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活跃于山水画坛的乐震文先生日益引人瞩目。他起步于传统山水画,追寻于范宽、李唐,觅迹于无尽山水,感受着苍茫、幽远。他经历了“江南作品”时期的酣畅、灵秀和静美与“黄土作品”时期的阳刚、磅礴和高爽,挟裹着幽谷、寒江、暮雪与烟村,留下了和静、沉稳、从容与坦荡。穿行山水成于思,学术交流贵于诚,梳理震文近年来的学术见解与对外交流,为我们提供了解读震文成功之路的新的视角。
勤于践行的理性思考
一日一水,两日十山,震文的勤勉是有目共睹的。震文也发表了《中国山水画的西部景观》和《艺术创作在认识中》等多篇论文。勤于践行,善于思索,是震文穿行千山万水的双重轨迹。
震文对艺术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他很重视艺术家的艺术个性,认为艺术对艺术家来说要有个性,没有个性会被他人影响,最终还会失去自己已有的个性。艺术家对艺术界的看法不可太看重自己的个性,因为大家都尊重他人的个性,艺术才有多样性。艺术家不能将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人,其实每一个艺术家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做好了这个时代的事情。关于绘画的形式,他以为形式的改变要顺其自然,当你对绘画认识有所领悟,那么形式也会在不自觉中得到更新。形式贵在创新,先人们已建立起了山水画的程式和各自的表达技巧,他们已立下了极大的功劳,那么对现代人来说,如果还是跟着前人的脚步、循着他们的程式,即便有高人一筹的技术,还是有很大的问题,象李可染先生那样地创造自己的形式尤为重要。形式的创造从无定式开始,他说:“我不知道这张画画出来会是什么效果,可能我的追求已有一定的规则,但每次起首,都是从''''无知''''开始,从无定式开始,通过过程渐渐清晰。”“我喜欢局部的趣味,即便是在大山中漫步时,时不时地会被某一处景色所迷住,一泓清泉,或是一个弯道,一块充满历史记忆的巨石,或是悬崖倒挂的树枝,都会使我兴奋,哪怕在空旷无垠的平原,一射斜阳也会带来无比的愉悦。我双手捧起大山,将它打碎成千万个碎片,溅起的沙石就是我追求自然的永恒。”辩证地对待艺术个性,与日俱进地看待绘画形式,师法自然又不囿于自然,入木三分的笔墨功夫和不断深化的理性思考,都有效地推进了震文的山水画创作。《黑部峡谷》画得大气磅礴,风骨嶙峋,荡气回肠,剽悍强势。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却倍感壮伟和不屈。长卷《风云幽壑》是自然改变形式之作,连绵山水,留驻眷恋,可谓“蟑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五泄写意》把雾气画得灵动缥缈,让人自然念起仇智杰的《雾纱赋》:“像轻纱,像烟岚,像云彩;挂在树上,绕在屋脊,漫在山路上,藏在草丛中。一会儿像奔涌的海潮,一会儿像白鸥在翻飞。霞烟阵阵,浮云飘来,一切的一切,变得朦朦胧胧的了。顷刻间,这乳白色的轻霭,化成小小的水滴。洒在路面上,洒在树丛中,洒在人头脸上。轻轻的,腻腻的,有点潮湿。人们吸进这带有野菊花药香味儿的气息,觉得有点微醺。”
强调绘画的观念、思维和艺术家的心灵、精神、意志,是震文注重的理性思考。他经常说到:画到一定程度,就是观念了,观念的成熟与否、深度如何,会充分体现在作品中。技术、技巧性的问题相对观念来说要好做得多,受过正确训练的人,掌握一门技巧就像掌握驾车技术一样,相对容易一些,而要让这些技术随着你的思维任意驰骋,那就要看掌握这门技术的人的程度了。清洗心灵,是经常要做的功课,偶尔的一次写生或者是一次旅游使之走进了自然,会由衷地产生本能的喜悦,终于可以暂时脱离这喧嚣的尘世,洗净自己的心灵。艺术的精神的美感远远胜过技术的美感,当技术被精神所驱使时,这种合二为一的互相交融的美感,实在是很动人的。在苍茫深峦中步行着,一路的艰辛疲乏,甚至饥饿和渴望,使你无措无奈,目的地未到,停困下来意味着退却,而使所经过的险路为无意义,人在极度疲乏无奈的困境中,只要还有意义,往往光明的解脱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了。强调“程度”的观念、敏锐的思维、坦诚的心灵、执著的艺术精神和意志,伴随着震文万里之行、千卷之绘。