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书法欣赏”漫谈

8 已有 4742 次阅读   2012-02-14 10:22   标签class  书法欣赏  center  color 

“书法欣赏”漫谈

周学良

(中国神州书画院副院长,北京100072

引言

首先引用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一段话,他是怎样说书画的呢,他说:“其道微而味薄,因常人之能学。其理隐而言深,故天下寡术者之知音。”

中国书,是一个神游无穷的广阔天地。它是非常通俗的,人人都可以执笔写字划画,不是威严或华丽得使人望而却步;然而,它又是那么高深莫测的,其中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包含着无穷的变化。如果没有高深的修养与娴熟的技能,无法了解并解其奥秘。张氏决不过高其论,书之为味,确是淡而能久,且愈久愈浓。

对于玄妙的书法艺术进行很现实又很低调的处理,欧阳修是其中的一位。他在书论中明确表白:“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学书消日》)欧阳修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书法,以为学书就是使日子更好过一些。他以为自己的书法不太好,“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这就十分清楚了,一个人喜好书法,使自己的身心愉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前人认为书法“存载道德,纪纲万事”。

反之,若赋予艺术行为过多的精神重负,使整个过程充满了名利目的性的张力,便是为物蔽所累。为尘交所劳。

我伯父周春圃在1934年抄录【白话尺牍】时在封面上写了两句话是“诚聊幽雅烦中起,其漏湖颖挥自消。”后来我问父亲是怎么回事,父亲说:“那时你伯父失业没事干,挣不来花销心里烦,就天天写小楷字以消烦。”看来书法是可以“消烦解忧”不是空话。也证实了张怀瓘“其道微而味薄,因常人之能学。”

的道理不是虚言。

 

一、神采气质

书法的欣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历代书家百家争鸣各抒已见,便构成了书法欣赏的复杂性。它是由欣赏主体人和客体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对待一个问题,由于年龄差异、阅历深浅、学养高下、知识面宽窄、好恶不同,就会出现不同欣赏结论。清代有个叫张岱的,他就喜欢雪景。对等客观天气现象尚有不同,更何况书法呢?在书画方面我对“文人书画”情有独钟,书法独尊“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十二大家。因此,看一件书法作品,不要强求别人同意你的观点。

晴天、雨天、雾天、雪天、人的感受不尽相同,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乡下人初到城里看哪都新鲜,认为非常好。而乡下人在乡下,一天到晚司空见惯,便没有会么特别的感觉。而城里人到乡下,便会觉得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所以说主体感遇到客体变化时,结果是不一样的。我在卢沟桥附近住了四十多年,对于有着800多年历史,桥上 498只石狮,又有深刻文化内涵卢沟桥的感觉,时已不是初来窄到的新鲜感。

我记得在与朋友一起聊天说起的事,文化层次决定文化素质。比如大家一起去登山,到了山顶,知识贫乏的人会说“这山太高了,真高”。而有文化的人会引用杜甫“望岳”的诗句来形容山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前面的是两句直白,就象北京人早上见面说:“您吃了吗”一样。而后者却给了你幽思遐想的博大空间。这就是精神文化所在而所能产生的“精神家园”。

因此说主体的文化素质决定欣赏水平的高下。 “情人眼里出西施”。就能说明这一道理。同时,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而结果也会不一样。是不是懂得欣赏书画,取决于书画理论的修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书画是属于文学艺术范畴,而“武学、书画、中医中药”并列为中华文化的三大瑰宝。

凡是欣赏家,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低限度要有艺术的本能。平生要多读书谱、画谱,书论、画论,多读名画、名帖。书画考证等等,多考查、多钻研,久之欣赏能力自会提高。书画为知音者而作,好的书画必须有慧眼才能相识。

我们很想在书法欣赏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甲骨文字”就已经具备了“六书”(指示、会意、形声、象形、假借、转注)。组合六书指结构,有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等,都可以分类,从中可以找到规律的。

在书法方面,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见解。将书法当成一种传统艺术来看,他包括文学、书法理论、美学、古汉语;以及释、道、儒三家的论述。鲁迅先生有一句话:“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教。”我不敢苟同。我曾与朋友一起聊天说起此事。我说:“先有文字,还是先有北京大学?”他说:“当然先有文字。”这就明白了,先有道在先,而道教是在后来产生的。试想,如果在中华文化中抽去释、道、儒三家,那么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以谈的呢?而鲁迅先生这一句话应改成:“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这样说似乎更近于合情合理。

欣赏一幅作品先要由表及里,由外向内来分析;可先从“神采气韵”入手。

就好比两个人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观的第一感觉;这人是文质彬彬的,这人有些粗野的,这人讲话是“娘娘腔”的还是“粗声大气”的等等。当然也有个别现象,那就是“人不可貌相,”那也是一种情况了。

从书写内容上也会有一种感觉。比如写杜甫诗句 “细雨鱼儿跃,微风燕子斜。”  那将给人一种非常细腻的感觉。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来,···”我们由此会感觉体味到一种气势宏大。而写“寒月照白骨。”这样的东西,会使人感到一种凄凉的心境,这种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势。

我自己感觉的是书写内容符合自己心意时,感觉心里特别舒畅,比如写《苦瓜和尚画语录》、《道德经》、《修真秘诀》、《多心经》等,纸墨相发,心手双畅。同时字写出来,看着也精神。

