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共飞,男,汉,1958年7月9日生,安徽灵壁人,大专文化,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高级教师职称;荣获上海市书法中级职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和篆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香梅画院创研室主任。
墨香润赤心 黑白写人生
--程共飞
灵璧始建于宋元祐元年,是千年古县,灵璧县不仅是中国观赏石之乡,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灵璧石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佳山秀石,含英咀华,书法家程共飞先生生长于斯,家乡的纯朴民风和南方山水的秀美赋予了他特有的灵气,墨香与长,赤心如斯,痴情不变,成就了他的艺术生涯。
军营开启书法之路
对于书法,程共飞甚是投入,有时废寝忘食,这种对书法如痴如醉的执著,似乎要追溯到他幼时。据程共飞先生介绍,生于50年代末的他,虽出身农家,但受当地文化影响,从少年时代就喜欢书法艺术,喜欢古典文学艺术,每每看到好字、好文,既羡慕又兴奋,然后就自己琢磨着临摹,既无祖上传承,又无名师指导,纯属天生爱好。在他进入中学以后,发挥了自己艺术方面的特长,不管是出黑板报,还是编辑海报,都展现了自己艺术上的灵性。高中时候在学校团委,他也顺理成章负责专栏编辑,这些成为了他学习书法的序曲。
但是要细究他何时因书法而改变人生轨迹,还得从他在军营的生活开始说起。真正涉足书法领域是在他1978年参军之后,那时他在上海警备区当兵,身处红军连,有时一年要出三十多期的黑板报。宣传工作让他从小喜欢的书法有了施展之处,他的书法作品在“军地两用人才书法展”上获好评,并多次获各类嘉奖、立了三等功,又成为中共党员,从那时起,他与书法便结下不解之缘。无论在家乡安徽灵壁,还是在上海,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笔、墨、纸是他的随身爱物。他以书法临帖为乐趣,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书法家,为了更好地系统学习书法理论,2004—2005年他分别报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函授班及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班,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书法,对书法的认识提上了新的高度,真正开启了书法学习之路。
从安徽到上海,从农家少年转变成年轻战士,他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他说:“书法改变了我的命运。”
书法艺术走到了军营,融入了军队元素,程共飞不再单纯为“书法”而创作,他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愿的化作一个个时而苍劲有力、掷地有声,时而悠远绵长、秀外慧中,时而沉重深厚的书法文字。
说起书法艺术,程共飞讲述了最初读帖、背帖、临帖的经历。他说“初学赵孟頫、欧阳询,又兼学魏碑,行学王铎、米芾、陆柬之,膜拜过米襄阳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草习张旭、怀素,并上追‘二王’。二王笔势转折而连绵,结构富於变化而线条流动,让我会意养涵,又从‘狂草’如兔起鹘落的从笔中悟出了风神潇洒、姿态横生的书写意境。之后,再一次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咀先秦楚文、石鼓文与鼎铭。在学习书法的路上,对各种字体等都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从中吸取营养并充实自己。”
程共飞很崇尚“读帖”,对名家名帖进行“阅读”,研究章法、结构、造型,在阅读研究名家名帖的基础上,不仅逐渐掌握了书法技巧,而且还提高了艺术修养。读帖一段时间后,他便开始靠记忆进行“背写”“临摹”,然后再与原帖比较。他在临习前人碑帖时,注重吸收古帖中的内涵与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耙,为自己的书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他留意兼收并蓄,博众家之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作书充满激情,随兴驰毫,就势成章,不落俗套,使观者振奋和惊叹。他的的书法情感相融,意绪共振,联想丰富,给人以韵律美的享受。他说“学习书法,一定要学悟结合、融会贯通,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取之精华,在厚积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风格。”一个好的书法家不是简单的靠临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有法可循的临摹,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
笔墨凝聚人生故事
大家都知道,研习书法的过程是个枯燥无味的过程,但程共飞却乐在其中,他认为临摹、练习书法虽是一件孤独、寂寞的事情,是一个艰苦、难熬的过程,军营生活锻造了他知难而上的意志,塑造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练字过程,就是战胜自我的考验,枯燥乏味,是对信心和斗志的检验,军人必须具备战无不胜的勇气和胆魄,有忍的住、经得起、战则胜的境界和决心。这对我研习书法非常有帮助。”他骄傲自己是一名军人,也欣赏和自慰自己的毅力与耐力。为了提升自己的笔力,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程共飞每每拿起毛笔,就在上面绑一些重物,就像战士集训背包一样,增加笔的下沉力度,等到真正上场时,卸下负载物,就能掌控毛笔随心应手。即便现在,他教学生也是如此,让他们在写毛笔的时候在笔上加一螺丝帽或者橡皮泥,就是增加负重,九层高台,夯实地基尤为重要,臂力练好了,日后写书法自然事半功倍。
程共飞当兵期间在一次夜间救火抢险中摔伤了腿,于是他带着伤残军人三等证书复员。从军营离开之后,程共飞回到家乡,依然痴迷于书法,他在灵璧县创建了书法协会,应者如云。在和大家的切磋学习过程中,他也意识到传统文化之根的绵延不绝。这一切,也为他后来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埋下了伏笔。
