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中国嘉德2023秋拍:金辉盛世 典雅气韵—佛教艺术精品赏析

5 已有 276 次阅读   2023-12-02 10:23
中国嘉德2023秋拍:金辉盛世 典雅气韵—佛教艺术精品赏析 

中国嘉德-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十余年间,我们与所有的藏家、同行以及众多的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共同学习、同步成长,一起见证喜马拉雅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兴盛。

此次中国嘉德2023秋拍佛教艺术专场,精心挑选了近80件佛教艺术精品,囊括了明清宫廷佳作及尼泊尔、西藏等地区的优质造像、绘画艺术精品,充分展现喜马拉雅艺术无与伦比的非凡魅力。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走进神秘美丽的独特之境。

Lot 902

清康熙

铜鎏金黄财神像

H 11.4 cm

黄财神,藏名藏拉色波,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为诸财神之首,修持黄财神法,可消灭六道穷苦,增长福德、寿命、智能,以及一切物质与精神上的受用,财源茂盛,免除贫穷。此尊财神像体态魁梧,面容英气十足。头戴嵌宝石宝冠,嗔目远眺。左手握吐宝鼠,象征财源滚滚;右手做持宝幢姿,手型饱满有力,刻画写实逼真;袒上身,飘带在头后成拱,尾端随性飘扬;斜披圣带在腹前打结;下身着裙,裙正面素面无纹,仅脚踝处刻花表现裙边,裸双足半跏趺坐;裙后腰下的部分,均匀刻满小云朵纹,尊贵气质尽显。下承双层铺织毯禅垫,上下层的正反面分别刻有缠枝莲纹大朵莲花和细密的祥云图案;织毯上刻连绵几何图案,垂坠边缘甚至以极细的线条生动地表现出了流苏的质感。整像工艺考究,精雕细琢,且原封底尚存,封底装饰十字金刚杵,更添殊胜。

Lot 905

15-16世纪

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H 19.5 cm

参阅:《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India & Nepal),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一,图172B。

此尊美丽的佛母形象,展现出优美又轻松的姿态,刻画的是“长寿三尊”之一的尊胜佛母。尊胜佛母(Ushnishavijaya,藏文:tsug tor nam par gyal ma)与无量寿佛、白度母合称长寿三尊。此尊佛母像三面八臂,每面具三目,面容极致美丽,是充满朝气的少女相。三面结构紧密,从像正面几乎不见另外两面;头顶圆髻以摩尼宝顶严,额际佩戴华丽大五叶冠,每冠叶正中有凸起圆珠,冠带之下露出一圈排列整齐的小发卷,精致美观。右一手当胸持羯磨杵,二手托白阿弥陀佛像,三手持箭,四手置右膝施与愿印。左一手当胸持绢索,二手施无畏印,三手持弓,四手施禅定印托吉祥配以帛宝饰的甘露瓶,以金刚坐姿端坐。

整尊造像散发着浓郁的尼泊尔佛造像风韵。13-14世纪马拉王朝时期,尼泊尔造像艺术巅峰期的作品,以非凡的体积和性感以及精致的珠宝元素为标志。我们可以参考止贡寺藏的一尊尼泊尔13-14世纪大千摧碎佛母像,收录于施罗德先生著,《西藏铜佛造像》卷一,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图172B。对比两尊佛母像,身形、手部刻画、衣纹褶皱以及饰品样式等诸多细节处均十分相似,但两尊脸型区别明显,止贡寺藏的这一尊脸庞更为瘦削,更秀气,嘉德这一尊则更显丰满圆润,嘴部更深陷,下颌凸起也更为明显,且全无宝石镶嵌,明显借鉴了明永宣造像之审美。

Lot 904

16-17世纪(扎什伦布寺)

铜鎏金无量寿佛

H 18.5 cm

参阅:《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故宫博物院、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扎什伦布寺编,故宫出版社,2020年,图084。

无量寿佛又称长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白度母和尊胜佛母共称“长寿三尊”,为福寿吉祥的象征。此尊无量寿佛像作菩萨装,是风格鲜明的扎什琍玛作品风格。“扎什琍玛”即出自扎什伦布寺或其周边工坊的合金铜造像。它起源于扎什伦布寺初创之时,兴盛于17-18世纪。

