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第三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山东博物馆书法文物园行活动——文物介绍

4 已有 132 次阅读   2023-08-04 00:57
第三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山东博物馆书法文物园行活动——文物介绍 

文字的历史便是中国的历史,作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载体,一撇一捺尽显中华风骨。为让文物“活”起来,以经典书法文物引领美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回归教育,将在全省组织开展第三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行走的思政课山东博物馆经典馆藏书法文物志愿服务校园行活动。

主办方从山东省各博物馆精选了二十四件书画文物, 旨在普及书画文物知识,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为大众走进历史,了解中华艺术瑰宝搭建桥梁。

文物名单

一、汉张迁碑

汉张迁碑

馆藏地点:泰安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由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张迁碑》高290厘米,宽107厘米。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汉礼器碑

汉礼器碑

馆藏地点: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礼器碑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礼器碑》为圆首碑,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碑文记述了鲁相韩敕优免孔子舅族颜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发、造作孔庙礼器、修饰孔子宅庙、制作两车的功绩。碑阳末3行及碑阴、两侧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钱数,与《乙瑛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礼器碑》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风格质朴淳厚。

三、汉乙瑛碑

汉乙瑛碑

馆藏地点: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乙瑛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乙瑛碑》为方首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无额,碑文18行,每行40字,记录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乙瑛碑》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

四、汉史晨碑

汉史晨碑

馆藏地点: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碑》是刊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的一方碑刻,又称“史晨前后碑”,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汉魏碑刻陈列馆。《史晨碑》为圆首碑,有额,额高34厘米,无字,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3.5厘米。碑两面刻,面向东为阳面,俗称“史晨前碑”,又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等,刊刻鲁相史晨关于祭祀孔子上呈朝廷的奏章,后附四言铭文12韵24句;面向西为阴面,俗称“史晨后碑”,又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等,记叙了史晨到任后谒庙拜孔、修墙饰屋、疏通沟渠、植行道树、设立会市等事迹,与《乙瑛碑》《礼器碑》合称“孔庙三碑”。《史晨碑》书法含蓄蕴藉,健劲遒逸。

五、东晋王羲之黄庭经拓本

东晋王羲之黄庭经拓本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黄庭经》,号称天下第一小楷,王羲之书。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黄庭经》拓本纵38.1横15.8厘米。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六、魏孙辽浮图铭

魏孙辽浮图铭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大魏正光五年岁次甲辰七月酉廿五日癸酉故兰仓令孙府君浮图之铭记》(简称《孙辽浮图铭记》)高33.4厘米,宽60.8厘米,计30行,行16字。《孙辽浮图铭记》云:“君姓孙,名辽,定州人也。绵绪太原,分流乐安。爵士有因,遂居钜鹿焉。”可知此墓主系为宗太原、祖乐安的孙氏后裔。《孙辽浮图铭记》用笔起落排宕,承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为厘正《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之世居桑梓故里乐安之地望即北魏及其之前的乐安郡、县(邑)之同一地面(今山东广饶),提供了佐证根据。

七、魏刁遵墓志

魏刁遵墓志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高约8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字共28行,满行32字。志阴2列,33行。刁氏是渤海世族,此志记述刁遵家世政绩。此墓志于清早期在河北省南皮县一废寺址出土,右下角出土时已残,缺150余字,中间漫漶20余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乐陵刘克纶从友人处访得,并以木板补残缺处,刻跋于其上,不久又毁,再以石补。后经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及张之洞等人收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刁遵墓志》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具有端庄古雅之美。

八、魏李璧墓志

魏李璧墓志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刻。青石质,高104厘米,宽89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铭魏书,33行,行31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出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土于山东德州;一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吴士鉴《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甲编》、范寿铭《循园古冢遗文跋尾(三)》、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方若《校碑随笔》、杨震方《碑帖叙录》、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有著录。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

九、魏张猛龙碑

魏张猛龙碑

所在馆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无撰书人姓名。书体为楷书。现藏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之内。《张猛龙碑》碑高280厘米,宽123厘米,其中碑身高153厘米,宽87厘米,碑额高44厘米,宽40厘米。碑额三行12字。碑阳26行,满行46字,末四行为题名年月,主要赞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等功绩德行;碑阴12列题名,每列2行至22行不等,共156行,记立碑关系诸人的官名姓氏等。《张猛龙碑》的书法艺术风格通于齐整中求庄和,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

