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纷纷落叶 情浓意深

15 已有 6363 次阅读   2015-03-30 09:37   标签justify  style 
小编推荐

题记:  

这是我三十多年前写的一篇小文。诗人已故,音容笑貌依在,诗作依然放彩!翻检出来,不胜嘘吁!清明将至,复以此文敬献于诗人灵前,愿蓝曼先生和他的诗永垂不朽!

                     纷纷落叶    情浓意深

             ----读蓝曼的系列组诗《落叶》

                                                         李克寒

   蓝曼是人们熟知的老一辈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早在延安时期,他曾写过许多清新、秀美、隽永的诗篇。建国后,他诗情更加迸发,著有多部诗集。特别是他翻译的苏联诗人伊萨柯夫斯基的诗集《和平颂》,曾经轰动全国,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那种到处吟诵、歌唱这部诗作的场面,至今还令人难以忘怀。

   在“反胡风”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诗人两番蒙冤罹难,搁笔多年,饱经沧桑,然而他那颗为人民、为祖国的心依然赤诚,依然温热。复出后,虽然两鬓苍苍,心带伤痍,他又提起笔来,勤奋创作,连续发表了许多精美、深沉的新诗和散文诗,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系列组诗《落叶》。

   1980年起,这些诗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长江文艺》等刊物,约七、八十首。这些诗像草原上带刺的野花,美丽而刚毅,深刻地展示出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造诣和突破。这些小诗生动、洗练,有的借物抒情,有的托物咏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别具一格,反复吟读,不忍释手。

   十年“文化大革命”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骤雨。可以说,凡是经历过那场暴风雨的人,都不难看到和体会到,自己无不如同从现实生活大树上刮落下来的片片叶子。但是,每一片落叶因主观的素质不同而千差万异。诗人敏锐地扑捉了这些差异,以落叶为总的形象,展开了艺术构思,活灵活现地塑造出各种人物的不同形象,寻觅他们的心理轨迹,并从思想、道德、作风等方面揭示出他们灵魂中的真髓。

   这组诗几乎每篇都有一段题记。未及读诗,题记便把读者引入诗意之中:同为“落叶”,有的是“虫蛀的翠叶”;有些则是“含伤的碧绿”;有的却是“破败的腐叶”;而让人动情的多是“戴着一头霜花,风尘仆仆地对根说:‘我到底回来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落叶”可以说是对十年浩劫后人们精神面貌典型的艺术概括。针对不同的“落叶”,诗人用象征性的手法和语言,有揭露、有针砭、有呼号、有赞颂、有期望,读后令人感奋,发人深思。

   诗人在题记中写到:“春天,苏醒了的大地啊,又有几片虫蛀的翠叶投进了你的怀抱------”请注意:这类“落叶”,是“虫”“蛀”过的。他们“投进春天的怀抱”绝非落难之后的蒙救,而是作恶之后又蒙面投机来了!他们有的像鹦鹉,“凭一张巧嘴,何愁食罐里没有粮和水!”有的一身肮脏,却竭力把自己装饰得洁净的样子,藏起“那残花上的脚印,用五彩的文字,给肮脏的足迹织上美丽的花边”。更有的像苍蝇,“钻进摇篮的帐纱,从婴儿嘴上争吃口粮!”等等。这些诗,像照妖镜,词简意深,深刻地揭露,冷峭的讥刺,着力的鞭挞,又工于形象的刻画,使得这些被“虫”“蛀”过而又装作 无辜的,接着混迹于春天继续作恶的“落叶”的神态和内心世界跃然纸上。

  《落叶》组诗中,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揭露,足显诗人的无畏和坦荡,同时,又感觉到,他的诗作不时也表露出一些痛楚和不安。面对生活的复杂、不尽如人意之处,诗人不是一味地指责、哀叹,而是在深沉中蕴含着激情,在冷峻中寄托着热望。拿“心有余悸”来说吧,在一段时间里,它曾是阻碍一些人们继续前进的精神枷锁。诗人只用四句凝练的诗句就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雨,渐渐地走远了,走远了,

            为什么还撑着伞儿踌躇?

             啊,雷还呵斥在天边,

             檐滴正叮叮低诉------

 按理说,雨过天晴,仍然撑着伞躅蹰,这个形象已经非常贴切而深刻地揭示了心有余悸者的精神状态,加上一个为什么的发问,诗写到此而似乎可以打住了。但是,诗人并不满足,而是以他独有的洞察力和胆识拓开一步:“雷,还呵斥在天边,檐滴正叮叮低诉”这给人多么丰富的联想和启示!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塑造了“心有余悸”者的形象,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心有余悸者的“病因”。这首小诗除了提醒人们:雷,已在天边,有什么可怕的呢!同时,也蕴含着更深的寓义:雷,虽在天边,仍保留着吓人的余威!