此尊无量寿佛头戴五叶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两绺披肩,宝缯飘拂于耳际,耳下垂坠菱形耳珰。宽额丰颐,面容和煦,眼睑微垂,眉线细弯,高鼻薄唇,年轻人样貌,英气十足。双肩宽厚,胸膛挺立,腰部收束,腹肌明显,身躯浑厚敦实。上身饰项圈、项链和U型连珠式长链,下身着长裙,衣裙略厚重,已明显异于西藏早期造像效仿萨尔纳特式贴体透明的衣饰表现手法。腰间束带,手臂、手腕和足部饰有钏镯,宝冠、耳环、臂钏等处多嵌各色宝石为饰。身着衣裙帔帛,帔帛紧贴双臂环绕而下。无量寿佛双手置脐下结禅定印,坐下为单层仰莲宝座,莲座上缘饰一周豆粒状连珠纹,莲瓣呈小瓜子状,尖头,周匝环绕,细长饱满,整齐紧密,是扎什伦布寺风格造像常见莲座制式。通常而言,此类单层莲座一般都配合着供台或须弥底座或配有佛龛,以使之保持稳定,鉴于本尊莲座满莲瓣,主尊可能为单独供奉所铸,其坐下也有可能配有不带背光的方型台座,具体样式可参考六世班禅进献给乾隆皇帝的一尊扎什琍玛释迦牟尼佛(《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故宫出版社,2020年,图084),或本场拍品Lot953。

Lot 910

16世纪

合金铜米拉日巴像

H 8 cm

米拉日巴(1040-1123),藏传佛教著名的噶举派祖师。他一生习修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善于以西藏民歌的多段回环体和自由体格律咏唱本派教义,修法途经、修行感受等,在西藏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此尊米拉日巴大师像尺寸小巧,为典型的瑜伽行者形象。双腿呈如意姿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右手上举置于耳际作拢音状,表示正在唱道歌向弟子传授道法。五官紧凑,轻浅的弯眉高挑,双目炯炯,塌鼻厚唇,具有极其个性化的样貌特征。身着袒右肩长袍,腹部凸鼓。披散的长发暗示米拉日巴一生未出家,表现瑜伽行者的自然主义特质。长袍松松地挂在左肩膀,自然堆叠于台座之上,右侧半身袒露。下承圆型束腰双层莲花底座,上铺兽皮,仰覆莲瓣上下不对称,覆莲瓣宽扁,间隔略大,仰莲瓣则细小饱满,排列也更为紧密。尊像尺寸虽小,却匀称合度,生动传神,衣褶线条流畅,古朴精巧,兼具收藏与赏玩价值。

Lot 913

15-16世纪

铜鎏金大成就者达玛茹巴像

H 14 cm

著录: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编号34335。

参阅:

1、瑞士巴塞尔文化博物馆藏品,见《神圣的疯狂-密宗成就者肖像》(Holy Madness-Portraits of Tantric Siddhas),Rob Linrothe编,纽约鲁宾美术博物馆出版,2006年,324页,图63。

2、巴黎邦瀚斯2023年6月12日Lot10,成交价95.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31万元。

达玛茹巴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也是萨迦派道果传承中的祖师,大约活动在10世纪晚期至11世纪早期。此尊达玛茹巴如意姿态坐于莲花宝座中的兽皮上,皮毛丝丝毕现。左手置左膝持嘎巴拉碗,右手高举持双皮鼓。昂首挺胸,双目凝望远方,笃定而坚毅,表现出苦行僧非同凡俗的气度。发辫编结成髻,头戴三骷髅冠,双耳坠大圆环,缯带于耳后向上翻折。身材比列匀称,上身赤裸,下身着刻满小花朵纹饰的短裤,胸前“X”型佩饰璎珞,四肢皆有钏环。璎珞、钏环均用双连珠线表现,且周身饰品多处嵌松石,是西藏佛教造像的惯用装饰手法。下承圆型双层莲花底座,莲瓣圆润宽扁,瓣尖略上挑,立体莲瓣绕座一周,制作精致,充分展现明代西藏的佛教艺术风格与高超技艺。

底座背面刻铭文,表明像主身份:

藏文:ཌ་མ་རུ་པ

转写:Da ma ru pa

译文:达玛茹巴

同题材相关造像,我们可以参考瑞士巴塞尔博物馆(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所藏一尊15-16世纪达玛茹巴像,面相、姿态和莲座制式与本尊极为相似,此尊同时收录在施罗德先生《印度-西藏铜造像》,香港法观出版社,2008年,图126F;拍卖市场上,巴黎邦瀚斯2023年6月以95.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30万元释出一尊铜鎏金毗卢巴像,是在铜质、风格与细节处理上与本尊最为相似的作品,可能出自同一工坊所制的同批大成就者造像。

Lot 914

15世纪(丹萨替)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坐像

H 27 cm

此尊优雅夺目的观音坐像,品相近乎完美,是十一面观音菩萨非常稀有的一种外观形式,像身有明显标记表明其出自藏中历史上著名寺院丹萨替寺。造像具有鲜明的尼泊尔风格特征,尺寸、细节工艺、莲座制式等诸多方面均与丹萨替寺扎西果芒灵塔上贴壁供奉的出自尼泊尔工匠之手的佛像特征相符。此尊原封不存,铜像厚胎铜铸,中空,令我们可以在底边背沿,看到一个微小的豁口,这是已齐根断没的竖插楔钩的痕迹,此像原本是以楔钩固定于丹萨替寺扎西果芒塔下数第四或第五层密宗造像层中的(图)。

丹萨替寺与扎西果芒灵塔丹萨替寺是帕竹噶举派的祖寺,14至16世纪的二百余年间,曾是西藏山南至卫藏地区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寺院之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历史上的一大珍宝,并因其独特的佛塔建筑样式而蜚声海内外。该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山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初时丹萨替仅有多吉杰布个人修行的茅屋一间,在其圆寂后,1198年始,才由他的两个主要弟子——止贡巴和达隆塘巴开始主持修建丹萨替寺,在帕木竹巴祖师当年清修的茅草屋处兴建大殿,丹萨替寺即渐成规模。关于扎西果芒灵塔(吉祥多门塔)的修建,据传是帕木竹巴去世后,弟子止贡巴某次游历中入梦时,惊见一派祥瑞之境——胜乐金刚立于雪山之巅,周围环绕着两千多尊各部天神。止贡巴大为吃惊,醒后既命人邀请著名的尼泊尔工匠带队入住止贡替寺,依照梦中的情境修建舍利灵塔,用以安置供奉恩师遗迹舍利,这便是史上第一座扎西果芒灵塔。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座修建于止贡替寺的吉祥多门塔完工后,先后共有八座大塔在丹萨替寺落成,用以供奉历任座主舍利。大塔由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工匠铸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装饰华丽,金碧辉煌。丹萨替寺的建筑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其营建时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五方佛),密宗诸神与顶层。既延续了传统舍利灵塔纪念与供奉的宗教含义,同时又创新的将密续曼荼罗的形式引入供奉仪轨之中,是丹萨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至宝。

十一面观音信仰十一面观音,梵文Ekādaśamukha Avalokiteshvara,意译为“十一面观音”,六观音之一,主修济阿修罗道。此给众生以除病种形制的观音尽管通常被判定归属密宗菩萨的形式,但事实上,其极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最早出现的图像描绘形式之一,甚至早于金刚乘佛教的出现。它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但在印度孟买周边的坎赫里石窟(Kanheri Cave)遗址第41窟出土的十一面观音画像(左图),是印度仅存的十一面观音形象,可以追溯到5世纪末6世纪初,可能是此种形制观音图像的最早范例,其图像元素与后世常见的十一面观音立像已基本一致。东亚地区对十一面观音的崇拜十分普遍,在已发掘的敦煌艺术作品中,十一面观音是最受欢迎的观音形象之一,数量仅次于千手千眼观音像。十一面各有象征,既代表菩萨道的十个阶段,又代表佛果本身。

优雅明丽十一面观音坐像

嘉德本场这尊十分罕见的十一面观音坐像,工艺细腻精湛,光彩夺目。十一面以3-3-3-1-1共五层排列,最下面一层三面慈相,第二层三面悲相,第三层三面喜相,劝进佛法之相,第四层一面为忿怒明王相,最上是无量光佛头像,代表佛果。寂静面相清俊微甜,眉眼细弯,额心见水滴形嵌宝石白毫,唇角上扬,笑意明显;明王头像三目微凸,口大张,呈薄怒相;整体面相鼻直唇厚,笑容微甜,下巴微凸,具有鲜明的尼泊尔造像样貌特征。头戴五叶宝冠,卵形冠叶正中嵌宝石,缯带于上耳际处打扇形横结;双耳坠菱形嵌宝花珰,花珰背面另伸出一截摩尼宝珠串飞扬上翻,极具装饰性,这也是尼泊尔造像中常见的一种耳饰装饰手法。相似的耳饰,可以参考嘉德2015年秋季拍卖会Lot2910一尊尼藏风格14-15世纪金刚萨埵像。