十、魏郑文公下碑拓片

魏郑文公下碑拓片

馆藏地点:莱州博物馆

《郑文公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剌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刊立。郑文公,郑羲称号,故别名《郑羲碑》。碑文内容为郑道昭颂美父德之文,书作者虽不能确定,但自清代以来,均推为郑道昭所书。《郑文公碑》有二,一刻于山东掖县东南云峰山摩崖,俗称《郑文公下碑》;一刻于天柱山崖,俗称《郑文公上碑》。上碑字小,字多漫患,难以辨识;下碑字大,且多完好,通常所谓《郑文公碑》著即此。摩崖石刻碑为不规则三角形,刻面纵2.65米,横3.67米。碑额陰文正书“荧阳郑文公之碑”,字径15厘米,碑文51行,行22至29字不等,约1240字。该碑书写当中有方有圆,许多方笔经过自然风化具有了苍茫感,呈现了一种圆笔多方笔少的有篆隶古意的魏碑体。

十一、魏东堪石室铭拓片

魏东堪石室铭拓片

馆藏地点:平度博物馆

《东堪石室铭》系云峰山刻石之一,拓本流传较少,虽书法超绝,但影响远远不及同属于云峰山刻石群的《郑文公碑》《论经书诗》。云峰山刻石,指位于今山东省莱州市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市天柱山和青州市玲珑山的刻石,大部分为北魏时代郑道昭父子所书。《东堪石室铭》的位置,在天柱山东北侧的悬崖峭壁间。《东堪石室铭》碑文尺寸170厘米x118厘米,书法清瘦峻朗、飘逸潇洒。章法纵有行、横无列,与《郑文公碑》《论经书诗》《观海童》纵横有所不同,齐整中复具自然错落之态。欧阳辅《集古求真》曰:“雄浑浓厚,真有腾天潜渊、横扫一世之妙,北方圣手也。”

十二、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拓本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拓本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清杨宾《大瓢偶笔》)。据传此碑刻成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未几火烬毁,武周长安三年,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毁。唐刻拓本今罕见。

十三、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拓片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拓片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唐褚遂良书法作品《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拓片阳76.04x154.75厘米;阴75.66x154.82厘米,碑文21行,行42字。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立石,凡二石,两块碑石分别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门洞两侧的两个砖龛之中,两碑碑额、碑文书写方向互相左右对称,两碑共1463字。上碑为序碑,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西侧砖龛内,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写刻。下碑为序记碑,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东侧砖龛内,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写刻。

十四、唐集王书圣教序拓本

唐集王书圣教序拓本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褒扬玄奘西行取经及译经的功劳,赐予“圣教序”,内容提到佛教东传及玄奘西行的事迹。由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敬藏镌刻成碑。该碑共计30行字,行83字至88字不等,碑高3米多,宽1.4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现此碑存于西安碑林。其中还包括太宗的答敕、皇太子(李治,后为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序”及答书,最后附玄奘所译的“心经”。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原貌,是历代临书的楷模。 《圣教序》全文共1904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24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历代书家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

十五、唐颜真卿东方画赞碑拓片

唐颜真卿东方画赞碑拓片

馆藏地点:德州博物馆

《东方朔画赞碑》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俗称颜子碑。自署天宝十三载(754年)十二月立。晋夏侯湛文,颜真卿楷书,碑阳额为其篆书。碑阴记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额为其隶书。碑在山东陵县,340x151.6厘米,四面刻。碑阳、碑阴各15行,碑侧各3行,行30字。碑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天宝十三年(754年)十二月立于德州。《东方画赞》为颜氏四十五岁盛年时之作。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东坡题跋》卷四)

十六、宋苏轼长清县释迦舍利塔铭

宋苏轼长清县释迦舍利塔铭

馆藏地点:长清区博物馆

苏轼楷书《释迦舍利塔铭》,全称《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塔铭》原刻石是1965年拆除长清真相院舍利塔塔基时在地宫内发现的,已深埋地宫800多年,当时盖在释迦舍利石函上。此石刻工精细,字字清晰,无一字残损,完全保持了原有字迹的真实面貌,堪称苏轼平生所作小楷传世代表作。《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石灰岩质,长方形,长83厘米,宽62.5厘米,厚12.5厘米,石面磨光,铭文为阴刻,楷书,全篇共计479字,从左至右22行,每行少则6字,多则25字不等。《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刻石全篇字字锋棱如新,无一残损,用笔淳朴,具有极高的历史、书法和艺术价值,是研究苏轼及其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十七、元赵孟頫雪赋卷

