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中国画)陈 浩
秋色赋(中国画)陈 浩
虽然杭州与绍兴相距不远,以现代交通工具一个小时即可到达,但与陈浩见面的次数,十几年间也屈指可数,偶尔的相见也不过匆匆一瞥,促膝长谈更为奢侈。
这位出生于河南的艺术家,曾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工作多年,其间组织策划过许多重要的艺术活动,有着很好的人脉资源,在今日大量艺术家羡慕京城资源丰富而艰辛“北漂”的背景下,他倒逆其道而行,从首都北京移居古城绍兴,似乎是与会稽山水有着文化意义的天然内在勾连。
受过西方学院派写实造型体系系统训练的陈浩,原是以油画创作有声于画坛,他的油画作品显示出他精良的西化基础和独到的东方式审美,透射出或隐或显的中国韵味,表达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江南文化渊薮的古城绍兴,自古以来书画艺术如火如荼,羲、献父子彪炳书史,徐渭、陈洪绶、任伯年辉映画坛,这种文脉至今不绝,绍兴中国书画的水准自在绝大多数城市之上。于是乎,主攻油画,作品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的陈浩,在江南文化的熏习下,不仅油画作品越益呈现出中国味道,还在不知不觉间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他撰写的《中国绘画文化观》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部美术类学术著作,数十万字的研究专著,通过伦理文化、道学、宇宙本体论、符号学等要素,诠释了中国绘画体系的本质和精神。他还有为数可观的论文、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装饰》等艺术类核心期刊上,传布着他的艺术见解与主张。
中国传统书画,除了画工地位低下,不得不凭借画艺谋生,文人画家即便以画作营取“生生所资”,也很少以绘画为志业。绘画于他们只是修身养性、澄怀观道、抒发情志、怡心舒体的手段。因此,他们更多是业余创作。他们在公务之暇、诗文之余,持翰点染,泼墨挥洒。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浩之于中国画也类似。陈浩是一位复合型人才。作为师者,陈浩十分专注教学,在绍兴文理学院评师网上,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他由衷地佩服与感激。作为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陈浩多年来十分投入,真诚服务,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处理教学、科研管理和行政事务,以提升学院的学术水准为己任。在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创作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陈浩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支离破碎,而中国画创作的相对便捷,恰好与陈浩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十分吻合。公余的零碎时间,陈浩不舍得放弃,夜深的安静时刻,他充分利用。他沉心静气,焚香沏茶,舒纸搦管。这时的他能够从繁冗的公务中抽身片刻,重新成为艺术家,将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变为笔墨形象。
陈浩的中国画作品幅面往往不大,易于起讫。人物画每取老子出关、米颠拜石、临渊羡鱼等历史人物与释迦、观音、达摩等道释人物,感叹“逝者如斯夫”的孔夫子,踏雪寻梅、结社雅集的高士,淡然脱俗、飘逸出尘的仕女,也时时出现在他的笔下。山水画往往营造江天辽阔、空山无人、寒林寂寞、萧瑟边关的意境,以此构筑内心深处的桃花源。花鸟小品每每一枝半叶,孤鸟独立。较之多数画家,陈浩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历练与文化阅历,对人生之多艰、命运之多变有着更深刻的体悟,于是在其画面中更多地传达出萧瑟荒凉、静谧安宁之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感悟。在笔墨上,陈浩运笔酣畅,墨渖淋漓,常常大片淡墨渲染以造朦胧氤氲之境,简笔勾勒以生发物象。总体而言,陈浩的中国画小品追求品位的纯正,注重情感的表达,其作品画境求意趣,画面求生趣,笔墨求机趣。于其油画创作外另辟新境,另拓艺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一方砚池,就是陈浩的洗心池,就是陈浩心灵的港湾,在此,他寻找平静安宁的内心;在此,他坚守艺术的情怀与热情。油画笔、毛笔,抑或水彩笔、蜡笔;油画布、宣纸,抑或水彩纸、铅画纸,仅仅是工具材料的差异,相同的是艺术的激情与追求。当他画完一张张中国画小品时,“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嶤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时的他必然与1500年前的宗炳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必然如同庄子笔下那位解牛的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3日 12 版)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