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一眼千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回望大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江山如画

5 已有 1642 次阅读   2022-02-17 09:44
一眼千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回望大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江山如画 

除夕之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片段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整个舞蹈诗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由于时间限制,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只此青绿》的一段群舞。这一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错落有致的群舞旨在表达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

《只此青绿》在除夕之夜带领全国人民走近这幅接近12米的稀世山水画作品,用舞蹈的形式将这幅来自大宋盛世的千古名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017年9月,故宫在午门雁翅楼举办了“青山绿水”主题展览,这位北宋十八岁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为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

王希孟(1096年 -1119年[据传]),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屏幕顺时针旋转90°观赏效果更佳

从整体画面来看,画家采用了大青绿敷色, 画面清新,湖山清旷,有春天葱荣之意却无春天的嚣噪,云淡风轻,水波不兴。远观画面静止不动,凝固了千年前的一瞬间,近看却生机盎然,细节生动。 王希孟不急不躁,以柔和的笔触,以色代皴,为观者缓缓构造了一幅北宋时代的江南景色。

山水和谐

分析本幅画的高妙之处和与众不同,要从山与水对画面的占有比例关系来入手。不同于大部分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千里江山图》中的山与水的比例是非常协调的。用音乐来理解的话,这样的平衡就是琴音与箫声互相环绕穿插, 谁也不占上风,谁也不居人后。

《千里江山图》与前代后世在构图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在于王希孟大大的加重了水景和天空的比例,大面积的为空间和水面留白,为观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而气势自然变得更加非同寻常。

穷高极远

《千里江山图》的成功,非在笔墨之高,而在构图之妙。山与水的平衡关系是本作品出众的基础,而真正让它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千年之绝响名作的,则是王希孟采用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非凡视角来布局整个画面,这才是本画高妙千古的秘诀。用《礼记·乐记》里面的一句话来说:“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是这幅千古名作最好的注脚。

一般中国山水画的视角,视平线往往是中间或者略偏下, 且距离被观察物体较近。

《千里江山图》的视角:居绝顶处远望,上部留白,给了山更多向上的空间。

穷高,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登高而望,绝不是地面的视角,却也不是俯视,因为距离被拉远,所以与被观察物的角度总体持平,居至高处而远远的平视,淡淡的描绘,令人豪情顿生。

极远,登高而望者不少,而以如此远距离的视角来观察描绘山水对象的就稀绝古今了。王希孟通过在画面中压缩山的体积, 给山脚下的水和山上的天空留白,更显大格局的豪迈之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在公元十二世纪初春天的日子,登临绝顶,极目远望,山河美景,尽收眼底。要创作《千里江山图》,想必王希孟一定是将绝顶之处的美景深深的烙印在自己的心里。

大约在王希孟之前一百年,活跃在北宋画坛的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到山有高远,深远,平远这三远的论述,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一个最基础的审美范式。

中国辞书之祖《尔雅》中说到:远,遐也。那么何为“遐”呢?

遐,从辵(chuò),从叚(xiá),叚亦声。“叚”意为“非原居地”、“借居地”。“辵”与“叚”联合起来表示“远走外地”。本义:远走外地、借居异域。引申的含义就是遥远。

所以我们要理解“远”的含义,也要理解其中包含的行动意义。中国山水画中的“远”, 当然包含着离开原居地的意义,它不是到达真实世界的另一个地方,而是一次思想的旅行。

每一笔的勾画,每一次的渲染,都是从肉身的居所向性灵居所的旅行

现实的世界总是不完美而充满遗憾,绘画就是寻求完美和填补这些遗憾。而对观者来说,

审美的过程不仅仅是唤醒审美者过往的经验,也是在创造新的生命体验。

画家在纸绢上结庐造境,为自己和观者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山水家园, “可以卧游,可以意居”,中国山水画以此完成了离开不完美的现实原居世界的旅程。

水为平远之源

山为高远之本

云为深远之门

《千里江山图》的整幅画,以“平远”为基础,而将“高远”和“深远”藏于期间。所以我们就不单单在横轴方向跟随画家移动视野,画面的纵向延伸感也同样非常突出。绝大多数的长尺幅的横轴画在纵向空间上都有局促之感,而本幅作品可谓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在画面中不同的位置随意的截图,来实现将《千里江山图》解构为无穷多张普通构图的山水画,所以也可以说是作品中展现的无数可能性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

为什么《千里江山图》能够引起中国人千年来的共鸣,正是其暗合了中国人的天地观:“着不息者天也,着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

穷高,励志修行;极远,寄寓抒怀

在《千里江山图》面前,我们又哪里仅仅在欣赏一幅近千年的十八岁少年的山水画,我们是在窥探古人,我们是在扪心自问,而中国人千年的人性光芒隐约其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