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艺术开卷|陆维钊《中国书法》再版前后

5 已有 77 次阅读   2023-07-13 18:06
艺术开卷|陆维钊《中国书法》再版前后 

知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陆维钊先生著作《中国书法》一书是据他三十年代的讲稿整理出版,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书法最基本的内核,是一部经过时间的检验,真正当得起“经典”之称的专著。该书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分别以《中国书法》、《书法述要》为题名先后出版。新版《中国书法》近年出版,本文详述该书再版前后书名从《书法述要》回到《中国书法》的缘由。

壬寅正月初一,在满屏的祝福与拜年声中,周飞强老师给我转来两张图片(图1),一封毛边纸手书。其中一张图片将此纸放置于一本书的左侧,右侧是去年我为浙江古籍出版社审读的陆维钊先生著作《中国书法》。看落款与印章,才知道这封信是新年初一,九十三岁的中国美院教授朱颖人先生为儿子朱锷手写的家书(图2),没有生活琐语,娓娓嘱咐儿子要多读陆维钊先生这篇经典之文,全文如下:

锷儿:

陆维钊先生这篇文章不长,把书法的道理论得清楚明白、层次分明,尤其是开(头)文章二百七十六个字的意思好极了。

这本书,你可多读二三遍,体会一遍,反复体会、反复读,道理是通的,一理通百理。读要读进去,把好内容读进自己身体里去,然后消化成自己的(习)惯,至为重要。

爸爸 虎年初一九十三岁矣

(钤“朱颖人九十后作”章)

图1 正月初一的精神礼物

图2 朱颖人先生信

这封亲切温暖的家书,凝聚了老辈学人对“读书”奥义的精深理解,“反复体会反复读”,“把好内容读进自己身体里去”,仔细咀嚼这些简短平实而深刻的文字,我的心头自然浮现出苏轼《三槐堂铭》中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诗句, “大年初一最好的精神礼物”,于朱先生家人、于我,何尝不是一份深情的触动呢?

图3 1986版《书法述要》

的确,陆维钊先生《中国书法》,简短清晰,极富生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根据手稿本,在章祖安先生主持下,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图3)。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这样写道: “本书是他三十年代的讲稿,原名《中国书法》,这次出版,改名为《书法述要》。”其实,在《书法述要》出版前,它的出版命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1982年,从陆维钊先生学生吴广洋的两封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大概。吴广洋在给师母李怀恭的信中(图4)写道: “小妹(按:陆维钊先生小女儿陆昭菊)来,送来慰萱(按:陆维钊先生族叔,年龄小于陆先生)先生清写昭师《中国书法》一稿……《中国书法》一稿,于小妹送到的次日,洋即付小婿卢辅圣带往上海书画社,经领导上研究,书画社所出《书法研究》杂志决定采用此稿,又稿附小稿‘墨的鉴别’,辅圣决定收入所编《朵云》杂志。师母在上海时,洋本已向河南中州出版社推荐此稿……《书法研究》主编提议最好加以注释并部分需进行改从白话。”同日,广洋给章祖安先生信(图5),告知《书法研究》拟刊发文稿、加注释改白话事宜,又原稿改动与插入拓片部分等,邀请他参与,发挥“法眼尊裁”“足下积学”的专业本领。章先生接手稿件后,即与浙江古籍出版社联系,三年后,《中国书法》稿发行,更名为《书法述要》,改变了原先只是理论刊物《书法研究》中一篇论文的命运。这本轻薄简易却精辟权威的专业书,1986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18300册,即销售一空,在八十年代全国书法热的浪潮中,惠及一代又一代书法学子,至2002年又新增图片再版(图6),将陆维钊先生的书学思想做了初步推广。三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畅销书籍,《书法述要》也犹如一座高山,长久地矗立在书者心中,引领着时代的书学理想。

