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 网络照片
【编者按】
当今书法界的“高层”,有人鼓吹某某某的水平已经“超越古人”。是不是这样,特邀书法评论人夏廷献撰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解读了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不朽著作《书谱》中提出的习书“三阶段”,有理有据地回答了是否有书者“超越古人”的问题。具有应时性、针对性、思想性、可读性,值得一阅。
孙过庭的“三阶段”是判断书者水平的准则
作者/夏廷献
近年来,书法界挺“热闹”。一是展出多“规格高”;二是牛皮吹得大。“吹词”中,“超越古人”说,传播甚广。但这个“吹词”,太笼统。不知道“吹者”吹的书法作品,笔法、字法、章法哪个方面超越了古人?超越了哪个时代的古人?超越了哪个古人?超越全部古人了吗?从视频中看到“吹者”只是慨然站台,信口开河,一吹了之,没有具体阐释。
从流传的小视频上看,“超越古人”说,出自对大幅“行草”“草书”展品的评价。“吹者”是不是说,“被吹者”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书圣王羲之和“颠张醉素”?这,吹得大了吧。不客气地说,“吹者”和“被吹者”,尽管有点名头,但都还停留在习书的中级阶段,都没有进入习书的最高境界。笔者这么评价和界定,不是意气用事。是根据书法界千年公认的唐初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学论著《书谱》说的。不朽的《书谱》中,孙过庭把习书过程分为“三阶段”: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简单说,就是习书要经过“由平至险,再由险至平”的三阶段。
专家考证,《书谱》是孙过庭于公元687年撰写的。至今1400多年了。习书“三阶段”提出后,成为书法界的共识,后人共同遵循。历代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史留名的书法家,例如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文征明、董其昌、王铎、傅山等——成为后人习书的楷模。这些著名书法家的成功实践验证了“三阶段”理论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是一个主张书者要经历打好基础然后发挥创造力上升到最高境界的艰辛过程;是一条犹如人从站立到行走再到奔跑的成人(成功)道路。
让我们对“三阶段”逐一解读。看看“超越古人”的“吹者”和“被吹者”是什么水平。
第一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所谓“分布”是指“结字”(结体)——字的结构安排(造型)。“但求”是指最低最起码的追求;“平正”,是字要按约定俗成的法则规矩,写得不歪、不斜、不怪、平稳、端正、协调、均衡、灵动、纯熟。“平正”二字,虽然普通,但内涵很深,标准很高。由于从事汉字书法需要有天赋,所以人人都可以写汉字,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历代识文断字的人成为书法家的“成功率”很低。由此得出结论,当今熙熙攘攘“如过江之鲫”的书法人,大多数还停留在“务求平正”的第一阶段。具体情况大体是:
(一)真诚对待书法者。这些人小心翼翼地“务求平正”,没有非分的追求,没有当“家”的奢望,仅仅把千遍万遍重复书写汉字,当作修身养性的文化活动。这部分人,是弘扬中国书法文化的主力军。近些年被讥笑为“老干体”的书者是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中,有的因天生悟性差,临帖“准确重复”的能力差,一辈子难以走出初级阶段,但其无怨无悔,坚持不懈,乐此不疲,令人敬佩。
(二)投机取巧者。少数人没有追求“平正”的心态,也不愿意下工夫临摹法帖,一习书便想一举成名天下知,张牙舞爪地歪曲丑化大美汉字,更不用说写出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平正” 作品了。
(三)急功近利者。少数人在“务求平正”一段时间后,陷入越写越差的困境,难以取得预想的名利,便按耐不住骚动的心,舍弃对经典的向往,抛开对“平正”的追求,走上哗众取宠的邪路:一是以创新为名糟蹋汉字;二是利用媒体炒作自己的杂耍表演;三是注入资本请“名人站台”吹捧,提高知名度。“超越古人”说,就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吹者”和“被吹者”水平如何,可想而知。有的“吹者”,人设已经崩塌,几十年积攒的一点名气,毁于一旦。
