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生平] 關山月簡介三

3 已有 896 次阅读   2020-08-01 10:29

關山月簡介三


略述關山月先生藝術創

林玉山(臺灣


關山月先生與我未曾見面,但他的創作經由輾轉傳入臺灣的畫冊,早已讀過幾次矣。大陸地區的畫家真多,近年開放探親,不但畫冊資料急速增多,且不時還看到真跡。常見者大多是上海、南京、杭州、廣州、北京、西安等地的畫家作品。在這麼多的資料中,關先生的作品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近聞應臺灣省立美術館的邀請,他將提供40餘件書畫展出,因此撰寫數語,陳述對其作品的印象與感受。

關先生籍貫廣東,屬嶺南派畫家,嶺南畫派在臺灣並不陌生。因為光復後,陸續有趙少昂、歐豪年、黃磊生、楊善深諸先生來台,藝壇風從者不少,尤以趙少昂一系畫風最盛。同屬嶺南畫派,關先生之作與在台習見之嶺南畫風卻相異其趣,實是引起我特別關注的緣由。


少年時,我就接觸到嶺南畫派,當時雖然是在日本的統治下,但1927年“台展”開辦前,臺灣民間欣賞繪畫的觀念依舊沒多大的改變,因此仍不斷從大陸買入書畫,也有書畫家戴筆遊台。當年家裏經營風雅軒裝池,常和上海審美書館通信,郵購該書館發行之劍父畫集、奇峰畫集或中國名畫集等。又有高氏昆仲之名畫複製品,印成大中堂或大掛屏等形式,其中精印之複製畫件亦相當精良,與真跡頗為近似,不但可作為裱畫商品出售,也是自己欣賞研究之參考資料。20年代,西洋繪畫經由日本人傳入臺灣,對中小學美術教育已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還傳入一些新風格的日本繪畫,受此新潮流的衝擊,我也對舊傳統繪畫提出疑問與反省。高氏昆仲作品的出現,引起我相當的興趣,因為嶺南作品頗能折衷運用東、西繪畫的特點,形成一種新風貌。


1926年至東京川端畫學校習畫以後,我對日本畫壇有實際的觀察與瞭解,同時也關心到大陸畫家在日本的活動。曾聞孫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時,數次到日本,而高氏昆仲及陳樹人亦曾同行渡日,三人寄足京都時,傳雲受過名家竹內棲鳳之薰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受到西洋化文化強勢的引導,畫壇亦發展出打破舊日傳統形式,結合西洋繪畫,形成新的風格與思想。東京與京都為日本藝壇二大重鎮,京都派推棲鳳為第一人。高劍父曾習古畫,並受教于居廉,本具傳統國畫根基,留日接觸到西洋及日本繪畫後,欲以中西畫學兼融,發展其理想的新中國畫。在他嘗試、研究之過程中,有不少習日人或仿日人之畫作,筆墨中偶見日本繪畫之影響。但嶺南派在中國本土數十年孕育發展,已臻成熟階段,全然擺脫日人的形影。但卻有些此派畫家無法擺脫固定形式的習氣,忘記高劍父原來面對自然,反映生活的精神。


關山月先生則是少數幾位能把握嶺南精神的畫家,不受嶺南形式的束縛。展讀關先生畫冊資料,始知他於抗戰初期,流落澳門,曾描繪飽受戰火蹂躪的百姓,控拆日軍的侵略暴行,可惜這些烽火流民之作卻未曾得見。後及旅遊西北、西南等邊疆地區,如1944年《塞外駝鈴》、1963年《祁連放牧》,畫遼闊大漠,景色單純,筆墨亦簡,但富韻味,一種塞北民族的豪情浮現畫面上。另有1948年《印度姑娘》,乃異國風情之作。這些皆非古人舊作或師長畫稿所見的景境,需自己摸索實驗,才能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他不囿於傳統繪畫偏重自然雅逸景境的追求,在自然的寫生與社會的寫實中,謀取一種適中的調和。


綜觀關先生的繪畫,不限於山水、人物、花木,但似以山水居多。他的山水不似文人歸隱之仙境,而似追尋人間樂土。由於有反映真實生活的體會與表現,其作品不是單純的山石、流水、樹木、房舍等問題,在畫面上重新排列組合,而能表現出各種自然地域,與不同人物的生活環境。他的點景人物如牧童、農夫、漁人、學生、村姑,或其他人物,都有與景相融的適切變化,豈是每畫山水,必安一曳杖的高士,這應是很自勤於觀察,精於速寫之心得。1989年6月畫了約 10 公尺長的《榕萌曲》,追懷童年的感受,因“意有未盡”,同年8月再作相似長度的巨作《鄉土情》,兩畫內容多屬童年田園感受回憶,均以水墨寫成,因筆墨情懷相似,堪稱姐妹篇。雖雲姐妹篇,細讀之下兩作景境之起全然不同,各有變化,沒有走向“定型”的死胡同。


在關山月先生的畫裏,看不到滾瓜爛熟的筆墨,反而有“生”的意趣,因為他不斷拓展視野,產生新的作品。關先生曾雲:“不動,便沒有畫。不受大地刺激,便沒有畫。”我很欣賞他行萬裏路,篤實誠懇的精神,關先生的作品將隨著他腳步的移動,展現出新的一頁。 


本文原為《關山月八十回顧展》畫集序,1991,臺灣省立美術館出版,

摘自《關山月研究》,1997年6月海天出版社)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