图4 吴广洋致师母李怀恭信

图5 吴广洋致章祖安信

图6 2002版《书法述要》

而《中国书法》在1948年6月,曾由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七十多年来,谁都没有对《书法述要》与《中国书法》文本的一致性有过疑问。直至年谱编纂,我们搜寻到民国版《中国书法》影印本,两相对照,关注到其中比比皆是的细小修改,不禁纳闷,《书法述要》依照手稿本录入,它是陆先生《中国书法》一书出版后再作的修改吗?与此同时,浙江古籍出版社邀约《书法述要》第3版的改版。当务之急,是找到《中国书法》民国原版书。在周飞强老师的鼓励下,幸运的我们在网上买到了价格不菲的孤本。当那小于32开精巧而极薄、封面覆青绿梅花纹尤显清雅的本子(图7)展于书案,对“眼见为实”的坚持,不仅让我们获悉了更多的出版信息,亲睹原书“芳容”,也为研究工作增添了无以伦比的动能。此后,经过两周多时间逐字逐句比勘,从密密麻麻的修改标注(图8)中得出结论:《书法述要》完全依据手稿,出版当时未见民国原版,《中国书法》才是定稿正版。当我将几个文本交与章祖安先生,他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看来,要把书名《书法述要》改回原来的《中国书法》。”我也正是这样想,但曾有顾虑,第1版由章先生把关出版,改名问题似有不尊之嫌,如今听他老人家这么一说,顿时如释重负。章先生还同意将近文《经典之作》略作修改,刊为此次新版《中国书法》序言。从《书法述要》回到《中国书法》,可以说是研究工作的重大转折,我也于当天趁兴完成了新书的“出版说明”。

图7-1 民国版《中国书法》封面

图7-2 民国版《中国书法》内页

图8-1与《书法述要》比勘标注稿

图8-2 与《书法述要》比勘标注稿

厘清版本问题之后,全力以赴地去作这部“小书”,如何呈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厚”的特质,从版式、配图(图9)、封面等方面入手,以契合此书的经典价值,我们作了深入思考与不厌其烦地调整,甘苦自知。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封面书名从陆先生海量手稿中遴选而出,同为四十年代书写,赋以金色显雍容雅致,旁配手稿压凹工艺,呈现全书别具匠心的品质(图10)。2021年7月,新版《中国书法》如期发行,上市两周2000册售罄,立即加印,并被评为“浙版好书”。读者的反响即是对研究工作的最大鞭策。

图9 新版《中国书法》内页配图

图10 新版《中国书法》封面

《中国书法》这一经典文本,走过了七十多年。我和我的学生们有幸在这个时代参与并见证它的再版,依托《陆维钊年谱》编纂机缘,实现一份学术接力。惟愿此书给予一代又一代学人广泛而深远的普惠,焕发出更为旺盛而持久的生命活力。

2022年4月定稿

2023年6月修改

延伸阅读:

陆维钊《中国书法》

序/章祖安

陆维钊先生这样的学者、艺术家与名教授,按时风揣度,应该著作等身。然而陆先生却是个例外,他似乎没有留下自己的“专著”,这与他大学时的老师辈有直接的关系,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

陆维钊

南高师时,陆先生与同学王焕镳所佩服的老师王伯沆[名瀣,1871—1944]先生,就没有留下著作,只留下一部《红楼梦批校》。闻之焕镳师:王先生一生写了很多诗,到晚年全部付之一炬,只留下散出的二十几首。我问何以如此作,师曰:“估计和李白、杜甫在比。”说这位王先生老是对学生们高声说:“某某人又在偷偷写书了!”言语中颇带讽刺意味。王伯沆先生上课,满口珠玑,课堂人满为患,窗外也趴满了人。王先生周日还在家中讲学,焕镳师等至王府听讲,兴致好时,停不下来,大声言道:“留饭!”听者齐欢洽,下午散时,感觉浑身上下毛孔都通涮干净。某日,有一西装革履者持己所为诗词趋府就教,王先生讲课兴头被扰,遂高声道:“先念一句听。”全场肃然。来人便朗声念一句——“停!”王先生复加命令:“不要念了!”屋内气氛霎时紧张,紧接一句:“下面不会好了。”全场哄堂大笑,其人悻悻然离去。

陆维钊《清词钞小传》(中国美院纪念陆维钊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展品)

南高诸师中,陆先生最亲近吴瞿安[名梅,1884—1939]先生,可以称得上瞿安的得意门生。瞿安先生有魏晋风度,时或雇一大船,叫上一批学生,度曲唱和,吹吹打打,陆先生吹笛为昆曲伴奏,师生们其乐融融,“不知东方之既白”。《陆维钊诗词选》中载有散曲,是瞿安所授的结果,这在擅长诗词的学者中是极少见的。钱基博曾评王静安与吴瞿安:王国维固有《宋元戏曲史》,但吴梅已深通到声律,如论及曲学大师,非吴梅莫属。这其实是学界公认的。

