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诞生了诸多名家和数不清的作品。有些人能被称为“大师”,而他们的字能被誉为“神品”,是有原因的,即使过了千百年,我们依然会学他们的笔法,临摹他们的法帖,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这些经典作品有哪些共同的优点呢?我们想写出优秀的字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总得来说有四大“铁律”,将它们放在任何一件名作上都符合,即使是“书圣”王羲之作品也不例外。
第一条“铁律”是笔画要有力量感。我们可以看一下“神龙本”《兰亭序》以及欧、颜、柳、赵的楷书。《兰亭序》以纵逸潇洒著称,笔画牵丝引带、婀娜有致,但骨力内含。王羲之的字是“力透纸背”的,而这种力量感还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处理方式,如“屋漏痕”“屈铁”“万岁枯藤”等。
如果笔画缺乏力度,即使再灵巧,也称不上好字,不少专家学者批评董其昌、乾隆的字虚飘无力,是“面条字”,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对比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快雪时晴帖》,前者水平更高的一大原因也是笔画格外有力道。
第二条“铁律”是用笔须有立体感,能在二维平面写出三维效果,比如中锋用笔、线条圆厚有质感。人们常说的“锥画沙”“绵里裹铁”正是如此,看王羲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都有这个优点,正如沈括所说:“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映之不透。”即骨肉要匀称。
第三条“铁律”是行笔起伏要有节奏感。笔随心走,笔速的疾徐、字迹的大小、用墨的浓淡、章法的疏密,都跟随内心情绪起伏。我们看王羲之《丧乱帖》、颜真卿《祭侄文稿》,都能感受到两位书家内心的悲痛。那种情绪的张力就通过节奏起伏表现出来。
第四条“铁律”是要杜绝“状如算子”的单调感,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书法也是如此。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用笔、结字的变化,营造出动势,如欧阳询楷书的险绝、米芾书法的“风墙神马”。
如果一味追求大小一致、横平竖直、用墨均匀,那就与“印刷体”没什么区别了。书写时有笔力轻重、迟涩变化,结构有收放、正欹、高低之别,章法有疏密、聚散对比,这样才能常看常新。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