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1 已有 5576 次阅读   2012-03-12 10:00   标签class  永恒  艺术创作  border  真善美 


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访诗人、书法家李克寒

 
《科学时报》记者 郑培明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表之后,11月17日,本报就文艺创作的方向,特别是诗歌创作的真谛,采访了诗人、书法家李克寒。
 
记者:您认为诗人为什么要写诗?诗到底向人们传达什么?
 
李克寒:这是写诗的人确实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许久以来,文艺作品曾被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导致诗作题材的单一化,诗的功能功利化,诗的触角狭隘化,诗的构思、语言公式化、概念化、口号化。其结果,诗的路子越走越窄,假、大、空的所谓诗篇泛滥成灾。其实,诗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具有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但不能把这种作用夸大化、绝对化、固定化。因此为什么要写诗?诗到底向人们传达什么?需要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长、建设的总体需求去考虑,从人类本体存在和需求的哲学高度去考虑。不然古今中外许多不同身份的诗人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所写的感时、咏史、情爱、忆旧、赠别、幽思、记游、咏物、述怀、记事、题画等题材的优秀诗篇至今仍为人们所珍爱、所传唱,就无法理解了。“诗言志”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的,是主要的。但诗还有人们对情、趣、韵、味的追求和展现。因此,我体会诗的灵魂应当是发现真善美,歌颂真善美,表现真善美。
 
记者:您强调诗歌的灵魂是真善美,您认为当前的艺术作品,包括诗歌作品在表现真善美方面的状况如何
 
李克寒:很多文艺作品还是表现真善美的。但现在社会上有些人鄙夷真善美、丢失了真善美,相反却崇尚、展示假丑恶。如:表现无病呻吟或各种低级趣味和卑劣思想的庸俗、萎靡、卑琐、颓废的丑画、丑诗、丑书,甚至充斥着暴力、色情的恶俗之作正在泛滥。有些作品将人性等同于兽行,将卑鄙视为高尚,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正气和品格。而真正美的、善的、健康的、生机盎然的艺术作品则逐渐被遗忘、被耻笑、被扼杀。这令人不得不想起当年杜勒斯说的那一段话:“我们将从文学和艺术中逐渐抹去他们的社会本质,让(他们的)文学、戏剧和电影都来表现和颂扬人的最鄙劣的情感;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和鼓励那些往人的意识里灌输崇拜暴力、色情和叛卖行为的思想,简言之,灌输崇拜各种不道德行为的思想的所谓艺术家。”不幸的是,我们的现实被他言中了。艺术的本质是为审美,也就是为满足人的精神享受,文化的意义其实就是在于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愉悦。那么既然是为审美,诗歌就应该追求审美最大化,按照审美规律来塑造形象。因此,真善美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小则净化自己的灵魂,大则能够感染人们远离假丑恶,远离腐化和堕落。我觉得艺术作品,应当给浑浊的现实以清新;给卑鄙以高尚;给虚假以真诚;给冷漠以激情;给浮躁以宁静;给做作以自然。所以,做人、为文、吟诗、写书、作画,起码应当坚持一条根本的原则:说真话,写真感,抒真情,趋善求美。不能跟风随俗、附贵趋势,摒弃假、丑、恶、怪、脏、乱、邪。我们的现实需要真善美,当今的时代呼唤真善美。 诚然,有些东西是真的,但并非真的都是美的、善的;真,要善真、美真,真的善与美。善真、美真需要在繁纷复杂的生活和万象中选择、过滤、升华;追求、表现真善美,实际上是对假丑恶的否定、鞭挞。
 
记者:您认为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吗?
 
李克寒:是的。首先,真善美是人类生存价值的真谛,是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基本标志。只有真善美,才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慰藉,给人以希望。真,是万象之本,是万物之质。一切假、大、空、丑、恶的东西都与宇宙、社会、人类的本相背道而驰;无真则无行,无真则乱神。释迦主“善”,基督主“爱”,孔子主“仁”,老子主“道”。其实这些哲人所说的宗旨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道、善道、仁道、和道、爱道。是爱国、爱家、爱人、爱物,敬亲爱朋,扶老携幼。美,是悦耳、悦目、悦心的可感知的形象,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真与善的融合与结晶。再者,真善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历代名家大作,虽然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习惯不同,身份各异,但那些从真善美出发,表现真善美的杰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而且,将继续感染着后代的子子孙孙。相反,那些趋时应景一时红的东西,假丑恶的东西,历史不会让它们留存的。
 
记者:您认为作为艺术家如何追求真善美呢?
 
李克寒:首先,真善美无处不在,但却是稀有的,需要耐心寻找、发现。二是发现美,要有独特的目光,善于捕捉。三是捕捉到真善美的要素之后,要善于取舍、提炼,寻找本质,舍去鸡毛,丢掉皮毛。四是美在于创造、升华。原生的美是朴素的美,所谓创作就是要使原生态的美更美,原生态的美不足的再添新美;使原生态分散的美,更集中、更感人。
 
记者:您创作出版过多部诗集,您是怎样在创作中表现真善美的?
 
李克寒:在创作中,我一直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切忌概念化,突出形象化。概念化的作品不能深刻地真实地反映生活,缺乏艺术感染力。形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其特征是可感性、完整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艺术感染性。我写过这样的诗:“不知是雨,是泪,是血,凝成了这珍珠无数。一粒,一粒,亮晶晶的思想,拱裂了坚实的头颅。”(《石榴》);“与如虎的浪涛拼搏,迎过铺天盖地的风暴! 纵然血肉已被吞噬, 那骨骼仍霞光闪耀!到海滩上去捡吧,一串串生命的赞歌!”(《海螺》)这两首诗都隐含着生命历经磨难而顽强不屈的意蕴,但都用形象包裹着,让读者从石榴、海螺这两个具象中去感知抽象。二是切忌理念化,突出情感化。情是作者创作的内在动因和诗歌审美的本质。情要真,不可假:情要雅,不可俗;情有度,不可滥。三是切忌口号化,突出意境化。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是说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意境不是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2011年11月23日《科学时报》b3“科学与文化周刊”第7版)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