诗人是不是赞成在大晴天“撑着伞儿踌躇”?当然不是。诗人在另一首小诗中写道: 

         “朝霞升起来了,

          高飞吧,大雁,

          何再惧那弓旋儿铮铮

   是的,朝霞已升该飞当飞!即使“弓旋儿铮铮”又当何惧?又何能挡住前进者的飞翅?这种高扬的激情正是诗人的怀和意志的真实表露。它与前诗是同一襟怀的两个侧面,是辩证的统一。

   朗朗乾坤,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群怀冤的人们往往状告无门,便纷纷走到石狮坐卧的红门前,鸣冤诉屈。诗人在组诗落叶中的一首诗中写道:

                    在石狮的前面,

又坐满了怀冤褴褛的人群。

而你又是从哪儿来,

                     滚落在我衣襟上的

                     两颗共产党人惭的泪珠

  读了这字字千钧、声声带泪的诗句,有谁能说诗人写得太少呢?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事例,典型的形象,像火石相击,迸发出了诗人对那些头戴桂冠却骑在人民头上胡作非的人的憎恨。在这里诗人似乎写的是他个人的感受,其实,不能不引起一切真正的共产党人内心的共鸣。

在组诗《落叶》中,还有不少小诗构思奇巧、新颖。例如:

莫笑蜗牛步履蹀躞,

它背上也有螺邸一座。

但,它仍不辞劳苦地跋涉,

经过那温室雕花的窗户-----

 诗人讽喻那些在征途中只求个人享受,不思群众疾苦的人们,只用四行诗便形象地以蜗牛与雕花相对照完成了诗的主旨。明写蜗牛,暗示人,蜗牛虽然步履蹀躞,却不停地前进,而那雕花窗后的人就不如一只蜗牛了。诗人凭借巧妙的构思,省去了繁言贅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于扑捉形象,用形象说话,让思想和情绪在典型的场景和形象中闪光是这组诗突出的艺术特色。

拉犁的爷爷呀,

时而直起酸痛的腰杆,

打着眼遮儿,望着远处。

他要望到些什么呢?

 读了这首小诗,广袤的田野,落后的犁头,那戴着破草帽的老农,大汗淋漓地站在我们面前了!老爷爷,你“想要望到什么呢?”我想,如果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者,看到这个场景,不能不昧心自问:咱们应当让他望到些什么?此地无声胜有声。一个“望”字,寄托着多少老百姓对现在、对未来的期盼啊!

 再看下面这首小诗:

 枭在深夜为人们所工作,

 清晨常有人把它责骂。

 唉,它缺一件孔雀的花裙,

 少一张鹦鹉的嘴巴!

    四行诗里写了三个形象。如何看待“形”与“质”的深刻哲理,被这首小诗生动的形象揭示出来了。

   《落叶》组诗的艺术手法多是从具体的事、具体的形象出发,让读者生发联想;同时,又不拘泥于此,力求在极简练的形象、场景中发掘诗意的典型性、独特性。这些形象、场景,无非是些花、鸟、鱼、虫、树、草、雷、雨等等,但它不是一般的咏物诗、哲理诗,而是从活生生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的匡正时弊之作,惩恶扬善之作。

    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现实生活基地中产生出来的。诗反映生活较之其他文学体裁,则更集中、更精练、更概括,更感人。它的寿命长短,不在于篇幅、文字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提炼、概括程度和艺术造诣的高低。组诗《落叶》之所以能给人以许多联想和回味,久久令人难以忘怀,就在于作者把众多的生活现象抽象出来,又用具体形象加以表现。它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的,其魅力是无穷的、超越时空的。我想再过若干年之后,再读这些小诗,仍有浓浓的兴趣。(1983年春)

   蓝曼(1922---2002),河北武强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延安外国语学校俄语系。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工作,历任第四野战军指导员、政委、宣传股长及军委装甲兵司令部翻译科长,《解放军文艺》编辑组长,人民公安军政治部文化部长,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化部长,副军级。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老艄公》、《绿野短笛》、《海阔山高》、《青龙湾》、《坦克奔驰》、《繁花集》(合作)、《森林抒情》(合作)、《蓝曼诗选》,散文诗《蔷薇集》,译著《五彩的书》、《和平颂》、《鸽子》、《苏尔科夫诗选》、《马尔夏克诗选》、《军官随笔》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