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策展的文化智慧与建构力

2 已有 97 次阅读   2023-09-17 23:43
策展的文化智慧与建构力 

近年来,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连续举办“策展在中国”学术研讨活动,以理论分析现状,从现象归纳经验,展开丰富视角,为构建中国策展学这一学术主题做了充分积累和准备。与此同时,也更加注重青年策展人的培养,连续举办“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把策展与未来连在一起。作为策展人,如何把握时代主题,在策展领域做到以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形成自己的美术理论话语和学术评判标准,从而推动美术展览的高质量发展?今年的“策展与未来”系列活动,即侧重从在策展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在策展中把握时代主题、在策展中提升展览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传统文化的策展新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人感知,有什么样的全新可能?当下,有越来越多青年策展人正凭借多元化的创新策展,丰富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维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事实上,无论是面对传统还是面对新艺术,都是站在当下以当代的历史观来进行策展实践,而在这样的策划过程中也不断地赋予展览新的思维。

▲ 四川广汇美术馆“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展览现场

以今年在四川广汇美术馆举办的“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展为例,以如此大体量、高品质并具备艺术史价值的藏品来展示20世纪中国书画,似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且有众多优秀的实例在前。那么,如何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建构、挖掘、演绎?在该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看来,一场好的展览,除了有好的展品作为支撑,还得从学术的高度找到具有新意的切入点,提出问题,并尽可能地通过丰富的策展语言,提升整个展览的可观性和可读性。于是,抓住20世纪的复杂性,王璜生对艺术史进行了重新梳理,以艺术脉络的整体呈现与个案研究并列的结构为创新点,在一场大展中,隐藏主副线索、18个“展中展”。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呈现、解读彼时的中国书画艺术史给出了更为多元的视角,同时,也为观众了解这段艺术史提供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如何用当代眼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角度,并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如何在众人习以为常的传统艺术视角下,发现新的问题,赋予它新的意义,并运用新的方法、观念进行策展实践?这是做传统类型展览非常重要的一点。”王璜生说。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非遗类的展览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类展览往往过度注重对物品的展示,缺乏对非遗技艺背后精神内涵的探索。而今年4月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荣宝斋350周年木版水印当代艺术主题展,通过高质量的策展,揭示了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背后的精神内涵及这项非遗在当下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 “经典的复现与传统的再造——荣宝斋350周年木版水印当代艺术主题展”展厅现场

展览以“经典的复现与传统的再造”为主题,不仅展示了荣宝斋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解决绢本印刷难题之后印制的经典作品《韩熙载夜宴图》,难能可贵的是印制这件作品的1667块印版也被完整地展示出来,这样的矩阵本身就是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不仅如此,展览还通过展示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川渝地区、广东地区历代教师、学生的作品,完整地勾勒出一条水印版画的学术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广泛和实验性的延展,呈现了2000年之后年轻艺术家带来的新视觉体验和观念表达,展示了当代水印木刻的活力。这样一场非遗展览不仅是梳理荣宝斋历史,更重要的是把荣宝斋置于千余年的中国传统印刷文脉中让公众认识,将荣宝斋与现当代水印木刻建立起紧密的纽带关系。从学术角度看,其意义已然超越了传统木版水印与当代水印木刻的边界,完成了一次传统与当代的深度对话。

显然,“传统”与“当代”在展览策划中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通过策展构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与交流通道,究竟是基于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还是通过策展的当代视角重新审视传统艺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陈瑞认为,传统与当代在策展中的表达不是强调两者高低胜负,重要的是如何构建更加具有张力的关系。

当策展介入艺术史书写

在具体的展览实践中,策展人实质上也是一个语境的创造者。一方面,语境的创造离不开策展人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展览所引发的话题进行新的阐释。但另一方面,没有美术史的上下文,没有具体的艺术语境,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不确定的。一般而言,只有叙述才能形成历史。如果有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叙述话语,那么自然就会出现新的美术史的书写方法。

相较于其他省级美术馆,2019年开馆的湖南美术馆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开馆之初就确立了以构建湖南近现代美术史为目标的学术发展方向。多年来,关于湖南地域艺术历史与生态的探讨与研究严重不足,许多值得挖掘的艺术家和艺术事件被埋没于时代之下,不为人所知。如何借助美术馆的平台,通过专业研究和视觉呈现,将那些被岁月尘封、被历史遮蔽的艺术人生和学术课题重新拉进研究视野中?

