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由于创作背景特殊,柳宗元本人的境遇也不同于常人,所以这首诗一直被认为富有深意。诗中虽然只是描述了一个独自垂钓的“蓑笠翁”,但是寓情于景,背后体现的却是诗人本身的心境。
这首诗虽然属于佳作,但是在人才辈出的唐朝,并不算非常出众。直到南宋时,一个叫马远的画家以此诗为背景创作了一幅《寒江独钓图》,画中画船不画水,构思精巧,被人誉为神作。因为这幅画,《江雪》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很多文人都同时修习琴棋书画等多项技能,只不过未必有人能做到样样精通,马远虽然其他方面不见长,书画方面却属于南宋时期的大家。他和李唐等人并称为“南宋四大画家”,颇受当时的世人喜爱。
《寒江独钓图》这幅作品就是马远笔下所成,他的这幅画作颇有写意之风,这也是古人作画的特点。完全写实的画风虽然也被古人惊叹,但是古人并不会因此提高对画作的评价,反而是富含意境美的画作更容易成为古人心中的上品。
这种评价标准也体现在马远的画作中,马远的画作通常构图不算太过精美,喜欢通过寥寥几笔描绘出场景的感觉。他能成为“南宋四大画家”之一,这种绘画风格出力颇多。
由于《寒江独钓图》的灵感来自《江雪》,马远的这种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江雪》全篇描绘的景象十分寂寥,虽然既有人物又有景色,但是重点在于独钓的渔翁,马远索性省略了其他景象,重点绘画渔翁。
正是因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江雪》高度吻合,后人才会对该诗灵感来自《江雪》毫无质疑的声音。马远在这幅画中充分体现出了宋朝书画家的特点:重视画与诗的高度结合。宋朝还有一位具有这一特点的诗人——王维,只是王维更出名的作品是诗,擅长融画于诗中。
单从该画的表象来看,似乎这只是一幅画得比较好的作品,但是该画的灵感来源并不简单。《江雪》的作者柳宗元,是唐朝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诗人:他们仕途不顺,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的舞台,只能寄情于琴棋书画,将自己的一腔才华释放在这些艺术内容中。
这样的诗人,大多文采斐然,在后世的名声十分响亮。柳宗元用《江雪》一诗抒发了自己不畏惧任何黑恶势力的操行,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的想法,诗中的渔翁刚好对应了柳宗元对自己此时境遇的认知。
渔翁独自在江面上钓鱼,柳宗元则独自对抗朝中的黑恶势力,冷冽的江风雨雪刚好喻示柳宗元被黑恶势力打击的境遇。但即便是面对江风雨雪,渔翁也没有选择离开;即便一直被贬谪、仕途受挫,柳宗元也没有放弃自己内心的执着。
这种画面出现在诗中时,人们只能靠想象补足画面,马远却将这种景象具体地呈现了出来。他的绘画风格一直是以小见大,喜欢通过一些细节突出整体的局势和特点,《寒江独钓图》就选择了渔翁作为以小见大的对象。
若是换一种风格,或许画作的许多内容会更加丰富,但是马远精心构图得出的这种意境美却不会出现。因为特殊的绘画风格,马远还有“马一角”的外号,或许他会选择《江雪》作为画作的灵感来源,也是因为他的风格刚好同这首诗相符。
如果说精巧的构图是《寒江独钓图》被宋朝人推崇的主要原因,那么马远在细节处的处理就是后世人称该画为神作的关键。除了刚好迎合了《江雪》的诗风外,后人还将这幅画作仔细研究了一番,甚至放大了该画研究细节。
其实放大法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今人能够研究的古代书画作品并不算特别多,所以自从发明了能够放大这些作品的设备后,很多研究人员都选择放大一些已经赏析过的作品重新研究。值得研究人员惊喜的是,《寒江独钓图》放大后真的有新的发现。
放大10倍后,人们发现马远看似随笔的水波纹中有许多留白的部分。若不是有先进的设备仪器,很难发现这些留白,该画的水流看上去特别逼真,主要归功于这些留白部分。
这些留白除了能够让水波看上去更加逼真外,还使得放大后的画面以动衬静的特点更加鲜明。这些留白使得渔翁的寂寥孤独同流动的江水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渔翁的孤寂冷清。水波纹的特点在于意会,钓竿处的特点则非常明显。
放大10倍后的画中,钓竿处并不是一笔带过,反而出现了一个令今人非常惊讶的物件——鱼轮。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钓鱼设备,在此之前,人们完全没想到这种先进的设备会出现在宋朝。虽然宋朝的百姓重视享受人生,但是以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一个渔翁能够用上如此先进的设备,仍然值得今人感叹。
从这些细节中,也能看出马远并不是偷懒之辈。在此之前,有些人曾经提出一种观点:马远之所以用这种构图方式,是因为他生性懒惰,不愿意细致描绘细节,或者没有描绘细节的能力。将该画放大10倍后,这样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马远的绘画能力毋庸置疑,还在于画作中的虚实分布非常合理,通过虚与实的对比来烘托画面,使静态的画富有动态的特点,这些内容马远把握得非常到位。总而言之,《寒江独钓图》并不是一幅随笔而作的画作,撑得起神作的评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