欣赏者的心神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欣赏者的心境、学识、情感、偏好,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迂越的情感与欣赏主体人关系极大。书法的风格可分为许多类,比如:一、清雅淡泊类,二、大气磅礴类,三、自然脱俗类,四、沉着潇洒类,五、释、道、儒包溢于其间,雄伟而与世无争。六、文人书画的内涵等等。

欣赏书法你却无动于衷,就很难讲欣赏了。书画欣赏是一门学问,它不比写字来得容易。

 

二、师古出新

    我曾与学生谈及此事。师古是根和本的关系,出新是枝和叶的关系。我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讲述。人格合于天机者谓之合格。事有适当也叫合格。其象如矩之格,亦即方正之格也,人与事如要偏斜,则为出格,不合格。事物不及叫不够格,说不通叫格格不入。要知格而求格,万物难逃其格。没规格则什么也做不成,失常则破格矣。

一棵树扎根于地下,有土、肥、水、滋润其成长,有根和本的作用,才有枝繁叶茂,师古就象树先扎根于古,时时日日吸取营养,长成大树一样。枝也繁了叶也茂了。古人说得好:“根本固而枝荣”。就是这个道之理也。

一幅书法呈现在眼前,让你评说。你就可说出,出于二王家法,或约取张猛龙等。古人苏东坡家法颜真卿,吴昌硕以“三石起家,沈伊默取法二王,可谓“渊源堂正”。因此说只要长期积累,就能偶然有感觉,必得书法之三昧。

书法创作,也不一味的临帖,偶有兴致,一时而为之,心中无“挂碍”。没有“包袱”,出来的作品反而自然。没有造作。

沈伊默给自己的书屋取名“汲绠书屋”。汲就是吊水桶,绠就是桶绳。他把师古比喻成水,要一点一点地吊上来充实自己,不停地汲取古圣先贤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如果不读书,不去钻研理论,怎能出新呢?如此只能自己骗自己。“功亏翰墨,巧涉丹青”。就是不断汲取前人书画之营养,补充自己的贫乏。就象婴儿吮吸母乳一样,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师古可放慢些,出新也不必急于求成。“道法自然”。只要功夫到,水到渠成。古人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之阴阳开合,法地之刚柔动静。离开了自然之道则与书画的本真相去甚远矣。

看一幅作品,首先看它的气势特点,师法何人。有些作品实在不能称作之为作品。不习古法,自己创新,看不出渊源,更如何谈及笔法、墨法、章法、布局呢。

记得与学生谈及书法功力如何看,把眼晴半睁半闭,盯住书法作品不动,如果他的笔划是逐渐凸起来的说明功力有之,否则劣之。

过去有一句话:“真下苦功夫,三年能出一个画家,十年却出不了一个书法家。”更说明学书法的艰难。更不用说欣赏书法之更难了。

 

三、书画品鉴

 

书画鉴赏,是指对书画的欣赏鉴别。凡是鉴赏家,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低限度要有艺术的本能。平生要多读书谱、画谱,书论、画论,多读名画、名帖。书画考证等等,多考查、多钻研,久之鉴赏能力自会提高。

    对书画的鉴赏不仅要求鉴别出其作品的真伪,历代书画家的风格、生活年代、姓名,裱装规格、收藏  出处等等,更要评估出书画的价值。对于古今名家作品不曲解,不趋势。不为利诱,实事求是地尊重作品的实际艺术价值,而作出公允的估价。所以说。书画为知音者而作,好的书画必须有慧眼才能相识。绝非市侩书画虫子可比(书画虫子即古董铺专为书画跑合拉掮),这种人不仅剥削文人的血汗,而且左右书画的价值。假借鉴赏,进行欺骗,冒充士人,招摇夸张,真乃文人之败类,艺术之鬼魅也。所以在书画认识问题上要多加注意。

    自古至今鉴赏家往往高于作家。所以大画家龚贤(半千)曾说过:“未学画先知看画,不知看画,学必差矣。今人仅有能看画而不知作画者,亦有能作画而竟不知看画者,能看不能画,其人不画则已,画必精。能画不能看,其人画可知矣,所以择师须考之于众论。”

这一段话,说明能看画的鉴赏家高于书画家,他虽不能画不能写,但是他若动笔,必能一鸣惊人。这是因为他鉴赏的多,认识的透彻,眼界开阔,故能有如此之结果,并非出自偶然。所以说在学画之前,必须先对中国书画有相当的认识。  

总之,对于中国书画首先要了解、熟悉,象交朋友一样,必须先了解,尔后熟悉,彼此双方互有感情,你对他有所表现,他对你亦必有所反映。学书画也是如此,你能熟悉书画才能效法书画。时时刻刻想着书画自然对书画有兴趣,有兴趣尔后有感情。你对书画有所察觉,书画对你才能有所突出。关键在于“专”,“诚”二字。“专则能精,诚则能灵”。只要肯于开动脑筋,一定会有所收获。管仲尝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即此之谓也。否则,纵然能写会画。也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终究成不了大手笔,甚至走入歧途,更谈不上成名成家了。 

 

此文写了一半,放置了两个多月了,该收尾了。今录出以待网上名师高友教正是幸

先引用【青在堂画学浅说】“凡经营下笔,必留天地。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主意定景。窃见世之初学,据尔把笔,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觉意阻。哪得取重于赏鉴之士。

再引用老子“道德经”一段做为收尾吧。或许这段在书画构图上有所裨益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012214周学良)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