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什么是齐白石“衰年变法”?

4 已有 271 次阅读   2024-02-19 16:29
什么是齐白石“衰年变法”? 

图一 齐白石《拟八大枯枝小鸟》(五十四岁)

齐白石五十四岁时因避家乡兵乱,第二次来到北京,以刻字卖画维持生计。他画一个扇面为银币两元,比一般画家便宜一半,尽管如此,来找他画画的人仍然很少。虽然找他刻印的人倒是常有,但收入甚微,维持生计有困难。他在诗中写道:“未工拈箸先拈笔,画到如今不值钱”;“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在这些困难面前,齐白石没有低头,他在诗中写道:“笑倒此翁真是我,越无人识越安闲”;“雕虫岂易世都知,百载公论自有期”。之所以造成齐白石绘画很少有人问津的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在五十多岁时正醉心于八大山人(图一),虽笔墨俱佳,但冷逸有之,富贵不足;二是当时的大写意画家,如吴昌硕、王一亭、陈半丁、姚华、陈师曾等,绘画有富贵气,设色艳丽,又有金石味,行笔放纵。这恐怕就是齐白石要在衰年进行变法的背景。

自齐白石五十四岁见到陈师曾后,二人便成为莫逆之交。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中题道:“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诗中有劝齐白石跳出古人樊篱,改变画风之意。齐白石听了陈师曾的劝告,曾说:“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这要算齐白石进行“衰年变法”的客观原因。齐白石在五十五岁时曾记道:“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定从今天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并在为方叔章作的画中记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齐白石自己也认为要改变画风,这要算齐白石进行“衰年变法”的主观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于是齐白石“扫除凡胎总难能,十年关门始变更”,开始了为期十年左右的“衰年变法”。

图二 齐白石 《拟八大竹石小鸟》(四十五岁)

说到齐白石六十岁左右的“衰年变法”,应提及的是,他六十岁之前已数变,六十岁之后仍有变化,每变一次,就有一次飞跃,就有一次升华。齐白石曾说 :“人喜变更,不独天下官吏行事也,余画亦然。余二十岁后喜画人物,将三十喜画美人,三十后喜画山水,四十后喜画花鸟草虫。或一年之中喜画梅,凡四幅不离梅花。或一年之中喜画牡丹,凡四幅不离牡丹。今年喜画老来红、玉簪花,凡四幅不能离此。如此好变,幸余甘作良民。”齐白石早期绘画善变,晚期亦然。他在八十八岁题画时还写道:“今年又添一岁,八十八矣,其画笔已稍去旧样否?”正是因为变,齐白石晚期所画蟹、虾等,才更成熟。

图三 吴昌硕《菊石图》

图四 齐白石《菊花鹌鹑》(八十三岁)

图五 吴昌硕《铁网珊瑚》

图六 齐白石《梅影诗意》(六十七岁)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的意义大于早期、晚期之变,他一扫早期八大山人(图二)、石涛、徐青藤等人的身影,自成面目,同时又为晚期绘画打下基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白石在变法中,虽然吸收了吴昌硕的绘画特点,但不是吴昌硕的翻版(图三、四、五、六)。齐白石虽不如吴昌硕的“放”,但在雅俗共赏方面更胜吴昌硕一筹,成为继赵之谦、吴昌硕之后又一位有造诣的画家。一些评论者说,齐白石若只活到六十岁,那么历史将不会记载下他闪闪发光的名字,笔者亦有同感。如无“衰年变法”,如无他活一生、画一生、变一生,也就不会有齐白石绘画艺术。齐白石“衰年变法”前后的画风截然不同,这就为我们鉴定齐白石作品的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来源:《齐白石书画鉴定》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