菩萨裸上身,戴项圈、满挂水滴型坠饰的项链、垂至腹部的大U型链,臂钏与足钏是与耳环同样形制的菱花型,所有配饰皆有镶嵌各色宝石,左肩斜挎圣线,以及腰带、裙边及胸前项链、璎珞均以连珠或双莲珠表现,极尽奢华。帛带于颈后成拱门状,穿臂而下,自然下搭在腿外侧的莲座边缘。下身着长裙覆至小腿处,轻薄贴体,却又不似尼泊尔同期造像近祼般的轻薄,而是在膝头和小腿处以简洁的几道弧形雕线表现衣褶,且左右腿两边褶皱并不对称,是甚为难得的写实手法。菩萨坐下是深束腰双层莲花底座。莲瓣上下双层,瓣芯饱满,尖端有豆粒状简易卷草纹,立体莲瓣几乎绕座一周,仅背面正中留小块空白,该处底沿之下,原应有向下的楔钩,用以固定在吉祥多门塔的塔壁之上,今楔钩处已平,轻微的豁口处仍可见端倪。

如此尊一般的坐姿十一面八臂观音像,在已出版的相关资料中廖廖无几。佳士得纽约2013年3月22日曾释出一尊12-14世纪十一面观音坐像,造型相似,但具十六臂,仪轨特殊,出自大理(参阅5);在施罗德先生巨著《西藏铜佛造像》卷二中收录了四尊,其中布达拉宫、大昭寺、热振寺、昌珠寺各一尊。

从左至右:布达拉宫藏、热振寺藏、昌珠寺藏,12-13世纪,十一面八臂观音坐像。

其中大昭寺藏的一尊(271B),同样出自14-15世纪的丹萨替寺;另外三尊题材一致风格不同,皆为12-13世纪西藏仿帕拉风格作品(283D、283E,300C)。大昭寺藏的这一尊丹萨替十一面观音像,尺寸、外观元素、菩萨坐姿与手持法器均与嘉德本场这尊极为相似,显然铸造年份相近,相比之下,嘉德这一尊手中法器俱全,鎏金更醇厚,且面部未涂冷金、头发额外施涂靛蓝,造像本来的面貌清晰明了,品相更为完美。除了大昭寺藏的这一尊,嘉德本场这尊应是流通领域唯一一尊出自丹萨替寺的十一面观音坐像,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大昭寺藏十一面八臂观音坐像,丹萨替寺,14-15世纪

参考:1、《西藏铜佛造像》卷二(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 & 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271B,283D,283E,300C-F。2、Medieval Rule in Tibet-The Rlangs Clan and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Ruling of Phag mo gru pa, With a Study of the Monastic Art of Gdan sa mthil,Volume II, Olaf Czaja , O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20133、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Olaf Czaja and Adriana Proser, Asia Society Museum,20144、《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黄春和,文物出版社,2016年

5、佳士得纽约2013年3月22日,“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专场,Lot1261。

大理12-14世纪十一面十六臂观音坐像

Lot 929

清乾隆 宫廷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H 24 cm

参阅: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藏,清乾隆宫廷铜鎏金无量寿佛(M.G.18265),此尊还曾被收录于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Ulrich Von Schroeder),《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法观出版社,2008年,543页,图153F。

文殊菩萨,乃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意译为妙吉祥,因智慧辩才第一,居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是观世音菩萨之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无论在显教或密教,皆备受信众崇敬。佛教中认为,修持文殊菩萨像,可增长智能,辩才无碍,口演妙法,了知诸法真实义。清代皇帝自视为文殊菩萨的转世化身,故文殊菩萨的造像在清宫中较为常见,用来颂扬帝王如佛陀在世护持人间。

