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誉为“宋四家”,是两宋书法的巅峰代表。然而,探寻这四位大家的书法启蒙老师,却并非如人们普遍认为的王羲之、颜真卿。这个谜底指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书法家——周越。
关于周越的资料稀少,甚至连生卒年都难以确切考证,大致可以推测他生活在北宋开宝三年(970年)至庆历八年(1048年)之间。周越,字子发,山东邹平人,终生只是一名小官。
在启功的《论书绝句》中,对周越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子发书名冠宋初,流传照乘四明珠。寥寥跋尾谁能及,不是苏髯莫唤奴。”这表明周越在北宋初年的书法成就非常引人注目,然而,可惜的是传世书法仅存四件,且都是为其他人所写的跋文。尽管如此,王安石对周越的赞誉不遗余力,称其“以能书为世所称,每书辄为人取去”;明代大才子解缙也认为“李西台建中、周膳部越皆知名家”。
周越成为“宋四家”的启蒙老师,有着确凿的记载。苏轼曾言:“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黄庭坚则表示:“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米芾也声称:“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札……”;蔡襄同样承认:“君谟始学周越书,其变体出于颜平原”。
然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个俗语似乎在周越身上得到印证。他的几位学生,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在日后都远远超越了他的成就。黄庭坚甚至在晚年批评起自己的师父:“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尽管周越的字艺无法与张旭、怀素、高闲相提并论,但也绝非等闲之辈。
以周越跋王著《千字文》为例,可以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他的笔法既受钟繇、“二王”、褚遂良、陆柬之的影响,同时还融入了柳公权、杨凝式的法度。这件作品展现了他书写的独特风采,起笔之锋利,行笔之中锋分明,字形瘦劲挺拔。特别是在“太”“進”“光”三字中,左右开张,展现了柳体的风范。
周越的字体特点在于架构宽阔,毫无拘谨感,雄浑大气,虽未求险绝,却在墨的深浅、点画的粗细、字形大小、间距疏密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变化。然而,在楷书方面,有些字显得稍显板滞,欠缺了一些自然纵逸之气。正如朱长文所评价的:“草书精熟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醉,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
在北宋初年,书画仍以“神、妙、能、逸”四格为评价标准,按照朱长文的观点,周越的书法应当介于“妙品”和“能品”之间。他的草书受到张旭、怀素的明显影响,气势雄健,透露着刀光剑影的豪气。有说法称米芾的书法“八面出锋”的特点即取自周越,然而,从两者的书法比较来看,这一说法并不容易确定。
总体来说,周越的书法在继承大唐余韵的同时,融合了五代书风,为宋代四大家的“尚意”风格奠定了基础。学界对他的评价是“衔接唐宋书风断层”,足以见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周越虽然在史册中的名气相对较低,却因他对“宋四家”成就的启蒙和影响,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闪光之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