第二阶段: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意思是在掌握了结字方法、字形结构达到“平正”的摸样后,充分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在不失方块汉字造型“规范性”“可识性”“美观性”乃至“实用性”的前提下,大胆追求改新“汉字形象”——让字形面目身躯有新变化,使点画排列组合展现出的“吸睛”效果,达到惊险异常、令人眼睛一亮拍案叫绝的程度。中国文字(后称汉字)是以仓颉为代表的先民,依照自然万物“生命体”形神抽象创造的,是以“人”的健美体型创造的。因此第二阶段的“务追险绝”,形象点说,是对汉字这个“人”,进行“整容““整形”。“人”还是这个人,但摸样更美了,帅男更酷,倩女更靓,爽爽然灵动活泼有生气。可以说这个书法家走到第二阶段了。
现实情况是,走进“第二阶段”取得可观成果的人,为数极少,多在民间,多在行草书中。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结字——点画排列组合有非传统的新变化;二是字形大小体量差异很大,字与字之间距离不再等分,而是不拘一格,自由奔放;三是行气——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围绕重心线左右曲折摇曳,很是灵动;四是布局——通篇大开大合大景象大气派,相当抢眼。这些书法家“务追险绝”的探索,值得肯定。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得以浮在书法界高层的人,甚至有所谓的“名家”,在“务追险绝”的路上,为个人面目而不择手段,陷入了丑化汉字乃至“绝”得不是汉字的“险恶”泥坑。他们,要么把汉字写成了缺胳膊少腿四肢痉挛的“残疾人”;要么把汉字写成了根本“不是人”。更为荒谬的是,这些以“杂耍”手法把汉字健美形体搞成颠仆丑陋残体的书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鸣得意,借助媒体,大肆炫耀,互相吹捧,把书法界搞得乌烟瘴气,给书法界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人虽然名头很大,但其实是没有认真走完或走好“但求平正”第一阶段大道的人,同时也是“江郎才尽”没有能力再去走第三阶段之路“复归平正”。也就是说,这些人多是没有深厚功底以笔墨纸张唬人的“二混子”,肆意糟蹋笔墨纸张宝贵资源的“大忽悠”。在大幅草书作品中,被公众称作的“乱书”,映入眼帘的是,胡乱缠绕如死蛇、荒草、乱麻般的墨线团,完全没有汉字书法的完美感、历史感、艺术感、通神感;完全违背了章法“疏可跑马”的审美传统;完全越出了草圣张旭对草书划定的“规范性、可识性、大众性”三条红线,恣意污秽汉字“身心”,侵犯汉字的“人格”尊严。已经不是汉字书法,却混迹于汉字书法界,打着创新旗号,败坏“创新”名誉,竟还嘲笑公众不懂书法。其狂妄的心态和仪容,充分暴露了文化素养的浅薄,为人处事的自负自傲。笔者把这些人的水平归于中级阶段,已经是高看。其实这些人的水平,比不上许多处于“平正”——初级阶段的书法家。只不过由于“字外”原因,在书法界的位置高些而已。
第三阶段: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既能”是已经能达到;“险绝”是指结字已经有个性化的“造型”;“复归”是螺旋回升。这儿的“平正”,与第一阶段的意蕴层次有所不同,是在已能达到“险绝”基础上戒狂破俗的返朴归真;是前两个阶段积累的技艺道功夫在最高阶段达到了最高境界;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语)的实现。其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气韵更清爽;字形更稳重;个性化程度更高;本色表现更真诚;更能入眼养神、入脑养心。中国书法史上历代的经典法帖都具有这个特征。史载魏王曹操在头疼病发作时,就在宿舍或军帐内悬挂书家“复归平正”的书作,仔细品赏,减轻头疼。如今的“乱书”,看着只会头疼生气,丝毫没有愉悦感。
当今,以继承弘扬中国书法优秀传统的少数书法家,正在“复归平正”的“书法珠峰”陡峭山坡攀登,虽然困难,但孜孜以求,令人叹服。但有一些书法家,既没有攀登的想法;也没有攀登的勇气;更没有攀登的知识储备和技艺。有的只是当众表演的杂耍,有的只是鼓舌摇唇得来的“时名”。值得一说的是,评价书法家的水平,是以五百年为计量单位的。五百年后,这些没有“复归平正”走到最高阶段的书法家,被历史遗忘是肯定的。
孙过庭总结的习书“三阶段”,揭示了普通书者成为书法家的成长规律;指明了书法人的前进方向;对于当今书法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初学者要在打好基础“务求平正”上下功夫;达到“平正”水平的人,在字的形体结构上力求有新变化,“务追险绝”。但要力戒“走火入魔”搞歪曲丑化汉字的“墨团”“乱草”“死蛇”“墨猪”;走过这两个阶段并取得社会认可成果的书法家,在“复归平正”的道路上,要在遵循法度和公众审美原则的基础上,转化前两个阶段取得的体会和经验,写出高级的自然天成的“平正作品”,为中国书法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还没有走到“复归平正”第三阶段的书法家,其作品不是最高水平;那些“鬼画符”似的墨迹,根本不是汉字书法作品。
2023年12月10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退役海军大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