此尊文殊像,面庞圆润丰满,下颌略尖,头顶结高发髻,顶饰宝珠,发髻正面饰一镂空雕叶片,额际并无常见宝冠,而是以放射状排列的连珠缨络作为装饰;额间白毫凸起,耳后缯带上卷外翻,表情肃穆端庄。宽肩细腰,上身裸露,饰以各类钏环颈链、帔帛璎珞,并斜挂圣带于胸前打结,腰后垂挂华丽连珠式璎珞,颇显华贵;帛带绕颈穿臂而下,在盘坐的双腿外侧飞扬翻折,为整件作品增添飘逸灵动之美。下身着贴体长裙,极薄极简,只从腰带和脚踝处足钏可辨裙边,右手高举尖端有火焰熊熊燃烧的智慧宝剑,左手抬至胸前结三宝印,原应轻捻莲茎,本应攀附左肩侧的莲花已憾失。

莲座形制尤为精美,台座分两部分,上层为出水莲茎所托双层莲座,为了结构平衡,双层莲座整体略扁,立体莲瓣绕座一周;莲座之下是围栏式六足底座,镂空雕浪花与龙女纹饰一周,表现莲池;最下方是一圈刻如意云纹的宽底边。这类三段式莲座的结构,是汉传佛造像惯常采用的,却鲜见于藏地佛造像。圆润的面相、略肿的双眼以及髻顶富有特色的缨络装饰都是颇为符合汉地的审美与装饰习惯的;精准的比例、挺拔的身躯以及贴体式衣裙表现手法,又是西藏、尼泊尔地区的造像风格。此尊文殊菩萨像完美自然的融合了藏传和汉传佛教造像各自特点,极为难得,虽无款识,但依其工艺与装饰规格,大概率出自清宫造办处。与此尊造像风格和图像无素极为相似的造像,可以参考巴黎吉美美术馆藏的一尊乾隆宫廷无量寿佛像,此尊曾被收录于施罗德先生巨著《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一书中。

Lot 934

17世纪(扎什伦布寺)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

H 25.5 cm

参阅:《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India & Nepal),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一,图142D-F。

此尊工艺与艺术性极高的佛陀立像,是出自16-17世纪扎什伦布寺的仿古尼泊尔作品。佛陀立姿,双脚分立,微呈三屈式,右手自然向下施与愿印,左手向上握持衣角施授记印,手指刻画细腻。身穿通肩式圆领薄袈裟,贴体近祼,肌肉曲线一览无余,袈裟后片披风般自然下垂,褶皱自然写实。面庞方正圆润,端凝英挺,修目丰唇,神态安然。头发亦呈螺旋状小卷,肉髻圆隆,以宝珠顶严。头微右倾,重心落在右脚。全身鎏金灿然,磨损处显露黄铜铜质。

佛陀下承圆型双层莲座,宽扁大莲瓣直垂接地。身姿比例精准,姿态自然优雅,背部平整,颈后有连铸火焰状头光,均呈现出典型的早期尼泊尔造像特征;头部不鎏金,从面相上看,已不见尼泊尔风貌,呈现典型的清时藏地佛造像之藏人样貌,且造像采用黄铜合金铸造,故断此像很大可能是出自扎什伦布寺作坊、一尊极为罕见的、完美的清仿古尼泊尔造像。完美的品相,充满力量感却又极致优雅的身型很容易令观者初见即认定为尼泊尔10世纪前后的作品。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5世纪,早期扎寺造像以师古、仿古为主,15-16世纪以仿制尼泊尔、印度等地的作品为主,至17世纪,黄教的崛起带动了整个西藏宗教艺术的繁荣发展,影响力甚至扩展至蒙古和内地,而扎什琍玛造像自此时起,本土化风格才变得更加突出,面相、装饰也渐趋程式化。而此尊造像,从任何方面任何角度来看,都堪称完美,应出自17世纪前后,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时期主持仿制的一批尼泊尔、印度精美造像之一,简约的雕饰,将佛陀典雅的身体塑造与高贵的内在气质完美融合,是清代扎什琍玛造像中罕见的精制仿古作品。同期相似风格造像,我们可以参考中国嘉德2020年春季拍卖会Lot 2116一尊扎什伦布寺紫金琍玛阿弥陀佛坐像;关于此像的高规格艺术水准,我们可以参考对比被收录于施罗德先生著作《西藏铜佛造像》卷一中的一尊布达拉宫藏10-11世纪尼泊尔释迦牟尼立像。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藏品征集,(上方图片)详情咨询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