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同样是《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和王扶林的差距,一目了然

2 已有 64 次阅读   2024-07-23 23:27
原创 同样是《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和王扶林的差距,一目了然
明星娱乐馆 2024-07-22 14:44
能翻拍《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学中最光辉耀眼的名著。
对于任何一位导演而言都是无上的荣耀。
但是在这份殊荣的背后,挑战和风险也是巨大的。
拍好了可以在影史上占得一席之地,流芳百代。
倘若拍的出了纰漏,自然也要承受观众的失望之情,再也摘不掉受人诟病的帽子。
在这方面,86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和10版新《红楼梦》导演李少红就是两个极端的例子。
前者可谓把《红楼梦》拍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哪怕过去近四十年依旧备受好评。
而后者却是“红楼梦碎”,成为了无数观众指责的对象。
那么,两人在分别执导《红楼梦》时到底体现出了哪些巨大的差距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王扶林和李少红虽然都是造诣极高的资深导演。
但他们在拍摄《红楼梦》时的初心和动力堪称天差地别。
一个把拍《红楼梦》当成伟大的事业与梦想,全心投入进去。
另一个却是“赶鸭子上架”,被动的把它当做普通的“工作任务”去完成。
最后呈现出的效果自大相径庭。
先说王扶林导演。
他是从心底把拍摄《红楼梦》以及向公众普及中国古典名著,当成自己毕生的梦想与责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外国知名的电视公司都把他们国家的经典文学著作搬上了荧幕。
而我们国内在当时却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真正读过四大名著。
这样鲜明的对比让王扶林的心中饱含担忧。
于是他在1982年主动找到中央电视台台长,大胆提出了拍摄《红楼梦》的想法。
许多人曾经对这个项目持悲观态度。
因为那时候的拍摄条件、人员水平,乃至于观众的喜好倾向。
都注定着这部剧从拍摄到上映都是困难重重。
但是王扶林坚持认为作为中国的电视工作者。
有责任来普及中国的古典名著、传统文化,让其中的精华传承后世。
怀着这样宏伟的抱负,王扶林不但敢为人先,亲自上阵执导。
同时还找来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一起扛起了改编创作的重担。
比如编剧中有周雷、刘耕路、周岭这样的业内精英。
文学艺术顾问里更有戴临风、曹禺、周汝昌、王昆仑等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
这些不可多得的名家人物也是因为怀着与王导一致的梦想。
才会甘愿把热情和心血倾注进一部影视剧里。
如此拍出来的《红楼梦》自然会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用心之作。
再看看李少红,她作为导演的专业能力的确是毋庸置疑的。
要不然也不可能拍出《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拍摄新版《红楼梦》,她却并不是最好的人选。
新版《红楼梦》最初拟定的导演其实是胡玫。
她曾经执导过《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大剧,在当时也算是众望所归。
可是在来到演员海选环节时,胡玫因为无法接受投资方看好的人选毅然放弃拍摄。
这才由李少红接下了重担。
可是“赶鸭子上架”的李少红也是匆忙接盘,根本没做好万全的应对之策。
再加上她本人对《红楼梦》原著理解也很肤浅,所以不愿意费时间潜心改编剧本。
反而把力气花在博眼球上,甚至还带着一众演员去富丽堂皇的城堡酒店做起了培训和宣传。
摒弃钻研,热衷炒作,这几乎已经注定了新版《红楼梦》失败的结局。
带着这种被动上阵、急功近利的初心。
李少红最后也只能把这部内涵深刻的文学巨著改编成了普普通通的“商业片”。
在演员的挑选上,两位导演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
对于王扶林导演来说,一定要在万花丛中中选出符合书中原型的演员才能开拍。
所以他和剧组能做到完全不看演员的人气、出身、地位,只观察气质是否与角色完全契合。
这种任人唯贤的选角方式是大胆而有效的,同时也是非常费时费力的。
剧组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了选角工作。