《潇潇暮雨洒江天》以传统笔法,绘现代构成,山水显隐,时空交叉,云峦交错,雾霭弥漫,把观赏者带入经典水墨与现代观念的激荡之中。画家在《千崖叠障》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观念与绘画语言,凸显近年来对大山的性格、云雾的脾性、远树的神采、近壑的气韵的理念驾驭和思绪把握。《月影》抒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是一幅敞开心灵、讴歌诚信之作。《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是一幅神采飞扬之作,画中有“层雾、宿露、风雨四季”,有“喧嚣与宁静、昏暗与光明”,有“出去走走得点气息,震撼一下自己,画也会亮一点的”精神追求。《根》是幅大画,在苍茫深峦中飘浮着动人的云,想来这云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浸润了“艺术精神之美”,你看,这云格外具有“意志力”。
在轻松的状态中陶醉、在渐入佳境的过程中养气,亦是震文点石成金之言。他注重作画时的“气息平和”:如果气息相当平和时,作画就象在叙述进入自然的心情,要求和向往,常会觉得作画犹如讲故事。展开宣纸时首先会想今天从何进入画面呢?是从山脚的小溪开始进去,还是从随意搭在山道上的简陋的草屋开始进入,有很多入口。如果没有意识落下笔痕的话,会无尽地想象下云。纸上有了笔迹后,只能随着笔迹给你的思维而继续思绪下去,那么随着这一处水流进去吧。首先拾级而上山径,走累了,画个转折休息一下再攀岩,口渴了画潭山泉,畅饮几口消除运动的疲惫,清凉身上的汗水,小歇后又要开始启程。忽然会来一段险路,……加上个小酒店,斟上几口再作打算。这样的作画,笔怎么会不放松,气息怎么会不相关。意尽笔收,吐尽胸怀,这样的作画过程真是修炼心志的愉快,也不大会造作。“我画画时,如进入状态,就会极度地满足于方寸世界的遨游中,与其有太大的目的把自己压住,还不如在轻松的状态中自我陶醉。”画画时,震文喜欢静静地磨墨、展纸、执笔,静静地思维,他说随即出来各种形态。就是这样的形态,也不让它有即时的肯定,一定是渐渐显现,随时休整,通过周围物体的表达,才慢慢地看出这一物体的形状和深度,应该说是“养”,慢慢地“养”出来的。利用笔的注重往往会忽视被表现物体的本身,如果恰到好处地将笔用在该用处,不是更好的选择吗?所以在描写被表现体时,去寻找线条以及该线条所承载的前后关系、明暗关系和物质关系,甚至将这线条消失在这关系之中,无疑是要“养”的。在震文的状态松灵、悉心养育下,有了《春阴垂野草青青》的进入、拾级、转折、小歇,险路、栈道、悬空、梦境,恰似“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有了《欲雨》的自然心境、雨前静息、墨荷唤雨、雾过雨来;有了《白云深处》的“养”出来的凝重的云彩、消失在“前后关系、明暗关系和物质关系”中的讲究的线条。震文在《白云深处》的案头杂记中说:反正近来常去的是野山野水、不见名典的、无人注意的山村、野树、路径,尤其喜欢躲在深处的两边石崖,似乎可以跳过去,宽的溪水甚至是水潭,如果这水潭中略有倒影,乃或光亮的倒影,在林中闪亮着它的幽默般的光晕,会使人产生难以名状的快乐。人的性情也大概是这样的,在不太人为的很自然的状态下拨弄水墨的音符是最快乐的。
揭示规律的构图研究
震文在水墨画构图方面揭示规律,加强研究,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他经常遨游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宝库和中国古代山水画经典画论之间。他谙熟中国古代山水构图布局之法,揭其规律,识其共识,以古人关于构图的金玉良言作为拓展传承空间的逻辑起点。他在与笔者交流山水构图时常道古人智慧:凡作一图若不先立主见,漫为填补,东添西凑,使一局物色各不相顾,最是大病。先要将疏密虚实,大意早定,洒然落黑,彼此相生而相近,浓淡相间而相成,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自顶及踵,其烟风云树,村落平原,曲折可通,总有一气贯注之势。