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书画知识] 书法家李苏珍撰写——中国农民画发展历史

8 已有 2761 次阅读   2012-08-30 20:39
 
书法家李苏珍撰写——中国农民画发展历史
 

中国农民画(亦称现代民间绘画),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农民、牧民、渔民为创作主体,以传统的剪纸、刺绣、皮影、雕刻、年画、壁画等古老的民间艺术融合贯通,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作品。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进程紧密相关,农民画家们用朴实的绘画语言,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简洁明快的风格,寓意深刻的主题,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中国农民画以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一般都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熟悉的事物:如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等,抒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致可分为三类主题:节日喜庆、乡村习俗、农民生活情况,充分体现民间艺术题材特点。

由于农民没有接受美术基础训练,故图画的景物线条简单,有些更采用粗线条把景物的轮廓画出,而且形状是平面的。这成了农民画的一大特色。

中国农民画构思质朴,不求形象的逼真。构图不受透视原理约束,平视与俯视结合,根据作者的想象任意构图,进行创作,夸张变形,拙中藏巧。农民画一般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重视装饰效果,保留着浓郁而鲜活的山野之风,简洁明快,带着泥土的芬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气候、风俗民情各地不同,中国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上海金山农民画多以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生活为题材,画面清丽,线条流畅;陕西户县农民画长于写意,想象大胆丰富,描绘出了户县秦岭、渭水高原大川威风鼓鸣的秀丽山川;山东日照的农民画以蓝天碧海、日照风情、渔家生活的丰富题材为养分,别有一番意趣和滋昧;吉林东丰农民画充满了北国民俗的浓郁风情,粗犷与华丽相依,犹如一株长白山下的蒲公英,别具特色;青海湟中以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为创作背景,突出表现高原风光及风土人情;重庆綦江当地多民族聚居,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具有浓烈的地域色彩,农民画表现手法浪漫,抽象成分居多;广东龙门农民画则以“南蛮文化”为独特文化视角,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为意念,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深刻反映出当地独特的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及理解。

中国农民画是世界文艺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新中国美术时代特征及历史性成就的标志之一。农民画自由夸张、色彩艳丽、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成为中国特有的美术画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区域色彩,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一支奇葩。

中国农民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引起世界美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中国农民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她更是一种文化记忆,是一幅历史的长卷,是一首历史的长诗,形象生动地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深刻变化发展的轨迹。

 

一、     中国农民画起源

 

中国农民画起源于农村,主要由农民创作,记述农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反映农民的生活情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感情和愿望。以传统的剪纸、刺绣、皮影、雕刻、年画、壁画等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手法融合贯通进行创作,并实现延续发展。

 

在建国初期(1951年),陕西户县首先成立了“户县城关区美术组”,继而普及全县各区为农民画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50年代中期,以河北束鹿、江苏邳县、陕西户县为代表的农民为了宣传大跃进运动,兴起了大画壁画和张贴画运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民画热潮,农民老老少少齐动员参加壁画和张贴画的创作运动。“农民画”概念被正式提出。

 

二、中国的农民画家来自哪里呢?

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剪纸、刺绣、皮影、雕刻、壁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同时也培养了许多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农村群众美术创作活动,开设农民画创作学习班,选择农村民间工匠、插队知识青年等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绘画培训的农民参加,辅导老师们摒弃专业绘画的制约,根据剪纸、刺绣、壁画、雕刻、壁画等当地特有民间艺术技法,因人而异地进行启发辅导,在构图、造型方面随心所欲、尽情表现,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个性、想象力和潜在艺术实践欲望,并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因势利导,使作品趋于完美。开发潜在艺术创造力,通过农民画创作学习班的开办,在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地方农民画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涌现出一批批农民画家。现今,农民画较为发达的画乡中,均有专门从事农民画绘画和经营的骨干,形成了稳定的农民画画家队伍。

 

三、  农民画的成长历程

 

农民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经过四个高潮阶段:

 

第一个高潮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河北、江苏、陕西为代表的农民为了宣传大跃进运动,兴起了大画壁画和张贴画运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民老老少少齐动员,参加壁画和张贴画的创作运动。

 

第二次高潮是中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后,进入70年代初期时,中国为加强工农兵美术创作与展览活动,以陕西户县为代表的写实型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又在全国部分城市巡回展出,掀起了中国第二次农民画运动高潮。

 

第三次高潮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以上海金山为代表的农民画辅导者发掘当地民间艺术,将民间造型因素吸收到农民画创作中来,并给农民画创作带来一股全新的现代气息。还有重庆綦(qi)江农民版画同时崛起,作为农民画中独特的版画艺术,在刻印与色彩上具有创新、随心所欲、涂鸦、原生性和表现意象成为其更大特点,有专家称其为中国农民画的“新潮派”。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第三次农民画运动高潮。