而这一批演员们的进组之路,也堪称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比如说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之前并没有任何的演出经历,也无人提携推荐。
她只是大胆向剧组递交了一封自荐信,配上了自己的照片和一首原创的小诗。
这种情况如果放到现在许多剧组身上的话。
工作人员或许会直接把这封信丢到角落,置之不理。
可是当年王扶林和剧组专家们非常重视每一封来信。
并且敏锐的发现了陈晓旭的照片和诗作中体现出的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
这一点恰恰是林黛玉身上最难还原的特质。
于是,陈晓旭得到了进组试戏的机会,观众们也有幸见证了一位“天选林黛玉”的诞生。
另外还有陪朋友去参加海选,结果自己无心被选中的“薛宝钗”扮演者张莉。
原本是皮鞋厂工人的“妙玉”扮演者姬培杰。
进组前是话务员的“迎春”扮演者金莉莉……
在出演这部剧前,也都是籍籍无名。
在用精准的眼光从社会各界挖掘出这些“璞玉”之后。
作为伯乐的王扶林导演又将她们送入了分为两期的演员培训班中,作进一步的严格要求和提升。
再看看李少红导演的选角方式。
虽然在当年新版《红楼梦》也曾经以一档名为“红楼梦中人”的综艺节目,面向全国海选演员。
但是在海选结束后,成绩最好、人气最高的选手,却频频出现角色变动的情况。
比如说当时“黛玉组”的海选第一名是李旭丹。
她自小学习越剧,年仅十岁时便凭借一曲《黛玉葬花》被戏曲学校破格录取。
若由她出演黛玉可以说是形神皆似、众望所归。
可是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最终黛玉的扮演者却是外形气质都逊色不少的蒋梦婕。
后来有媒体解释,蒋梦婕是荣信达公司的艺人。
而李少红导演恰恰还有一个荣信达创始人的身份,似乎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
类似的情况在男主“贾宝玉”身上也发生了。
“宝玉组”海选前三名张迪、车缙、徐垚都没能如愿出演这个角色。
最终又是荣信达公司力捧的新人杨洋和于小彤瓜分了宝玉的成年和少年时期。
张迪对此耿耿于怀,甚至还表示自己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外界也大感不平,但李导和剧组依旧固执己见。
大量使用自家公司和投资方的艺人来出演剧中主要角色。
这种“任人唯亲”、“任人唯资”的选角方式。
让观众们看到了“婴儿肥”的黛玉、“鬼脸”版的贾母、惨白瘦弱的宝钗。
鲜少有角色能和原著对的上号。
有人说,87版《红楼梦》里每一位演员的演技,都能“完爆”10版中对位的演员。
这种观点虽然不能说错,但却忽略了影视剧的本质。
影视剧其实是一种导演的艺术,而非由演员主导。
导演的艺术指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演员的发挥以及成片的品质。
在这方面,王扶林和李少红的差距也是“肉眼可见”的。
当年,87《红楼梦》剧组里有相当一部分演员是从普罗大众中“挖”来的。
还有一部分则是从戏曲舞台上转型而来的,真正有影视剧表演经验的可谓是屈指可数。
王扶林也知道,跟这些新人演员讲专业术语肯定见效很慢。
于是他深入浅出的告诉演员们何为生活化的表演。
那就是“要跟自己的角色谈一场恋爱”、“要照照镜子,问问自己是不是这个角色”。
这些话浅显易懂,却又让人大开眼界,但凡有点悟性的演员想必都能获益匪浅。
而李少红在执导《红楼梦》时,显然没有像这样帮助演员找到与角色的共鸣。
这一点,从一些镜头细节上就看得出来。
比如两版《红楼梦》都拍过的“晴雯撕扇”和“黛玉漱口”镜头,对比就十分“惨烈”。
先说前者,“晴雯”撕扇子是撕给身边的宝玉看的。
所以87版“晴雯”一边撕一边得意洋洋的转头窃笑,间或偷看宝玉的反应,灵动风流到了极致。
后来王扶林导演也夸赞:“撕的太‘绝’了”,可见他对这一幕的把关也是精准的。
而新版“晴雯”却是自顾自的撕扯扇子,然后咧嘴大笑,仿佛顽童一样。
一出别有深意的名场面竟被拍成了儿戏玩闹,事后也没有得到纠正。
而是堂而皇之的放到了成片之中,李导的失职恐怕要比演员大得多。
两版“黛玉漱口”更拍的堪称是天壤之别。
87版“黛玉”侧脸对着镜头,用手帕轻掩玉面而吐,一举一动才是出身王侯之家的大家闺秀。
新版“黛玉”不但真的大喇喇漱起了口,而且镜头还是正面特写,真是毫无美感。
两位导演的指导功力,从这一个小小的漱口镜头里,已经能看出云泥之别。
最终两部剧的风评一天一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影视作品是导演的艺术”,在经费和拍摄条件紧张的情况下。
能创作出87版《红楼梦》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王扶林导演实在是居功至伟。
相形之下,投资更丰厚、制作技术更成熟的10版《红楼梦》却早已经无人问津。
可见观众的欣赏水平一直都是“在线”的。
希望今天的影视工作者们都能从这样的对比里,得到启发与教训。
秉承前人的情怀与初心,拍出真正有口皆碑的精品之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