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丹青绘风雷,泼墨写四季

1 已有 73 次阅读   2023-12-08 11:26
丹青绘风雷,泼墨写四季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时期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围绕二十四节气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风土民俗,成为历代书画家创作的题材,留下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季,从立春开始。立春不仅是节气,而且是一个传统节日。3000多年前,就有立春日迎春的习俗,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一年之计在于春,“猫”了一冬的人们也走进田野,春耕春种,开始了忙绿。古代的画家们妙手丹青,笔下春风,创作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作,将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的春天呈献在人们面前。唐朝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现了虢国夫人及其眷从春游踏青的情景;明代画家文徵明的《江南春色图卷》,描绘的是江南湖山春色。

北宋 赵佶(传) 摹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51.8×14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春分节气处在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古人将春分分为三候:“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对气候的变化掌握得非常准确,敏感寒暑冷热,是典型的迁徙鸟。每年春暖花开时节,燕子由南方返回本乡,衔来泥和草,在农家的堂屋里或屋檐下用唾液粘结筑巢,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杜甫有“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的吟诵;孟浩然有“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的诗句。燕子是春天的象征,燕子也为春天带来了热闹和诗意,古代诗人们以吟诵燕子来赞美春天。清末画家任颐的《风柳群燕图》,描绘的是春风中群燕嬉戏的情景。《风柳群燕图》运用以实托虚的手法成功地表现“风”的代表作。虚缈、抽象的风通过小燕振翅翻飞的动态和柳叶飘舞张扬的形状被表现得既具象又生动,不仅令“风”有了可视的形象,而且突出了作者“轻柳爱风斜”的创作主题。从构思到笔墨都反映了作者在绘画创作成熟期的精湛艺术水准。

任颐 风柳群燕图 绢本设色

152.5×40cm 故宫博物院藏

绿树浓阴夏日长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第二个季节,从立夏起,历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使其旺盛生长。漫山遍野的绿色将夏天装扮得生机勃勃,蝉的鸣叫声增加了夏天的躁动。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诗云:“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画家们也描绘了一幅幅夏天景色。南宋画家冯大有《太液荷风图》描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荷花品格;明代画家唐寅的《石林消夏图》描绘了古人借助大自然的环境,平心静气,驱除烦热的景象。

南宋 冯大有 太液荷风图

绢本 23.8×2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芒种时值农历5月,是夏季的第3个节气,此时群芳飘零,百花凋谢,即将迎来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民间多在芒种之日举行隆重的祭祀花神仪式,为花神归位饯行,以期来年再会。这些美好的传说,为才子佳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他们围绕迎送花神,演绎了富有诗意的节日雅俗。明代唐寅在《江南送春》中说:“夜与琴心争蜜烛,酒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巡。”清代画家费丹旭的《黛玉葬花》是《十二金钗图》册中的一幅作品。画面上的林黛玉纤细娇弱,娟秀清丽,在一株花树下,手持花锄,正在小心翼翼地为落英缤纷的花儿立冢。画意出自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表现的是芒种习俗:送花神。

清 费丹旭 金陵十二钗之黛玉葬花

20.3×27.7cm 故宫博物院藏

《黛玉葬花》中的山石、树木,于简洁明了中构筑出特定的人物活动环境,黛玉形象颇具“风露清愁”的气质,以轻盈淡雅的笔调,刻画出黛玉多愁善感、柔媚之感。《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详细描写了饯祭花神的热闹场面,居住在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个个梳洗打扮得漂漂亮亮。花神乘坐用花扎成的轿子、马车,在五颜六色而又庄严的仪仗簇拥下,浩浩荡荡而去。由此可见送花神的热闹场面。大观园里的少女少男们对花是非常珍惜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面对花谢花飞,不禁伤春愁思,顾影自怜,不忍那些残花落瓣被风吹日晒,便将其掩埋起来,遂有葬花之举。黛玉触物生情,感花伤己,一边哭,一边吟出一曲令人心碎的《葬花词》。古人举行祭祀仪式,无论是迎花,还是送花,表达的是惜春之情,是对万紫千红、春光满园的留恋,是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追求。饯花惜春,也表现了人们对易逝芳华的珍惜,对分别离愁的感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季自立秋起,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明代画家蓝瑛《红叶秋禽图》则让人联想到地上可能已有大片的落叶,秋意渐浓。