陆维钊十八岁时临《杜伯盨》(中国美院纪念陆维钊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展品)

王伯沆讲学有魏晋风度,是静态的;吴瞿安带领学生弦歌悠游于舟上,是动态的魏晋风度,这些都可在《世说新语》中找到类似的例子。经如此众多的大师(还有柳翼谋、竺藕舫诸先生)熏陶、亲炙,陆先生实在太幸运了,而他最钟情于吴先生。微昭师曾亲口对我说:他能任王静安先生助教,是吴梅推荐的,当时还引了吴先生的一句原话:“维钊,我以后的墓志铭由侬来写。”可见师生相知之深,但后来并未再说起。不知何故,不论档案和陆先生自己所写的简历中,推荐人都是吴宓。这些当然应以白纸黑字为准。

又譬如讲到马一浮先生,陆维钊、王焕镳二师均言:如果不是抗日战争期间,浙大竺可桢校长请马老讲授国学,也不会有马老的《泰和宜山会语》。马老的文章大多是别人请他写的序言或整齐的故事之作,也就是“述而不作”占了极大部分。我现在看到两个出版社先后出版的《马一浮先生全集》,果然如此(当然还有日记和书信),唯有诗词是自著,多数也是根据应酬唱和的手迹搜罗整编而成。

我长期从游微昭师,以下两点感受最深:

其一,陆先生眼界太高,认为前人已经说得很完整了,自己没什么好说的,不再画蛇添足。

其二,接受了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的任务。陆先生非常守信义、重然诺,几乎把教学工作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除书画爱好外,更无心再去搞著作。

《中国书法》书影封面

《中国书法》书影封底

然而,陆先生毕竟还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专著,这就是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中国书法》,1948年6月由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印行,作为“现代文库第二辑”丛书的其中一本。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改名《书法述要》“重印”(该本依据的是《中国书法》手稿底本),添加了由我整理的陆先生60年代初期的授课笔记,附加《如何鉴别一般墨品》短文。它看起来像一本小册子,经过时间的检验,此著真正当得起“经典”之称。而当年正式出版本庋藏多年,隐而不见。

《中国书法》内页

《中国书法》内页

《中国书法》内页

《中国书法》内页

《中国书法》此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书法最基本的内核,主要观点如下:起首那句“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画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綦多,在实用上,欲求其妥帖匀整调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此其一。二是书法的美术性,综述结构、笔顺、布局、运笔、笔毛、使墨、形貌等,赋予书法“美术”特性,在品鉴学习中“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三是学书可修养身心,“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绝无不良副作用。四是借书法而进入学问,“以引起学问上之兴趣”。五是学书两大天赋条件:心灵的、肌肉的,尤其强调“想像力之高下”是决定书家成就的关键因素。六是因材施教。后述四种书体、各种风格类型、魏碑与唐碑区别等,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

关于想像力不妨再阅读一下原文:“而或者以为碑板损蚀,不易审辨,殊不知在此模糊之中,正寓考验之法。想像力强者,不但于模糊不生障碍,且因之加以自心之新意,入于创造之一途。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有种种想象,使文家、诗家、画家,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也。”想像力应建立在坚实的基本功之上,这就不再多说了。

至于我整理的《书法的欣赏(提纲)》一文,更有两个突出观点:一是书法最高层次为表现“生命感”,“可比之为有生命的东西(人为代表,树之硬、石之稳,皆拟人)的姿态、活动、精神、品性的美”。二是书法要表现复杂的感觉的美,“复杂的辩证的趣味之重要”“美的感觉愈多愈好”“美的感觉相反相成”,推崇“王羲之一种字有几种风味”,同时告诫学书者要防止副作用恶性发展,如“笔力硬而至于生硬无情,只求表面的力。装法新而至于违反情理”等,遗憾的是如今许多版本将“装”硬改为“章”,失却装腔作势、装扮之本意。

《中国书法》虽然简略,却已经纲要式地建构起中国书法学体系。文中每一个论点均可发挥而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比如学魏与学唐、因材施教、由学书而进入学问……甚至已经讲到写手与刻手的问题等。70多年过去了,当今的书学理论,似乎都难以突破其论述范围,他的那句对我说的话——“将来的书法很可能坏在‘创新’上”,更是振聋发聩、直指时弊、不幸言中了。这岂不正是胡乱发挥想像力的恶性后果?

价值永恒、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

2021年1月25日改定于佛魔居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