元赵孟頫雪赋卷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元代赵孟頫《雪赋》卷现藏山东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纸本,纵22.5厘米,横192.9厘米,共73行,每行9至11字,行楷相掺。此手卷原为山东工学院周伯鼎教授所藏,后捐献给山东博物馆纸本,款识:大德二年日短至写与班彦功,子昂。钤印:赵氏子昂(朱文)。此作品书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冬至,是赵孟頫送给一位名为班彦功的好友的。其内容书写了南朝宋时文学家谢惠连的《雪赋》,从酝酿降雪写到雪雾天晴,展现了素净而奇丽的画面。作品沿用汉赋中假设主客问答形式,对雪进行了赞颂,主人是西汉梁孝王刘武,客人是他的谋士,历史上享誉盛名的三位辞赋家:司马相如、邹阳和枚乘;作者采用比兴手法对自己的际遇进行了感叹,赋虽不长,却富有文学色彩。

十八、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文徵明正书册》也叫《莲社图记》,内容是北宋诗人李冲元为李公麟作品《莲社十八贤图记》做的跋文,对这幅画作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述:首先叙述东晋惠远法师在庐山结社;然后描写画中人物的布景巧妙;最后称赞李公麟画法的高妙。作品为纸本,纵28.5厘米,横14厘米,共五开十帧。款识:嘉靖十三年春三月既望,衡山文徵明书。钤印:徵明(白文)、征仲父印(白文);引首印:停云(朱文)、衡山(朱文)。文徵明(1470年~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德才兼备,博学多能,诗文书画俱工,领袖群彦。诗文方面,其前期为“东庄十友” 之一,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十九、明董其昌张文熙父子封诰卷

明董其昌张文熙父子封诰卷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作品纵25厘米,横517厘米。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香光、香光居士、思翁,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工诗文,善书画,精鉴赏。书法遍学晋宋诸家,长于行、楷,称绝一代。张文熙,明万历年间进士。授山东青州府乐安县知县,补兖州府东阿县知县,钦取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江南,巡视九门,历任太仆寺正卿、资治尹,诰授大中大夫(正三品)。

二十、华世奎四条屏

华世奎四条屏

馆藏地点:滨州博物馆

《华世奎四条屏》,每幅长136厘米,宽34.5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为对《曹全碑》的简单介绍。《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华世奎,字启臣,号璧臣,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华世奎)之首。

二十一、清 王原祁 春杪积雨图

清 王原祁 春杪积雨图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纵95厘米 横44.5厘米

轴 纸本 设色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1670)庚戌进士,擅画山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

二十二、清俞龄游春晚归图

清俞龄游春晚归图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绢本设色,立轴,纵182厘米,横100厘米。

题跋:甲戌秋八月写于西湖之文波学堂,安期俞龄。

钤印:俞龄字大年初号安期之印(朱文),又字椿园(白文)。

此画描绘“游春不觉归来晚,花映重门带月敲”诗意。画中清溪流水,绿树夹岸,拱桥上一人骑马归来,二仆随行于后,其一荷担,其一负琴书;傍岸院落,花繁树茂,门前小童正敲门,背上囊中插桃花数枝。画中景物宜人,青松、碧树及院内盛开的繁花,无不透露着春天的气息。通幅用笔工细,用墨浓淡适宜,敷色沉着淡雅。“甲戌”,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

俞龄,字大年,又字椿园,号安期,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于清康熙年间,工山水、人物,尤善画马,亦能作隶书。

二十三、清 王翚 灞桥风雪图

清 王翚 灞桥风雪图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纵161厘米 横43厘米

轴 绢本 设色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并称”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二十四、清郑燮双松图轴

清郑燮双松图轴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纸本墨笔,纵201厘米,横101厘米。

【题跋钤印】

题跋: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

钤印:郑燮之印(白文),二十三年前旧板桥(朱文)。

【作品解读】

左上角作者自题:“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这幅画是郑燮弃官后二次到扬州卖画时所绘,正是他技法纯熟、画艺鼎盛的时期。画中双松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细竹,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整幅松竹的用笔,以中锋为主,兼施侧锋和逆锋,笔调刚健有力。加之左上方真草隶篆四体合一的题字,波磔奇古,更使画面别具风貌。此图是送给作者的肃翁学长的,赞他“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的品质,旁边小竹寓意“子孙承承绳绳”,表达了对好友的质朴真挚感情。由于松、竹、兰和石都是郑燮擅长的体裁,又配有他作品中少见的长段题跋,实在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品。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笔法直接取法石涛,又多从徐渭、高其佩等画家中得其意。书法以画法入笔,自创“六分半书”,纵横错落,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格。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