明 蓝瑛 红叶秋禽图 95.3×35.6cm 天津博物馆藏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宋人刘翰《立秋》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后,梧桐树是最先落叶的树种,古人又常常把梧桐作为报秋的信使。宋朝时的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随之,梧桐树应声落叶两三片,此乃报秋。明代画家蓝瑛的《秋色梧桐图》描绘了立秋节令。蓝瑛没有选取挺拔参天的梧桐树,而是截取雨后梧桐枝头横斜下垂之势,集中描绘梧桐树的枝叶,以突出表现秋天的特征。画中的梧桐枝叶,饱含水墨,浓淡适宜,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已呈现红褐色的桐叶之上挂满了桐果;一只黑头蜡嘴鸟栖息在枝上,目视前方,气定神闲,素雅可人;上面的一条枯枝横空而出,状如鹿角,劲健有力,虬曲刚劲;几枝丹枫挺俏遒劲,穿插其间,参差错落,搭配巧妙,更增添了秋天的意味。笔墨苍劲雄奇,灵动而不轻飘,作品整体显得粗中有细,豪放中又透露出江南画师所独有的细腻。

明 蓝瑛 秋色梧桐图 65×32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上有清朝乾隆皇帝的题款诗:“法传赵荣禄,神是李青莲。更忆梅花石,曾逢德寿边。”赵荣禄是赵孟頫的又一别名,李白号青莲居士。这首诗不仅高度评价了这幅画神形兼备,更重要的是还讲述了一段文坛佳话,增添了这幅画的人文蕴含。

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季从立冬开始,历经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冰封千里,唯有梅花凌寒独自开。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画家夏圭的《雪堂客话图》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描绘了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的山区严寒景象。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

28.2×29.5cm 绢本 故宫博物院藏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俗话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时节,天气愈发寒冷,广袤的北方大地万里雪飘,河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舟船不能在河里行驶,捕鱼等水上生产活动也停止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封河。金廷标的《冰戏图轴》描绘了一群孩童滑冰戏耍的情景,这其实是大雪节气的一个习俗:观赏封河。

清 金廷标 冰戏图轴 121×64.8cm 故宫博物院藏

《冰戏图轴》是一幅纸本设色画,创作于清乾隆时期,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上描写的是寒风凛冽、冰冻三尺的严寒景象,加之主色调是灰白色,更增加了冰冷的氛围。然而在萧瑟之中却透漏出生机,岸上的一株古腊梅,枝干盘根错节,虬曲刚劲,状如鹿角,红梅不畏严寒,迎风斗雪,傲冰盛开,散发出阵阵清香,树梢上生发出些许绿叶。被坚冰包围的怪石,状如蜗牛,其间几枝野花凌寒怒放,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而更充满活力的是一群孩子们,他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有几个大胆的孩童已经下到炸开裂纹的冰面上戏耍,其中一个被鲜花吸引,摘了几枝正俯下身子往回走,这样可放低重心,减轻冰面压力,可见画家观察生活之细。另一个由于不小心摔了个仰面朝天,张着嘴瞪着眼,惊恐地叫喊着,两个胳膊肘吃力地支撑着冰面,想努力站起来,但是却不是那么容易。另外三个孩童接受前面的教训,后者扯着前者的衣服,小心翼翼地在“咔嚓”作响的冰上行走,避免摔倒。岸上的几个孩童手持各种玩具,有的被冰上同伴的窘态引得开心,嬉笑着,有的担心地叫喊着注意安全,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图景色描写虽然单一,但是静中有动,暗藏生机;人物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十个孩童的体貌特征与幼稚、顽皮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反映出画家平时观察体验生活细致入微。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