚、有深、有远。写境者,笔墨意趣也。如说孰高孰低,各有千秋。造境适用于大场景画作,写境则主要是笔墨意趣的表现,适于小品画。


 无论造境或写境都需要画家能够掌控画面,只是有善写境,有善造境,但是如果只会其一,难成大器!因为,造境的空、虚、深、远也是有笔墨营造。而写境,是在造境中感悟而生的凝练,画家如无造境能力何谈写境。所以造境、写境是大场景和小品画的意境营造表现方法,而非画家的意境营造方式的分类。


 中国画的学习,造境在先,写境在后。而中国画的创作,则是写境在前,造境在后。由造境训练,而达到写境的能力;再由写境的造诣转到造境的创作。造境、写境往而复始,方可画出传世的作品。


现在画画的,却鲜有掌控造境和写境的能力者,画小品画的画家,多创作不了大幅画作,而画大画者却无笔墨营造能力,更谈不上造境与写境的往而复始。时下 对于画家的定义,多体现在是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个身份上,而忽视了画家本身的艺术造诣能力这个客观条件。这也造成了许多画画的人不能做到集造境、写境于一身,只能拿着相机到处寻找灵感的原因。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