 

这三次浪潮在很多农民画乡都留下发展印记,金山和户县,始终是农民画发展的领军画乡。七十年代大搞工农兵美术、八十年代搞现代民间绘画,都是省里下发文件要求学习户县、金山。1983年以金山为代表的农民画再一次将以往的民间绘画巧匠带动起来,创造了新时期农民画。全国诸多个农民画乡崛起,作品也逐渐脱离政治化、写实性的特色,主张形式美,民间味,得到当时美术界的好评,并引发专家讨论,他们认为不能再叫农民画了,用现代民间绘画是对农民画最好的概括。以阶层或者职业来命名的画种不足以代表这种画的特色,同时也不利于其发展,也反映了专家对农民画发展的冀望。1988年,全国有54个市区县在农民画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画乡”的命名,标志着中国农民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通过民间绘画艺术的吸收融合,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农民画得到延续发展。

 

第四次浪潮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大力支持与扶持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以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文化带动集团式发展。

乘此东风,2009年,国家文联、国家美协对农民画产生、发展过程系统梳理筹备。于20107月,在浙江美术馆举办首次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览,集中展示了50年来农民画形成、发展过程,并出版《农民画时代全国农民绘画作品集》、《时代画农民新中国农民题材优秀作品集》、《来自画乡的报告全国农民绘画展览文献集》三本大型文献资料。使农民画作者信心大增、创作激情高涨,许多已经改行做生意、打工的农民,又重新拿起了画笔。使农民画运动进入第四次创作发展高潮。

通过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推动中国农民画的交流与研究,促进其产业和市场化进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农民画创作的新高潮,也必将对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民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民画题材多取自于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现实生活。艺术风格浪漫,趋向写实,直观的描绘生活。创作手法上,大胆借鉴剪纸、刺绣、皮影、雕刻、戏曲等古老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用色上色彩明快鲜艳,大红大绿,对比强烈,随心赋彩,随意赋色,在构图上,讲求对称,均衡饱满,多采取散点透视,平面结构等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农民画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民画乡。同时也给农民画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成为当代中国农民时代精神的典型反映,是世界现代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民间乡土艺术,源于农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中国农村;它赖以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是广大的中国农民。它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轨迹而生生不息,它支撑、丰富和活跃着广大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它如山花般灿烂,浸润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自强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广袤、美丽、有着淳朴民风的农村土地上绽放……

全国一百多个农民画乡,不论黑土地、黄土地,还是红土地,他们都是从农村走来,土生土长、散发着泥土美学的芳香,他们都是从民间走来,民俗民风,民情民趣,释放着民间艺术的光芒。他们是源发的原创性艺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地方民俗为养分,以自身生活为源泉是中国农民画乡共同的箴言。

 

龙门画乡介绍 

龙门县是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中国年桔之乡”和“森林度假、温泉养生”胜地,是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境内生态环境优良,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瑶族风情文化、历史文物古迹等、文化土壤肥沃。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是我国三大农民画画乡。

 

中国农民画博物馆二三楼展厅展示的龙门农民画乡的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优秀获奖作品,以他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友人、游人为之着迷。她向人们细心的陈述着一个生活趣事、一段历史、给人们带来一些乐趣、一段回忆……

 

一、龙门农民画的起源

 

龙门农民画的创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顺应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从下乡知青中一些具有美术技能的同志开始组织、辅导龙门的一些美术爱好者进行墙报、黑板报和宣传画创作,其题材一般是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以及表现新农村的新人新风貌等内容,如集体生产劳动场面、一些好人好事的宣传等等。这些下乡的美术知青中就有后来成为广东省画院国家一级画师的陈国勋、吴炳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汤集祥等人,可以说正是他们为龙门播下了农民画的种子。龙门农民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代人为人为龙门农民画事业付出智慧和辛劳,其中包括它的创始人之一,龙民农民画的代表人物谭池发(1939——2005)。19724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时,由时任县文化馆管理员的谭池发组织,举办了第一期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的业余美术作者学习班,这标志着龙门农民画真正开始。谭池发为原龙门县文化馆副馆长,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画培训班每年办班,每次一到两周时间培养出了许多农民画家,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在龙门依然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画家中,许多都是培训班的学员。谭池发对龙门农民画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组织培训工作,更在于他指导学员们认真学习岭南的民间美术,探索出了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岭南农民画创作风格,正是谭池发和农民画学员的辛勤耕耘,龙门农民画受到了各界的关注,1979年,广东省群众艺术馆编印了《龙门农民画》龙门农民画开始扩大印象。

 

