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 中国画

3 已有 5578 次阅读   2011-07-05 21:51   标签江苏书画院 
中国画常见的一些构图规律:

  (一)宾主朝揖的关系

  在中国画中,主体只有一个,其它的是陪衬的次要的宾体,起着辅助、从属于主体的作用。主和宾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只有构图中“宾主分明,画面才能主体分明,才能不至于“喧宾夺主”。 www.findart.com.cn

  (二)起、承、转、合的关系

  “起”、“承”、“转”、“合”是一幅中国画的几个关键的相关联的环节。所谓“起”,是主体展开气势和方向,“承“是按主势和起势,增加变化,充实、丰富层次,因势利导的运动过程。“转”是借势逆转,以增加变化和趣味,是指打破主势,增加矛盾改变方向的部分。“合”,是复归于主势,总结全局,气势的复归,以达到相接相承、相呼应的统一完善的结局。一幅绘画中有多个的开合、承接、转折。 www.findart.com.cn

  (三)虚实关系

  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实”可以指在画面上的突出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虚”往往指处于次要的、远的、淡的、衬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虚衬实”的说法。在中国画中尤其重视“虚白”的地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画中的关键地方。观者往往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它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画外之画的“虚境”。 www.findart.com.cn

  (四)疏密、聚散的关系

  中国画有“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说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这里包括有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要求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

  (五)蓄势与写势

  古人将构图称为:“置阵布势”。一幅中国画作品必须有一种气势和力量,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运用虚实、抑扬顿挫、曲折往复等方法,以达到“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行先蓄”变化,最终完成“蓄势”。  第五节 题款与印章 www.findart.com.cn

  中国画的题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有明确的题字,但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经成熟,元以后,几乎每幅画都有题款。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在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www.findart.com.cn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 www.findart.com.cn

  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谓之闲章,多以格言、吉语等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的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的作用可以丰富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笔宜用工整的印。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www.findart.com.cn

  总之,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第六节 中国画的临摹

  谢赫的“六法”之中第六法为“传移摹写”,就是指要继承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临摹是学习古人绘画技法、艺术思想、创作方法的最好的手段。它有多方面的益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可以加深对某些画家、流派、作品的认识,可以系统地学习古代优秀的绘画技法。《雨窗漫笔》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清·董棨:“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2)学习古代的笔墨技巧、构图、构思等方法,有利于尽快地掌握古代的绘画技法。 www.findart.com.cn

  临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挖掘古人思想和技法的过程。借鉴是第一要素,所以学古人要力求学得逼真,这样可以指引你少走弯路。学习临摹古人要准确,不能自欺欺人,浮光掠影,而应深入进去,登堂入室。学习古人要全面系统,不能单一,不能片面,要广学博览。要继承与批评相结合,要去伪存真,敢于批判,这样可以继承精华,去掉糟粕。临摹时要选择好的范本、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从现实出发,大胆取舍。要先易后难,先近代后古代,先局部后整体,先外部后内部。 www.findart.com.cn

  临摹是学习的捷径,应选择最好的作品,首先通过读书以了解文化内容、风格、流派、技法等背景,然后再临摹作品。临摹有对临,即完整的照原本临摹名家作品,务求忠实于原作;再是意临,要求有自己的理解和记意,以达到全面地掌握;背临则是对形神都掌握的基础上记忆性地临摹。临摹要达到既要有原作的精神,又要有自己认识和领会。  第七节 中国画的写生

  宋代范中立云:“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就指出了以自然为师的重要性。南北朝谢赫在其“六法”中,就把“应物象形”作为一法,所以传统中国画一直很重视写生。 www.findart.com.cn

  写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对象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写生是为了创作,所以写生是有选择性的。有时需要写生整体的形象,有时也要写生局部的物象,但写生也有熟悉事物,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意义。有时可以写生一枝一叶,有时则需要表现完整的对象,有时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大胆地剪裁,这是中国画写生的特点。写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夸张、大胆取舍。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西方更加注重对象的透视、色彩、结构等等,而中国画则可以根据需要只选择某一个部分,甚至可以改造、变化、嫁接,可以把不同地点、时间、物象的内容加工在一幅作品上去。中国画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默写法,“目识心记”,是为了培养画家的记忆力和艺术表现力。要求画家能够抓住重点、突出精神,其实在中国画的写生过程中已经有创作的成份了。 www.findart.com.cn

  写生的方法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二个重要方法。

  第一 是注重物理、物态的写生方法。

  它注重对象的生长规律和形体变化,从中找到自然的结构,进行造型设计,以符合审美的需要。要选择最有特征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写生,以体现出物象的真实感。

