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因为热爱,所以追逐终身” 奉贤画家徐瑞明将中华瑰宝“丝绢画”传向世界

4 已有 1767 次阅读   2020-01-04 10:46
“因为热爱,所以追逐终身” 奉贤画家徐瑞明将中华瑰宝“丝绢画”传向世界 

绘画除了天赋,还必须有对绘画艺术执着的热爱,即便是在物资最匮乏的年代,也坚持画画,恨不得全身心扑到画画中去。他是当代沪上著名的丝绢画画家,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绢画”不断推陈出新、大放异彩……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职责。

奉贤本土画家徐瑞明作品

徐瑞明,上海奉贤人,自喻“江海居士”。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高级书画艺术传承师,中国天津当代书画院画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上海楚缯文化传播画院院长。

走进徐瑞明的家,屋内朴素静雅,窗明几净……一幅幅丝绢画,书法作品挂满了两面墙,工作桌上的香炉正微微冒着白烟,处处萦绕着书香墨韵。

摄像 王菊萍

徐瑞明自幼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46年,徐瑞明出生在奉贤江海村,7岁时受一位画家亲戚的影响开始学习素描,初中开始自学国画,20岁那年,徐瑞民第一次在奉贤县文化馆看到了油画。初次看到油画作品令徐瑞民激动不已,他仔细品读着眼前十分写实的西洋画,下定决心开始自学油画、木刻画、水粉画。

如今徐瑞民回忆起早年的绘画经历仍然清晰深刻,“在一段时光里我基本都是在画毛泽东像,1968年就开始画了。在“文革”的敏感时期,画画也是需要谨慎的,当年奉贤县委宣传部还专门给我发了一张毛主席像的画工证。”

那时的徐瑞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江海村副书记,在任职期间,曾迎来过一批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来江海村志愿学农,在这一批人里有几个还是专门画油画的教授。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徐瑞民和交通大学师生们一起画毛主席像,一起交流油画技法。

上世纪70年代的徐瑞民在奉贤各地绘毛主席像,已然有了一点名气,但是他内心始终认为绘画不仅局限于此,对艺术仍有着执念……

1976年,徐瑞民经地方上举荐去市干校工作。在市干校让他的身边又多了几位老画家同事,学校里还有图书馆和许多藏书,也是这次工作经历成了徐瑞民绘画生涯的转折点。“在市干校时,我无意间在图书馆馆藏书中翻到一本画册,画册中色泽鲜艳极具视觉美感的丝绢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徐瑞民介绍道,“丝绢画兴起于战国时期,消亡于东汉,期间流传了600年。后来发展到用纸绘画,丝绢画多数是在宫廷中由高级画师绘了供皇上赏玩,或成为民间绅士收藏的珍宝,这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当时就觉得丝绢画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所以到最后我选择了丝绢画作为我最终的绘画方向。”

刚开始研究丝绢画的徐瑞民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放到丝绢画上去,可是“文革”期间,根本买不到丝绢,没有画布怎么画?没有丝绢布,那就用当时的“的确凉”布来替,但是在“的确凉”上作画,时间一长颜料很容易化开。为解决问题,他在得知需用动物胶和明矾能够改良“画布”后,甚至当天就跑到当时的浙江之江化工厂买这两种化学材料。

“文革”过后,研究丝绢画艺术条件变得优越,故徐瑞民全身心走上了研究“丝绢工笔重彩画”道路。“在艺术的创作上需要大胆探索,才能实现突破。”对徐瑞明而言,绘画创作更像是顺流而下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有着自己对当代生活的深刻认知和独特视角,他创新将传统油画与工笔画艺术相结合,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手法,用艳丽色彩表现丝绢画。

如今,徐瑞明对丝绢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和研究。在宣纸上作画,大、小写意通常是在生宣上作画;工笔画是在熟宣上作画。而徐瑞明从大写意、小写意到工笔画,在丝绢材料上,能不分生熟质地,自如挥洒。

徐瑞明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2015年6月,徐瑞明应邀参加了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也先后流传至欧洲的意大利、法国、丹麦、德国、斯洛伐克和亚洲的韩国、印尼等国。他本人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被意大利宋庆龄基金会聘为荣誉理事、被丹麦宋庆龄基金会筹委会聘为名誉主席、被丹麦上海总会聘为名誉会长。2016年2月25日,徐瑞明受邀携带部分丝绢画画作,在上海参加中韩国际文化交流座谈会,引起画界专家的强烈关注,并一致认为:丝绢画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代中华绘画领域的一朵奇葩,应该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个人荣誉

2016年10月,徐瑞明的丝绢画专刊《楚帛艺术》第一辑正式出版

2017年中国美术书画艺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2018年全国第二届书法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2018年7月3日亚细亚第五十四届国际现代美术展获得环太平洋美术协会会长奖

作品欣赏

↓↓↓

融媒体中心记者:王鹏

见习编辑:何语馨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