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有四重境界,层层提高,各位书友对照一下,看自己在第几层
学习书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初学时连执笔都不会,到渐渐地能写出严谨规范的笔画,再到能对临、背临,以及完全抛开字帖自由创作,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到自己水平的提高。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各阶段环环相扣,既不能跳过,也不能好高骛远。
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读书有“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后人将他理解为:第一层境界时,能望文生义,依靠死记硬背,小有所成。到了第二层境界,便可变通、活学活用。而到了最高境界,已经可以深入浅出、知行合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受此启发,学界也提出了书法学习的“四大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形神皆不似”,这是针对初学者而言的,此时由于刚学会执笔、起收,往往腕力不够灵活,书写时手不稳,笔画乱抖。这一阶段写的字往往与原帖相差甚远,外形不像,气质更是不同。
第二种境界是“形似,神不似”。不少书友有了一定基础后,临摹古人字帖,将临本与原作对比,会发现哪哪都不对劲,明明非常严谨细致,就是没有原作的韵味。这是由个人精神气质和时代审美共同决定的,一定程度上受天赋影响。
举例来说,元代以前的书法和元代以后的书法,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米芾、赵孟頫的原作和伪作相比,也非常好辨认。这就是作品气质不同。我们在临摹古人书法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以及笔画、结构的欹侧、拉伸等处理,因为说到底一个时代书法的气质,是要通过具体的笔画、结体、章法、墨法表现的。
第三个境界是“形神皆似”,书友们能到这个境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这意味着您有了扎实的功底,而且对古法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又对不同古人作品流露出的个性有了精准的把握。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得到了笔法之精髓,又不被成法拘囿。
第四个境界是“形不似而神似”。齐白石曾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意味着您不仅得到了古法精髓,同时又化为己用、开宗立派。比如唐代李邕,他的字学“二王”一派,但“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他又能在此基础上别开生面,有所突破,这是非常困难的。
您对书法这四重境界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