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中国书协:书法创作现状大家谈 (北京记者:周学良转100072)

4 已有 7267 次阅读   2012-03-01 17:56   标签北京  记者  center  color  中国 

中国书协:书法创作现状大家谈

(北京记者:周学良转100072)

主持人语:

在当今书坛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如何切实加强艺术家的自身修养,坚守职业道德,规范文艺创作,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杜绝低俗丑恶的文艺作品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书协日前邀请了在京部分书法家代表召开了“书法发展现状座谈会”,请大家谈了自己对当前书法创作的看法和建议,希望通过大家的思考引起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书协有责任引导广大书法家将书法创作向着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为党的文化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服务。 (主持人:陈洪武 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中国书协成立30年来,我国书法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得到空前繁荣,为我们广大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书法展览、学术和教育等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全国展、青年展和新人展三大展览为主导,逐步增加了中国书法兰亭奖、各单项展及配合国家重大活动的主题展等。形成了多样化、系列化的新格局,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作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书法培训和普及工作;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深入,诸多国际及地方学术论坛活动频繁,举办读书班、文津大讲堂等,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开创性地启动了年度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编辑出版了《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8)》、《中国书坛纪事(1949-2007)》,有效地推动了书学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理论家和重要的研究成果。书法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抗击非典、汶川和玉树地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书法界积极募捐,向灾区人民献爱心;中国书协开展的创建命名中国书法名城(之乡)、书法进万家等系列活动,体现了广大书法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情怀。书家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学习理论,研究技艺,着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优秀书法家在全国涌现。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书协现拥有团体会员39个、个人会员11000多名,全国省市级会员和书法爱好者多达百万。2009年,中国书法申遗成功,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力地提升了中国书法的国际地位,为书法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在看到和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静下心来深刻反思书法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而且还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
  首先是心态浮躁、跟风炒作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当前,伴随着书法艺术和书法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个别书家耐不住寂寞,把大量时间花在了艺术研究和创作之外,不能集中精力埋头苦学勤练,书艺日渐荒废;有的在创作中迷失方向,失去判断能力,跟风炒作;有的急功近利,不但粗制滥造,甚至出现了为了入展、获奖或在其他目的和利益的驱动下而代笔和制假的现象。
  其次是不求突破,以量代质。我们大多数书家对待创作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是肯下工夫的。但不可回避的是,有一些书家重数量、轻质量,以量代质,在艺术上不再精益求精,不重视作品质量,不再寻求突破,而是一味地重复自己。作为人民的艺术家,我们应当不断地扪心自问,应该理性地思考和反省:每年所创作的这么多作品中,究竟有多少精品?这些作品有多少影响?有多少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个不是光说大家,我自己也应该不断地扪心自问。
  第三是回避崇高,道德滑坡,责任意识缺失。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市场相结合,可以促进其发展,但个别书家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忘却了艺术的真知及其基本功能,无心甚至放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没有回报社会、奉献群众的社会责任。对于这种不健康的现象,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坚定不移地加以抵制。
  第一,有作为的人民艺术家,应该时刻将德艺双馨的要求放在首要地位。德艺双馨既是党和国家及人民对书法家的基本要求,又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够达到的很高的标准。中国书法家协会应进一步弘扬正气,大力提倡德艺双馨,努力在全社会和书法界构建德艺双馨的行业氛围。
  第二,要强化书法界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真诚希望书法家们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生活、探求艺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切实做好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新。这就要求书家应树立远大的艺术抱负,要有担当历史和社会使命的责任意识,要想办法下大力气出精品、出人才。这里,中国书协主席团、中国书协机关以及各级书协负责人要带动大家静下心来,怀抱责任,扎实工作,切实遵循着书法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我对中国书法目前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是持乐观态度的。第五届书协领导机构把大繁荣抓得很好,国内是书法进万家,国外是书法环球行,这两个品牌就已经把中国书法大繁荣推到空前高度。
  现在到第六届了,侧重点应该放在发展上。我最近在讲课当中,一直在强调古今书法之异同。我也经常在琢磨古代书法和现代书法到底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