作为有幸迈入书法学习门径的人来说, 书法之于他,犹如蓝天之于飞鸟,窥其高而益发心向往之。与其交谈之际,他多次提到书法对于他人生的重要。
他回忆起,从90年代回上海打拼的时候,他当过装卸工人、电梯安装工,即使在最艰苦的那段日子,他在上海南站从事“扛包子”体力活的时候,高温40度,汗如雨下,但他依然痴迷于书法。只要有休息的时候,他就开始练习,没有宣纸,大地就是他书写之处,没有毛笔,他以石为笔,纵横点捺,每一个都是来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酸甜苦辣俱是情,黑白笔墨也风流。
书法艺术是美学和艺术中的奇葩,更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他一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来感悟天地的大美,审视曾经的经历,把这一切的真善美凝结为艺术的结晶,以一颗饱含情感的心,转换为艺术美感,进行着艺术的表达和创作。
苦心人,天不负,近年来,程共飞的执着追求有了辉煌的收获,30多个春夏秋冬,他执著地临池、临帖、练笔、读帖、积累,苦守黑白,积淀美学基础。一路走来,风雨如梭,他破囊而出。青年时代他先后获“全国第二届推新人书法大赛”铜奖、“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银奖、入展中国书坛全国第六届新人新作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新作展。
在上海的时候,他的书法也是备受瞩目。在2013年上海市首届市民书法的大赛时候,无论是命题的行草,还是自由创作的隶书,他
挥毫泼墨,技惊四座,在颁奖时接受上海电视台新闻采访,同时获奖作品刊登在新民晚报上。也因为这段书墨因缘,2015年应邀参加上海东方卫视“绝对中国端午韵”节目,在主持人周瑾的介绍下,为大家献上了一幅行草七律《长征》,让荧屏内外的观众一饱眼福。随着艺术的提升,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10多家报刊进行发表,在全国及省市入展获奖不断,他先后加入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2010年他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梦想。
传承彰显心灵厚度
程共飞很少会去喧闹的场合,也很少参加不必要的应酬。他说:“自己最骄傲的地方,是能够数十年如一日,每日坚持写四个小时书法。”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动人心魄,你我都知道一万小时定理,可是能够付诸实践坚持下来的人却毕竟是少数。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天赋固不可少,恒心也是不可或缺。如同程共飞说的那样,要想书法写得好,先有硬件,后有软件,然后方能融会贯通。
多年的军旅生涯,以及在社会基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程共飞的书法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好的书法艺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完美展现。是高度理性和高度感性的集中表达,是理智与热情最美妙的结合。近年来,程共飞先生秉承善行天下有所作为的志向和理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中华志愿者行动,从2011年至2015年义务带领学生每年1到2次为上海市第一福利院、浦东新区书院镇临港养护院,为老人传授书法基础知识并示范福和寿字等,为老人赠送书法作品。2016年“八一”建军节参与书法进军营活动,慰问上海武警总队一支队一中队全体官兵,用浓墨写就军旅岁月、以丹心凝成奉献情怀,始终以生动的作品表达着人文情怀、自然环境、 军营生活和对伟大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无限热爱。
程共飞的创作不仅关注身边,也同样放眼家国。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创作出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书法作品,及时为当地官兵和灾区送去。前几天,在上海社会各界发起保护长江江豚的爱心活动中,他也欣然提笔“美丽中国”予以参与。他说:“对我而言,信念和信心始终如一。作为一名书法家,能用书法给在困境中的人带去安慰和力量,向社会和自然送出祝福和喜悦,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采访中,当我问到程共飞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是否有一种成就感时,他表情庄重、深沉地讲:“在任何情况下,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感谢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我的滋养。” 程共飞说:“书法之路,一路走来,我最大感受是感谢大家的帮助。感恩,是我创作的动力,它是我无法停止回报的情愫。”
为了让艺术传承下去,普及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程共飞开始走书法教学之路,在2017年6月拿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教师职称。十八年来他精心教育弟子,先后有三位学生考上上海市高等书法研究生,十一位学生加入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从2003年至今他被聘为上海老年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校和民航空管局离退休干部书法班书法教师、上海香梅书院创研室主任。他得到《中国书画报》、《上海商业》杂志的介绍。2017年11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对程共飞艺术人生进行了采访。他的多幅作品被港、澳、台地区收藏,三尺讲台上他实现了内外兼修,教学相长。书法教学成为了他教学的平台和“写字的归宿”。
斟墨铺纸、印章红泥的大桌上,程共飞沉浸在刚柔相济、情趣悠然的境界之中,自信地写出“刊石惟余西汉文字,行歌好约高阳酒徒”二行大字。他说,艺无止境,此生情系翰墨,愿与书相伴,直至人书俱老。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