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看《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真实用意

3 已有 2009 次阅读   2018-11-14 05:37
看《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真实用意
作者:赵富忠笔名破石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一般主流的观点都比较认同作者的“拥刘反曹”思想。其依据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刘皇叔是皇族血脉,继承正统,理所应当;另一方面相对于曹操集团的奸诈、残暴,刘备集团内部更多的则是“宽厚仁德”,推行“仁政”,形成良好的君臣形象和风范。同时,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金蒙对于宋的侵略和统治,使得整个民族都笼罩在维护“华夏正统”的民族情感中。故而,罗贯中在编著《三国演义》的时候,使得小说中的主线体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
  对于这样的一套说辞,我是很不认同。
  首先,对于整部小说而言,当时正处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岁月,四方征伐,民不聊生,谁还管你正不正统。想想民国军阀割据,“枪杆子出政权”(毛主席语)。在当时,各路诸侯的出生大多豪强贵胄。如袁绍、袁术兄弟,家族背景则是四世三公,刘表、刘璋则是皇族宗亲,其他各路也都是雄踞一方的豪强大族,他们都有一个很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出生的显贵。如果说刘备这样的皇族血脉,值得拿出来推崇,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去推崇更加显贵的其他皇族血脉,如刘表或刘璋等。说到背景,就是曹操,也自诩为名相曹参的后人!很显然,皇族血脉这东西,也只是糊弄人的一张皮,根本不能作为“拥刘反曹”的凭据。再说,刚出道的刘备,只是一个贩夫走卒,也不见得就真是什么皇族血脉,况且,他已经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加一个皇族血脉,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已经意义不大!
                  
  其次,要说管理方面的权谋奸诈、残暴,任何一个统治集团都不会少。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中,刘备集团一直势单力孤,内部将不过刘关张,虽勇而无大智谋,文士也不过就是孙乾、糜竺之流,白面书生而已。这些人放在一起,既不需要,也玩不了权谋奸诈。但是,曹操集团内部却是人才济济,战将千员,谋士众多,试想这样的庞大团队,而且还时刻面对“保皇派”(汉室老臣、皇亲国戚等)的反扑,外部敌对势力的攻击,不使用一些权谋、暴力的管理手段,如果能够使得众人诚服,形成有效的协作团队?!对于这个曹操自然心里清楚,一个极端明显的反面教材——董卓就是榜样!而所谓,刘备的“宽厚待人”、“仁德”等,也不过是势单力孤、形势所迫,为了掩人耳目,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做做样子罢了。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更甚者,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就对诸葛亮有了杀心,一方面局势不稳,需要诸葛亮来稳定大局;另一方面诸葛亮早有察觉,行事严谨,逃过一劫。故而,仅仅依靠这些,就能让《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产生“拥刘反曹”的思想,估计这也只是“书生之见”!
  最后,说一说“华夏正统”的观念,这简直就是一句空话。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管用”。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味强调华夏正统这样的思维,也就只是放在书本里,高高挂起。在现实中,尤其对于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国人而言,微不足道,只有现实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看看每到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候,那些令人深恶痛绝的“汉奸”,简直多如牛毛,就可以知道“华夏正统”、“民族大义”算个屁!由此可见,所谓的“华夏正统”,可能在《三国演义》作者心目中有些情感份量,但是这也并不是真正让他在编著时,将“拥刘反曹”作为全篇思想主线的最重要依据。
  那么究竟什么使得“拥刘反曹”思想,成为《三国演义》这部不朽著作的主线,还需要结合罗贯中本人以及所处的时代来说明。
  先说说罗贯中本人。目前所知的具体材料不多,不过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时间,不仅少有大志,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曾称他“有志图王”,而且清人顾苓《跋水浒图》等称他“客霸府张士诚”。由此可见,生在乱世的罗贯中的确想成就一番功业,但是事与愿违,没有成功。但是,由于他具有成就霸业的思想,并且在具体行动中,所见所闻等,这些就给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使得《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各种智谋权术,各种派系敌我矛盾等,如行云流水般叙述顺畅。同时,由于罗贯中本人生卒年月不详,基本可以推断他的出生寒微,正如同刘备一样,自称汉室宗亲却拿不出多少说服力的证据,因而对于刘备有着天然的草根亲近,这样就为“拥刘反曹”,拥护“草根创业”,反对那些旧权贵世代把持权力,提供了思想基础。
  再去说一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元朝末年,统治腐朽,红巾军打着“解救”的旗号,在各地起义不断,群雄并起,正如同东汉末年的乱世一般,这时期各地反王趁势做大,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而这些反王如张士诚、朱元璋等,很多都是穷苦出身。因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拥刘反曹”,就等于暗含对这些出身低微的农民领袖的认可、称扬,这也是当年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在小说中的折射。故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拥刘反曹”,所谓的“刘”,应该与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脉相承。
  由上所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应该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小说的创作初衷,真正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