  第一,古代书法是实用书法,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现代书法是艺术书法,审美功能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古代书法向现代书法转型,已经由实用功能向艺术功能转变。古代留下来的所有经典,其实都是需要后人识文断字的文本,比如书信、奏折、碑文、经文、账本等,除了明清以后有一些小幅的,放在屋里自己欣赏欣赏。现在任何人写一张字出去,都是要参加某个展览,或者挂在人家家里让人家长期去欣赏或集体观赏。功能转变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第二,古代书法留下来的全是小字小幅,而现在都是大幅巨制。这是书法发展的必然,不是有意为之。因为我们参加展览,弄那么小怎么看?展厅大,作品就大。挂在墙上、会议室、机场的,也都是大作品。
  第三,古代人写字是指腕运动,现代人写字是肩肘运动,甚至是全身运动。这个转变是非常大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所以说,我们学古人不是说百分之百地学,百分之百地学也不够,因为不符合当代书法的创作。古人写字,不管是王羲之还是孙过庭,都是用指腕来完成,坐在桌子边,动动指腕,与鼻尖持平就可以把事情完成了。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字、巨幅的作品,怎么写?指腕运动的方法已经不够了。
  第四,古代的书法是几案展读,在茶几和书案上展开来看;现在书法是在大厅大堂里面挂出来。古代是在俯视,现在是平视乃至仰视,它的生存环境以及它的社会功用转变了。
  第五,古代书法是识文断字,现在书法是抒情表意。这也是跟前面相呼应的。实用书法首先要求人家要认识,所以写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一笔一画写正体。现在书法是抒情表意,主要是一个艺术品,要让人家从中发现它的旋律和节奏以及情趣的变化等。
  我有一句话:“古人把字写绝了。”另外一句话:“古人没有把事做绝。”怎么没做绝?古代人搞的是实用书法,现代人搞的是艺术书法,古人写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没有想着要去搞创作。我也弄展览,要让人家观赏——古人没有想这个事,所以没有把事做绝。
  现在中国书坛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我说过,广大的书写者停留在做规定动作的层面上,众多的评委停留在对规定动作的品评上,这是我对中国书坛大致的分析。所有写字、投稿的人都在迎合着评委的口味,也就是迎合着当代书法评审阶层的这些人的审美。我们要把握一个导向,要在评委阶层里面、要在同事里面灌输这样的意识:就像跳水比赛一样,预赛就是规定动作,做标准了就成,到决赛是做自选动作,靠自选动作来决定冠亚军。兰亭奖、兰亭七子、林散之奖居然还评出20多岁的人来,坦率地讲,那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李一(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问题的根本是体制,是生态环境。仅仅指出这些现象,就没有抓到本质。比如讲跟风炒作,跟风炒作是书法界的问题吗?仅仅是书法界内部或是美术界内部的问题吗?不完全是这样的。应该说,关键是大的外部环境。比如讲电视媒体的炒作,电视媒体是归书协管吗?归美协管吗?
  书法界的状况,实际上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是比较好的,恶俗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是不像电视电影表演艺术那样严重。浮躁心态、跟风炒作、以量代质、情感缺失、解构经典这些现象应该说在书法界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是不完全是主流,负责任的书法家还是能够静下心来创作,不跟风,求质量,表达真实情感和尊重经典的。
  很多书法界的理论家把精力放在了书法史和古代研究方面,对当前的现象研究得相对弱一些。所以说我们现在应该加强批评和理论建设,中央就一直在提倡贴近现实。美术界的美术理论家和画家之间的反差比较大,一幅画能卖多少万,一篇文章有多少稿酬?这不仅仅是理论家本身的问题。所以还得从其他方面加强批评。
  书法理论界应该探讨当代的书法标准。古代的标准哪些还能再用?今天发生大的变化以后,新的东西,新的审美因素,哪些应该肯定,哪些应该否定?理论界应该回答这些问题。《美术观察》杂志前两年连续三期讨论过书法的当代标准问题,当时请刘恒、叶培贵参加过,讨论得很热烈,但是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大的问题,没有取得基本的共识。
  总的来讲,理论确实是应该贴近现实,来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发现问题,就应该设法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理论家或者是理论界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叶培贵(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不管怎么说,当代书法在总体上是个非常好的局面。书法界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1978年书法开始重新恢复,应该说绝大多数人是仓促上阵。我们长期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旦缺失,可能要五六代来弥补。我们实际上从近代就开始缺失人才了,人才储备的缺失不是一代两代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很多最基本的问题,比如刚才洪彪先生讲的,书法过去是写字,而且特意加上是实用写字,到现在完全变成艺术,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变化后面隐藏着关于未来发展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我觉得还有进一步思考的余地。简单说,是不是变成艺术书法以后就一定不再考虑历史传统中的实用书法的延续和传统发展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都是可以再进一步思考的。倡导艺术家有担当、有责任感,要更多地承担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同时,是不是还可以再进一步加强内功的建设,也就是说从学术上真正引导,在理论上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关于书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若干重大问题。在理论上清楚了,大家就有可能更好地来决定自己实践中的取舍。
  到目前为止,人才的储备仍然是严重不足的。虽然我们的队伍,从书协成立到现在翻了30多倍,但是这30多倍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真正正通过非常严肃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有很多时候不是立竿见影的,最终还是综合素质的问题。学中文的出来不一定写小说,学数学的出来以后也不一定搞数学,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被充分培养起来了。如果能够在中小学教育,还有大学教育中更顺利地推广书法教育,真正地深入进去,那么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所说的这些问题自然会消失。这一点其实我想美术界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术界持续多年的美术教育,使得现在整个美术队伍的素质,客观地说远远高于整个书法界的队伍,在正规的美术活动中很难看到过于低俗、恶俗的东西。社会上忽悠的那些所谓的美术家,在美展中是看不到的。