密不嫌迫塞,心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之不能,如天成,如铸就,方合古人布局之法。通体大局,当顷刻便定,安顿节目,须动笔时细细斟酌。凡作画局势要时时远望以求稳妥。一树一石,以至丛林叠嶂,虽无定式,自有的确位置而不可移者。苟不能识布局之法,则于彼于此,犹豫之弊必生;疑是疑非,畏缩之情难禁。纵不失行笔用墨法度,亦不得便成佳画也。千岩万壑,几令流览不尽,然作时只须一大开合,如行文之有起结也。至其中间虚实处、承接处、发挥处、脱略处、隐匿处,一一合法。一幅之山居中而最高者为主山,以下山石多寡,参差不一,必要气脉联贯,有草蛇灰线之意。一幅之树在近而大者谓之当家树,以上林木疏密,老稚不一,必要渐远渐小,有迤逦层叠之势。布局之际,务须变换。交接之处,务须明显。有变换无重复之弊,能明显无扭捏之弊。且日求变换,则心思所至,生发无穷;日求明显,则理路所开,爽朗可喜。每作一图必立意如此,久之纯熟,自然潇洒流利之中不失中规中矩之妙。山水画要忌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只一面,树少四枝等。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岐,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远岫与云容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茅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庐亭,略显樯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山水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置路弯,模树柯,安坡脚。山知曲折,峦要崔巍。溪涧隐显,曲岸高低。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在乎落笔之际,务要不失形势,方可进阶。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凡画山水,大幅与小幅迥乎不同。小幅卧看不得塞满,大幅竖看不得落空。小幅宜用虚,愈虚愈妙。大幅则须实中带虚,若亦如小幅之用虚,则神气索然矣。尺幅小,山水宜宽;尺幅宽,邱壑宜紧。卷之上下隐藏峦垠,幅之左右吞吐岩树。一纵一横,会取山形树影;有结有散,应知境辟神开。凡布景起处宜平淡,至中幅乃开局面,末幅则接气悠扬,淡收余韵,如此自有天然位置而无浅薄逼塞之患矣。
得前理而续之,取古法而舒展,震文的构图研究为我所用、趋于深层。以画树构图为例,震文对主次之法、疏密之法、虚实之法和取势之法有深刻的领悟。主次之法为排定主次、突出重点。如以表现松树为主,其余均为次要。如画两棵松树,应以前棵为主,后棵为次。主体的树画得浓些,空间占得大些,树的细部也可着重刻划,次要的树则可画得淡些,细部交待得模糊些。一张画只能有一个主要部分,要求清楚、明确、突出。次要的部分连同背景,可以尽量简略。疏密之法为考虑聚合、运筹空间。如画中出现七棵树,可以五棵集而成“密”,两棵散出成“疏”,密处树干略作交叉使其更密,疏处又有顾盼之状,两者形分意合。密和疏都是相对的,密处要有层次,疏处同样要有变化,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虚实之法可成妙趣。山水画布局很讲究虚实,实指绘画之处,须实而不闷;虚指留白或少景处,要虚中有物。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从实而来,无实亦无虚。画具体对象时要留意于虚处,如未画山树前先考虑云的位置,让出空白为云,然后画出山树,虚实相生,无画处应是妙境。山水画中常用云、水为手段,来处理虚实关系。取势之法有多种表达,如险中求稳,是一种富有魅力的取势方法。有一棵树本身的取势平衡和同环境互补的取势平衡。树木下倾可造成奇险,引以木桥主线而上则可撑起树木,由下倾树木造成的矛盾便得以缓和。下方的一侧可补些石头和小路以加强下部分量,使整个画面进一步求得平稳。当倾向线造成险峻后,应有相应的线条(物体)作为支撑,使之险中求正。
