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原创 研究《红楼梦》,到底有啥用?

1 已有 55 次阅读   2025-04-08 02:36
原创 研究《红楼梦》,到底有啥用?

屏山品红楼 2025-04-05 20:08
研究《红楼梦》的人,有人说:就是“吃饱了撑的”干的事。
笔者文章下常有读者留言:“穷死的曹雪芹,没有想到今天竟然养了一批红学家”。
红学家的名号,在今天的大环境里,早失去了光彩,也的确有很多人借《红楼梦》的这瓶旧酒,来装点自己的新瓶。
红学派别杂多,常常为人诟病。
研究《红楼梦》,到底有啥用?表面看没有用,不当吃不当喝。但是,从实用角度来理解《红楼梦》,大错特错了。
笔者认为,读《红楼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或者用处: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划时代之作。
描写爱情的作品,中国人习惯的是《西厢记》《霸王别姬》之类,要么局限在男女情爱里,要么英雄美人脸谱化,严肃的作品是不屑纳入女性更不屑爱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传达的是智谋、政治、兴衰、江湖,这些让女人走开,就算是走不开,女人也只是工具或者佐料,女子向来是和小人归为一类。女人不能有思想,就算是有思想,也必须是为男性服务,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的女性,回归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红楼梦》的爱情,回归了爱情,女性无论是从情感、人格还是思想站位上,都趋于和男性同等的高度,甚至可以成为男性的导师,比如警幻和秦可卿,实际上,这不是曹雪芹的独创,而是真实地理解了女性的特质,女性人性、爱情问题上,高于了男性,曹雪芹将这样议题归位,开创出了新高度。
中国传统的小说,是章回线性叙事的,《红楼梦》是蛛网式的,时空交错,是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结构精密,不经意中就予以回应,其结构、人物、关系、事件回响的复杂程度,不见前者,也可能很难有后来者。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达到诗语一体的境界,全本诗词两百多首,含诗、词、歌、赋、辞、诔、行等形式,不仅是集中国文化诗歌大成,仅大观园题咏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尤其是林黛玉的《葬花词》《桃花行》长诗、《五美吟》诗集以及诗社雅集的连句汉语言韵美典范。
《红楼梦》对700余有名姓的人物塑造,立体生动,绝不雷同,其中王熙凤、林黛玉、秦可卿、史湘云、贾探春、妙玉、刘姥姥、小红、尤三姐、晴雯、芳官、静虚等人物不分大小、人物个性鲜明厚重;人物塑造方面,像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白雪红梅、探春飞掌等行为艺术鲜活生动;再像凤姐的笑、元春的泪、迎春的懦、惜春的冷等等,令《红楼梦》用复杂多样构建的悲剧美学更有生命力和冲击力。
《红楼梦》探索了哲学维度的终极追问。
天上有太虚幻境,人间有大观园,在“假亦真时真亦假”的追问里,在迷津、顿悟、觉悟等空想和实践中给足了读者思考的空间。
小说先给出金陵十二钗命运判词的宿命论,现实里,林黛玉的通达、薛宝钗的世俗、贾元春的艰难背负、贾迎春的逆来顺受、贾探春的勇敢担当、王熙凤的自我实现,还有惜春的独立选择、巧姐的因果福报等等,既表现人物强烈的主体抗争,也出现了个人意志某些或阶段性胜利,这些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身上,是人性绝大的觉醒和进步,读者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张力。
《红楼梦》有对人生命价值的追问,宝玉“摔玉”“读闲书”“论庄子”,不仅仅只能看做是对礼教的反叛,还有他真正尊重人生命的探索和行动,他说“女儿清净、男人污浊”并非是要做社会的异类,而是在深刻解读女性的价值,这里面是将女性奴隶包括在内的,这是传统文化的一次跃进。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的全景透视。
《红楼梦》通过写家族兴衰,透视社会兴衰;透过一些个人的堕落透视整个社会的堕落。这本质也是写经济衰落,甚至也有许多具体的挥霍财富、任性支配财富、致导致经济困境,导致忽喇喇大厦倾的结局。这是对社会经济的一次坦白。
《红楼梦》用俯瞰视角揭示上层社会的糜烂,如元春省亲、贾雨村之葫芦案、王熙凤干预司法、官老爷们盘苛中下层等,揭示社会衰落的根源。
《红楼梦》展现了完整的社会阶级层:从皇家到王侯,从大小官僚到市井,从平民到奴隶阶层,均有完整展现。如刘姥姥三次进贾府,辐射之光、触角之宽,完整呈现社会流动以及交叉机制。
《红楼梦》升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高度。
《红楼梦》不搞最迎合中国人追求的大团圆,他说“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他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说“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他还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是悲剧美学,但不是死寂的悲剧,他写出刘姥姥、巧姐,就是写希望,写生命力,写朴素和顽强。
即便贾宝玉出家了,但他绝不会写他去自杀,即便林黛玉病死了,也是要她化为泥土重归大地,要干净,绝不要她陷入沟渠。即便贾府大厦倾覆了,也必须大雪覆盖,这原本也预示即将春回大地,中国人的悲剧从来都是轮回,这是中国轮回历史的一种默契。
《红楼梦》的园林造景美学完整体现在大观园;意境之美学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秋窗风雨夕”;色彩美学体现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还有随处可见的服侍文化里;语言美学体现在大观园里的诗社雅集里……
一个民族的塑造,核心在于文化基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其核心的文化基因,有形而上的比如可登庙堂的,但基础却是由广泛流动于民间的礼仪、行事规范、民俗、饮食、语言等等组成。《红楼梦》在这些方面同样集于大成。
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具体表达,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具体展现,是构建文明的砖瓦。
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这是举世公认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中国时说:中国是唯一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他这句话,显然将“文明”视为高于一切。
什么是文明?
词条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成果。
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是,物质财富相对好追赶,中国70年建设历程证明了这一点。精神财富追赶却极难,世界范围内,拥有千年不断流文明的国家只有中国,记录历史、重视历史的民族也只有中华民族,这不是偶然的,这是文明型国家的专属。而这些独有和唯一,正是思想、文化先进性的具体表达的结果,是文明的先进性。
文化、思想、文明,这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之所以热爱的源泉,中国人说“列祖列宗在上……”“父母在上,孩儿不孝……”“祖国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到了……”
这可以说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说出这句话,实际上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人最宝贵的生命,为什么会被这样对待呢?因为中国人内心常常会激荡一股感情,这里面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我热爱五千年前的这片土地,我也热爱将来的这片土地,今天,我要履行我的使命……
这种激荡的情绪,是一种文化认同,没有文化、思想、文明,就不可能生出这样的激荡。
文化建立在人们的社会劳动中,而思想建立在文化之上,文明又建立在思想之上,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丰碑之一,就文学作品而言,它是中国文化之塔上的璀璨明珠。
犹记当初毛泽东要求全党研读《红楼梦》,他还强调:“读五遍才有发言权”,这肯定不是要求大家做文学鉴赏,而是在修一种综合的、洞察力的本领。
如今,中高考也将《红楼梦》列为必考书目,自然不是要中学生们研究封建社会全景,而是要他们触摸中国文化触达精神时的那一种悸动。
读《红楼梦》没用,此论调,显露的是物欲社会下精神的贫瘠、思想的肤浅和文明的蒙灰。《红楼梦》,是照民族灵魂的镜子,是解锁文明基因的密码,是通向精神故乡的路标。否定《红楼梦》,否定的是中华文明自我认知的能力,是打碎说出“孩儿不孝”的勇气,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蝇营狗苟可怜的灵魂。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