 

 

张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对当今隶书创作中形式问题的思考》,对当今隶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到现在,尤其是当今的艺术创作的形式问题,我大概总结了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浮浅。对传统的挖掘不够,很多人连规定动作都没有达到。前年我们办的二届全国隶书展,大概17000件来稿,评出三四百件入展,又评了35个获奖的。最后大家冷静下来认真反复看,认为最好的作品只有五六件,也就是说只有这五六件达到了当代创作的总体标准:有深厚的传统,有明显的创新意识,有时代精神的体现,还有个性的表现。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大家认为最多五六件,也就是说全国一两万件作品,最后就是这么个效果。
  第二个就是刻意。很多作者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技巧达不到,内功又达不到,怎么办?就是做。这一点大家能够感觉到。很多作品是做出来的,生硬安排,刻意设计,表面一看特好,仔细一看里面缺乏艺术的自然性、生动性、和谐性,就是刻意当成工艺品来做。
  第三就是雷同。实际上就是跟风,盲目崇拜一些名家和当今一些高水平的作者,或者跟着获奖作者,这边获完奖了,那边就出来一群。现在展览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在每一次评审当中,好多评委都问这又是学谁的,基本上全能找到出处,在原创性上做得很不够。

 

张铜彦(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

 

中国书协成立30年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先后举办了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三届兰亭奖及百余次各种书体和形式的单项展等,推出了一批批书法精品和优秀人才,发展和繁荣了书法创作。但是,书法界也不是净土。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书法创作中还存在着远离群众、远离传统、投机取巧、盲目跟风、注重形式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如不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为谁而创作的问题上,还是要大力强调和认真落实党的文艺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三贴近”原则。李长春同志2009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参加邵秉仁书法作品展时讲得非常好,他指出:“书法要贴近人民群众,为更多的群众所接受,中国主流书法观念还是要求书法面对普通大众,书法家们不能低估大众的审美,书法艺术不能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我认为这些话就是针对当前书法创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所讲的。
  在怎样进行创作的问题上,首先,要尊重书法传统,尊重书法经典,绝不能远离传统,远离经典,更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胡涂乱抹。其次,要多出精品,少出垃圾。出精品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精湛的技能作基础;出精品必须要去掉功利和浮躁,必须要沉下心来;出精品要注重质量,不图数量,要经得起专家和人民群众的检验。再次,创作不能跟风。书家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绝不能这次张三当权就追张三,下次李四当政就追李四,更不能搞近亲繁殖和抄袭、代笔。第四,书法创作要注重书法本体,保持书法本色。不能过分注重作品的外在形式,不能让书家过多地在作品的装饰性和制作性上下工夫,而是要在写好字上下工夫。