构图研究来自于实践,又用之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而发展理论探索,是震文胜人一筹之处。《烟锁日出不见人》主次分明,虚实相济,成竹在胸,潇洒落墨,高远之山清明,山巅之树明了,山石有结有散,峰峦有起有伏,云雾山腰吞吐,瀑流山脚集散,难得的构图保障了视觉冲击。《漠漠轻寒上岭巅》引导观赏者领略“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此画清晰地展现山有高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整个构图因整体而添磅礴之势,因飘白而增灵动之感。《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千姿百态的奇树作满构图处理,然而疏密得当,动中见静,在布局上以变生气,以稳化险,白云在树枝中穿行,远水在树干间闪烁,让人耳目一新,细细品味又不失传统,其构图之新奇奠定了胜局。《黄山探幽》在构图上删繁从简,以少胜多,“去其繁章,采其大要”,足见“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持之以恒的学术交流
震文坚持学术交流,尤其是中外交流。在改革开放的岁月,有几次学术交流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震文知难而上,赢得了日本朋友的高度赞赏。
他穿梭于中国和日本。他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又经常到日本举办展览,展示最新创作成果。1999年在日本大阪、广岛、横浜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纪念乐震文、张弛二人展”,2000年至2004年每年在日本大阪、名古屋等地举办“花鸟风月”和“四季之诗”等画展,2006和2007年在日本银座画廊举办“大自然之诗——乐震文、张弛二人展”和“水墨之无常世界——乐震文、张弛二人展”,2008年8月在日本银座松屋美术画廊举办“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纪念乐震文、张弛二人展”,他以画会友,以精心之作在日本画坛广交朋友,赢得盛誉。
震文众多的出版物帮助他与外国友人、画坛同行进行学术交流。1988年他在日本出版了《乐震文画集》,让日本朋友初识颇具绘画潜力的中国山水画新秀。以后陆续出版的《怎样画瀑布》、《怎样画树》、《怎样写生山水》、《奇松写生图谱100例》、《乐震文画集》等在国内和日本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从技法入手,以新的绘画语言导引,使震文在日本朋友中声誉再升。2004年震文和张弛由日本技术评论社出版了《吉鸟百姿年贺状素材集》,第二年,由同一出版社又推出《四季燦燦——乐震文作品集》,在日本进一步赢得了爱好者。
2004年由日本技术评论社出版的乐震文的《水墨画——构图24法》一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书设有花鸟画编和山水画编,传授了水平线、垂直线、斜线、三角形、逆三角形、对角线、放射型、曲线等多种构图方法,详细介绍如何用对角线构成法画春兰,用主次构成法画牡丹,用斜线构成法画竹子,用C字型构成法画桔梗,用菱形构成法画菖蒲,用向合构成法画莲花,用V字型构成法画红梅,用十字型构成法画竹雀,用左右流动构成法画樱花,用呼应构成法画紫藤与雏鸡,用三角形构成法画菊花与蝴蝶,用Z字型构成法画白鹭。在山水编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云烟》的S字型构成法、《湖畔》的水平线构成法、《溪流》的方向性构成法、《岩礁》的W字型构成法、《雪景》的Z字型构成法、《山村》的引导线构成法、《瀑布》的仰视、《田园》的中景、《竹林》的垂直线加曲线、《古都》的以塔为中心、《红叶》的深远构成、《富士山》的领标法,……按绘画过程分步骤介绍,穿插树木、草、鸟、动物、民家、人物、桥和水舟等点景技法,配有范例,便于欣赏,附有盘片,益于动手,为把传统中国画介绍给日本画家和绘画爱好者拓展了通途。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