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漫谈“笔会”

16 已有 1233 次阅读   2012-06-04 13:25   标签color 

     漫谈“笔会”

 

“笔会”一词近年使用频率不断攀升。远至国家电视台,近至省市“书画组织”;下系民间书画爱好者。多者上百人参加,少者三五人,成群结队。“笔会”之风已演为一种时尚。开口便说我参加了某某笔会,心里那畅快,虽甘酒入口,爽而不可与其匹敌。虽美味佳肴难与之相提并论。其喜也、忧也只有真实体验方得知晓,方得体悟其中之三昧。

再加上媒体,电台,笔吏们的鼓噪。一时间甚嚣尘上。不参加此活动不能显其高雅。不入此群不能显其脱俗。其高雅乎、俗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前年春上,见报载图片。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也是笔会上的作品。把“顿失滔滔”,写成“顿失涛涛”。把“唐宗宋祖”,写成“唐钟宋主”。实让人啼笑皆非。先不说其对词意之理解,背不下来现场丢面子。那责任编辑的水平令人不好说。再看罗列的头衔更让人无语。

还有书写杜牧·山行一诗;本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却写成“白云处有人家”。可能是对诗意境之理解之差吧?余理解为有白云缭绕山间,其云盖于“人家”之处是看不到“人家”的,正是有“炊烟”升腾而断为有“人家”的。如能看到“白云处有人家”,不使用能透视的高科技眼镜是很难办到的。不知这样理解对否。这可是一首黄童皆能背诵的、小学课件里就有的诗呀。

愚以为“以书画之美育,辅助社会之德育。”是无可厚非的。深刻地去理会书画之本真,于社会德育有益。而“笔会”既能扩大其影响。以能引来观众而增加“书画的人气。”是交流和认知的非常良好的途径。益大。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观之,尚有商榷之处。记得九零年我负责单位的“书画组织”活动。每年搞几次“笔会”。尤其一年一度的“迎春笔会”,是不可少的。参加人四五十人,加上观众也有百十号人。虽然在嘈杂声中“书画作品”也能说得过去,但总有不尽人意处。后来我与常委出了一个损招。叫“命题笔会”。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检验一下我和大家真实的、个人的书画水平。结果出了好多个状况。平日潇洒不群的书画者眉头紧锁。好大不乐意。勉强为之,字画水平均不如前。有的根本索性就不拿笔了。说:“画不了,写不了”了。其实这一方法是书画者最不原做的事了。书写内容不是自已平日喜欢的内容。心手不能相合。画者不是平日喜画的内容,笔墨不得相发。焉能出彩。这也是主动与被动的最终结果。熟练水平也是重要因素。

还有一位常参加笔会的书友道出了实情。他说平日在家练写对联,有二、三十个对子就够了,写得熟上加熟。有这些应付“笔会”够了。写时果断,不犹豫。后来他参加了历时五个月文化部组织的“全国书画万里行”活动,收效颇丰。话回来吧。繁则烦也。

关亨九老师常说:“笔为阳,纸为阴,墨为精,水为血,精血和,阴阳动而生字,”他还说: “人为笔,地为纸,精血是身中墨,人活在世上,天天用身写自己的历史,正如用笔在纸上写字,所以字不能乱写,人不能胡为,才能写出好字,活出一个美好的人生。”

先说到这吧!敬请同道斧正。       201264偶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