 

龙开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我是中国书协大展的直接受益人,我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书协领导这几年对我的培养。因为我是靠大展出来的,所以对大展深有感触。我先分析一下我们的展览是多还是少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展览并不多。你想想,每一届大展就推出30个获奖作者,我们曾经上来的书法家,我们这一辈人,如果不通过大展怎么出来?你说你字写得好,在网上挂着,不通过大展、不通过评委和专家的认可,谁说你好?那么多书法爱好者,每一次大展最多30个获奖作者,你说是多还是少?就算一年搞10个展览,也就300个人,你能推出多少人?但是每一次大展推出来的人,大家不一定记得住,不连续获奖或者多次获奖,这个人肯定推不出来。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个“大家”节目,把×××(编者略去具体人名)吹得是一塌糊涂,叫“书坛神人”。像中央电视台这样大型的宣传媒体,怎么样引导书法的审美问题?我们在这方面是不是有责任义务来把握引导?另外,中国书协还应该关注中小学的审美教育问题,教大家把握书法审美价值取向问题,我觉得这块也很重要。

 

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端正书法界的创作方向,进一步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远的意义。
  今后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数,都应该有一本账。作为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要以良好的成绩和作风,不辜负中央领导对文艺界的信任和关爱,不辜负广大书法家对中国书协分党组、主席团的期待与希望。作为协会,我们要承担起责任,要牢牢把握好书法艺术创作的方向和导向,一定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要倡导正大气象,要雅俗共赏,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这是我讲的第一方面。
  第二,作为书法家,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端正创作思想,有艺术思想,有艺术境界。我们要写什么?要为谁去写?这个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书法家,要想这个问题。我想在书法界提倡为谁而写和写什么的问题,一定要端正创作思想,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理念,这样笔下才能见功夫,才能书写出好的东西来。
  再一个,还是要出经典、出大家,这是时代的呼唤。我们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最好的创作时期。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出不来大师,我觉得这是很令人苦恼、困扰的问题。上次参加张海主席展览的时候,有的中央领导也提到怎样出大师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着力实施当代名家系统工程,把这个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入。我看了一下资料,第一届国展投稿作品1000件,第九届的时候已经是近6万件,翻了50多倍。十届国展只评出近1000件入展作品,让我们都很为难。投稿作品中,写得很好的很多,评委忍痛割爱,就剩下近1000件。没办法,就是要出精品。我们这个时代,怎么出大家、出经典?大家都要积极想办法。我们现在又推出一个“三名”工程,正在实施。真正的大师,真正的经典,时代确实在呼唤,我们大家都在翘首以盼。
  还有,我想在书法普及上还是要不断地加大力度,把底座搞大。多一个孩子写书法,我们的书坛就多一分希望。孩子是一个群体。在方方面面不同群体也要加大普及力度。普及的面大了,人多了,概率就高了,可能慢慢就会出现一些尖子。另外我们通过一些展览,通过一些大赛,给书法家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总的看,书法创作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这几年我们坚持导向还是有成效的。这些年在展览中把握标准,制定了一些规则及审美、评审的标准,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书协将进一步深刻反思,对各方面讲的问题认真对待,把今后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让书法创作出现更加繁荣、百花争艳的景象。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四官殿人 2012-03-02 18:00
    怀念启功、刘炳森当评委的时代
  • 韩健 2012-03-03 10:48
    拜读!李长春同志讲:“书法要贴近人民群众,为更多的群众所接受,中国主流书法观念还是要求书法面对普通大众,书法家们不能低估大众的审美,书法艺术不能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