  第二 是注重物情、人情的写生。

  在物象的基础上应该更体现出其内在的情感,要体现出对象的神采,要善于取舍、善于夸张,并把内容重新地组合,以达到符合对象的特征,并体现出作者创作的目的,表现出物象的精神气质。 www.findart.com.cn

  写生往往运用随身可带的简易工具,因此必然运用最为简捷的方法,所以速写、慢写也常常为写生所采用。无论怎样的方法,为创作服务才是写生的目的,它是对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画家必备的基本功。  第八节 中国画的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www.findart.com.cn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www.findart.com.cn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一、“眼中之竹”

  对生活的体验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前提,任何认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并非是艺术。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眼中之竹”就是“自然之竹”,是艺术家对物象的印象。自然生活的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技法,所以石涛提出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www.findart.com.cn

  二、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艺术家把纷繁的自然物象进行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一些对自己的艺术有价值的部分去表现。利用这些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作者的补充加工、融会贯通、丰富完善,使艺术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实用性。这是一个去伪存真,概括提炼的过程,最终成为我的艺术形象——“胸中之竹”、为我所用之竹。“胸中之竹”是作品构思的过程。

  现实的素材经过艺术的概括、加工、提炼,使得艺术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呼之欲出。有时虽然不能马上完成创作的构思,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因为某一特殊的瞬间,这个鲜活的形象会一下爆发出来,因而出现了艺术的灵感。爆发构思的过程中,既要有典型生活的形象,又要考虑到绘画的形式,因为艺术形式往往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构思是艰苦的,古人云“惨淡经营”。 www.findart.com.cn

  三、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应理解为绘画的表现、创作的过程。是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形象,这是一个向技法的转移过程,它体现出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创作中选择正确地形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中国画讲求“笔墨”,“笔墨”就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笔法的疏密、聚散,都是表现“竹”的方法。作品的表现过程总共包括了:构图、透视、笔墨、形象、色彩等等的处理方法。 www.findart.com.cn

  四、胸无成竹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可成局,其神理具足也。”(3)由“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是创作的最高境界。生活中的竹千变万化,“搜尽奇峰打草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积累的过程,“触目横斜千万枝,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是求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4)这才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此时扬弃了传统、师从及自己过去的成法、别人的影响,一变为无为之境,是高度完美的个性的形成阶段。 www.findart.com.cn

  “胸无成竹”是指形成具有风格特征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它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是“画中有我”。艺术家的个性是在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慢慢形成的,它体现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各方面。一个艺术家整体修养最终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于是作品也就具有了个性。

  我们学习传统、继承前人的技法与民族审美习惯,是承接民族文化的血脉。而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能够真正地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生命力。但艺术必须要打破常规,革新创造,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达到“胸无全竹”。体现出艺术家打破常规、自由创作、锐意出新、自我表现的思想与个性,而艺术作品的个性和自我,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 www.findart.com.cn

  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感受是“行万里路”,它体现出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的感悟、天资。“读万卷书”是指丰富自己的修养,加强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功力笔墨技巧及诗、书、画、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个性的艺术作品。  第九节 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www.findart.com.cn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www.findart.com.cn

  第十节 中国画的创新

  古人云“借古以开今”。学习古代遗产是为了开拓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代著名的大画家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开一代风气,都离不开创新。石涛云:“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5)我们通过学习继承古代的传统,从而发现前人及其发展的规律,创造出新的风格和面目,这是更好地继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以师古为上,只知道临摹,不会创造,以至于“泥古不化”, 从而阻碍了艺术健康地发展,清代的“四王”就是这样的典型。石涛之“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真理。 www.findart.com.cn

  创新的途径:

  1.师古人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画传统发展的脉络,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要使传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美的要求,符合自我的需要,以达到古为我用的目的。

  2.师古人心

  学习古人,并非成为古人第二,而是要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创作的经验,最终学会独立认识自然表现自然。

  3.师造化

  唐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都一致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范中立也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反映时代精神,反映自然万物的根本,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艺术的生命源泉。一味临摹将走向教条,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艺术作品。                                                                 www.findart.com.cn

  4.功夫在诗外

  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必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画家。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华、健康的世界观,要善于从各门姊妹艺术汲取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家。

  5.法无定法

  绘画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理念,必将影响到艺术的发展。敢于大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大画家的重要修养,要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书法、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中学习借鉴,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敢于打破过去的一切成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要有大无畏的革新精神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