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面目独具。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又主张“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全”,即笔墨由造化中产生,还须还之于造化去。与董其昌的“自然平淡,物我两忘”的禅境不同,他则提倡“物我合一”的天然意境,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境界,使他的绘画风格更具形式感,绘画艺术更具生命力。
石涛的创新精神从其画学思想中便可感知,其绘画特点的最初形成有赖于“宣城画派”梅清等人,有强烈的“新安画派”风格,他擅长独特的水墨晕染及设色技法,大胆创新,舍弃传统的青绿与淡赭色,多用绿少用青,被后人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印象派”。
石涛的画作与清朝初期所流行的仿古不同,一反陈旧的山水程序,直接源自生活。他描绘的都是真实的山水感受,源自亲临所视中的景象。与此同时,他的画作中近景、中景偏多,山石、树木以及房舍都近在咫尺,生机勃勃,充满了张力。在出现房屋的画作中,房舍必定在构图中占不小的面积,这不仅是想衬托在这山水中生活之人的闲享之乐,更是在房舍屋宇的块面形态和树木山石的线群中形成对比与变化,这样的结构与当时其他人远景山水画作中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房舍所形成的画面效果区别是巨大的。
石涛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在运用线的同时,也突出了墨块的运用,将墨当作能独立存在于画面的元素并把这种审美元素扩大,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奇妙效果。现代的许多艺术家也都会在作品中运用冲、洗、泼的表现手法,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这种对墨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是受石涛开创的这种艺术语言的影响。
石涛在书法上也极具个性,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是融入了他的画作中。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在使用笔时,超越了笔墨的技法。比如,在画作中,石涛运用“草篆书法”的笔法,用于表现石头的立体造型。
石涛既是一位有革新意识的艺术家,又是一位善于传播思想的文人精英,他的画语录开拓了一个时代的山水思想。他强调“师法自然”,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指生活、蒙养、游历、感悟,更多的是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艺术哲学,也是形而上精神的陈述。石涛作为一种山水水墨画的时代先声,也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家共有的背景。
来源:国画艺术今天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