湖南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陈元幸子从聚焦个案研究、关注学术课题、钩沉历史脉络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湖南美术馆的策展实践。“通过‘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系列展览、‘独留苍翠照山川——纪念曾熙诞辰160周年书画特展’‘湖湘百年美术之路’等展览,我们以‘一叶知秋’式的研究方法为参照,逐步积累研究性个案展览,试图由点成线及面地串联、梳理出一条相对完整而清晰的湖南近现代美术脉络,呈现这时期湖南本土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进而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提供新的地域解读。”陈元幸子说。

厘清地域艺术史、策展史,从中找到一些共性问题和地域特色,无疑有利于为今后的展览策划找寻方向和出发点。但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也指出,地域美术馆的展览策划要跳出地域看地域,要从文化地域出发,而非限制于地理层面;在地域美术史研究方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把地域美术放置于中国美术发展的大框架中讨论,切忌一叶障目,避免平铺直叙。另外,她还强调,美术馆研究应当强化艺术创作论,要基于自身资源与优势对作品本体进行阐释与研究。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也表示,针对“策展与艺术史书写”这一主题,研究视野要打开,东西方艺术史要兼顾,要打通,这样在展览中才能做到“博喻”。“如果一味地强调构建艺术史,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排斥观众,因此,要注重档案意识,编辑好自身展览图录、收藏好国内外重要展览的图录,对于美术馆人或策展人来说十分重要。做展览、做研究要做好细节,针脚细线最见功夫。”丁宁说。

事实上,只有当看与被看实现了互动,才能建构出完整的展览叙事情节,观展本身便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或阅读。所以,展览叙事既可以是一种历史的重现和研究,也可以是历史的构成与呈现。在新媒体视域下,展览已然演变为一个期待观众参与的艺术场域。以观众为中心展开叙事,通过视觉化的呈现给观众带来多维的体验,成为策展人需要关注的重点。

身份建构与文化IP打造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学术部主任王洋谈到,在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艺术类展览需要从“艺术总体”出发,打破不同题材种类进行分类展示,聚焦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具体表现,以明确的主题分类,体现民族身份的建构,包括时代精神表现、世界文明互鉴的最新成果、艺术本源的创新探索、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艺术前沿的发展等。而与美术作品展览不同,近10年新兴的策展门类——设计类策展,更强调场景空间的营造和把握,围绕“大设计”的概念,注重日常性、功能性,体现当代性,尤其是对未来趋势的引领,核心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世界的现代”与“当代的中国”互为参照式的共进与征象关系,实现归属感和身份价值认同。“我们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属于中国人的知识体系,这是设计策展很重要的方向。”王洋说。

通过艺术展览彰显文化理念、构建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近10年来,中国展览在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专家指出,海外地区受限于展陈条件和研究程度,当地民众对于中国文化、艺术以及中国形象的了解仍较缺乏。此外,我国的展览策划仍然缺少与国外策展界进行常态交流、及时互动的渠道,以上问题常常导致中国艺术“走出去”后难以落地生根,在当地产生长效影响,更难以进入当地主流文化界,无法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化全面立体的形象。

▲ “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展览现场,意大利观众展开手卷,在咫尺之间感受中国艺术的意境悠远。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以展览为媒介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文化强IP?北京画院近年连续在海外策划的齐白石展是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比如,在希腊雅典展出的“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将目光落在中希两国智者对于世界本源的发问和思辨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展览以‘此中真味’为题,借齐白石之作,来讲述中国文化中的哲学与美学。而在“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特别策划推出“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主题展览,则通过并列呈现齐白石的书画与14世纪意大利的插图抄本《考卡雷利抄本》,窥探中国艺术与意大利艺术在表现自然方面的相同与差异,同时揭示昆虫背后的文化隐喻。展览还打破了美术馆常规的展示方式,意在呈现中国书画原本的观看之道。与此同时,展览将中国传统的赏画方式与园林意境相融合,引入了数字化的交互体验。观众可以在此感受中国文人手把书卷的乐事、吟诗书写的意境以及齐白石艺术中的天然之趣。

“跨文化的国际展览要注重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播时代风格的经典,同时要找到有效对话的频道与语境。在中国文化名片的打造上,需要找到具有国家文化属性的IP种类,通过全球推广策略与数字化技术媒介,形成矩阵式传播效应。”北京画院美术馆艺术总监王亚楠介绍,北京画院已启动“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全球系列活动,将会联动海内外齐白石收藏机构,形成全球性艺术事件。活动通过展览、出版、论坛、数字化建设等内容,利用“线下+线上”的方式,结合数字与科技手段,让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风采,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声音。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展览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是策展人共同的目标。但是,在充满变量的时代背景与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策展在中国一方面面临新的机遇,一方面也存在现实问题和当代困境,如策展人会遇到主办方意志和策展理念的差异甚至对立,群展的水准均衡和主题实现的关系平衡问题,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均衡问题,展览策划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问题等。

对于美术展览未来形态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表示:“如何共同书写历史,在当下人工智能多媒体展示的语境中,这种互动性的展示越来越多,应更为关注展览的未来形态和传统的区别。此外在国家形象的时空文脉方面,既有近代展览的传统,更不要遗忘千年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以及我们在今天如何去定位这种文化外宣、文化交流的问题。策展叙事的建构和创新,如何通过展览讲故事,把故事讲圆并非易事,而对展览受众研究的深化、细化与分层化,也是未来展览可能的发展趋向。”

2023年9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策展的文化智慧与建构力》

↓ ↓ ↓ ↓ ↓ ↓ ↓ ↓ ↓

责编:陈陈 

来源  文旅中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