八十年代,在发展龙门农民画的过程中,县文化局,县文化馆坚持不懈地抓好业余美术队伍的建设,经常举办美术培训班,创作班,逐步提高作者水平。当时全县15个公社中有8个公社建立了农民画创造组,全县拥有画家三百人,创作骨干60多人,为农民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广东省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美术干部谭池发等引导农民画作者们逐渐放弃“学院式”的绘画形式和主体画的构思方法,自1982年起,龙门农民画开始收集整理传统民间艺术,把木雕、刺绣、扎花灯、糊狮头和画花床的一些技法和造型因素引入农民画创作,他们还将民间艺术元素和西方现当代绘画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农民画增添了些许现代艺术的气息。由于大量吸收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元素,使得龙门农民画在造型上具有平面化、图案化和对称性等特征。既保留了民间艺术装饰成分,又不同于国画和水彩,避免画成刺绣和剪纸,既增强了绘画性又与其它画乡的农民画风格有了明显的区别。这个时期多幅龙门农民画作品在广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都市展出,也在美国、日本、瑞典、挪威、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销。正是凭借龙门农民画与日俱增的影响力,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许多农民画家也加入这个行列,使我县繁荣的农民画创作遭遇挫折,农民画人才培训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是龙门农民画发展的低潮时期。但是由于其早期形成的影响力和谭池发带领着几个学徒的执着支撑,我县的农民画的创作还是保持了下来。由谭池发、陈权枢、黄伟平、王汉池、曾宝田等农民画家创作的《风谷》《淋菜》《酿酒》等具有浓郁民间生产、生活特色的作品脍炙人口,这期间有100多幅作品分别获省和全国美术奖,200多幅作品、多篇的相关论文在国内外刊物发表,30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及美术爱好人士收藏。1988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龙门县“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称号。

 

进入到21世纪,龙门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龙门农民画的扶持力度。县文广新局科学地提出发展龙门农民画“出精品、创优势、树品牌”的工作思路。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为完善龙门农民画的建设,2004年“龙门县农民画学会”更名为“龙门农民画协会”,2005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2005年,龙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大农民画人才培养力度的“一十百千万”人才工程。组织龙门农民画到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特别是组织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和深圳文博会的成功展览后,龙门农民画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大大提升。200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县委县政府注重把农民画与本地旅游业、文化事业结合,引导农民画走向普及化、市场化、产业化,至今产业化规模基本成型,相关产业链应运而生,大批群众投入到农民画产业化发展中。

 

一、     龙门农民画的艺术特点

 

龙门农民画植根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的土壤上,吸收和继承了民间的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创新地以单线条平涂手法,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的束缚,以浓墨重彩渲染当地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龙门农民画色彩鲜明,动感热闹,生活情趣跃然纸上,展现了人们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社会的思考。

 

二、     龙门农民画近年发展成效

 

1、          得到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2004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龙门农民画后,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农民画乡、文化田原”;20049月,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同志参观龙门农民画后,称赞龙门农民画风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品味,并题词“乡土艺术、岭南风情”;20064月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党组书记许钦松先生到龙门调研农民画时,也为龙门农民画特意题词“田原劳作、文化耕耘”;2011年由尚天然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农民画博物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龙门县龙田镇已初具规模;20117月国家原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先生到龙门中国农民画博物馆考察对农民画赞不绝口;2011919中国农民画博物馆开馆,国家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同志亲临揭幕开馆;2012329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莅临中国农民画博物馆指导工作。

 

2008年至今作为岭南地区文化代表的龙门农民画参加了北京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文博会等大型活动,都受到了各级领导人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2、提高地方知名度

     随着龙门农民画产业化的日益壮大,农民画已成为广东的一个文化品牌。在2010年由中宣部牵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全国首届农民绘画展上,龙门县被组委会评为中国十大农民画乡之一。凭借着龙门农民画广泛的影响力,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龙门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几块含金量极高的金漆招牌,极大的提高了龙门县在国内的知名度,带动了龙门县文化旅游业的兴旺发展。

 

2、          产业化健康发展,被誉为广东文化名片

进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农民画品牌宣传,销售推广工作,多次国内外的大型展销会和展览会,也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和在珠三角地区创办长期销售点。为市场需要,农民画衍生产品也相应而生,目前开发出来了农民画礼盒、农民画T恤、主题手袋、瓷片画、麻布画、木刻等产品销售良好,深受市场、游客欢迎。同事有多幅农民画作品被龙门县知名农副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作者采用,成为别具一格的特色包装。2002年龙门农民画产值为20万元,到2010年已突破了1500万元,农民画产业化进程正朝着喜人的局面健康发展。

 

     2008年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支持下,龙门农民画作为我省优秀明间艺术精品,强势进驻北京奥运场馆,130多幅龙门农民画成功作为北京奥组委会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这是继惠州市委、市政府、省政府有关外事部门把龙门农民画作为赠送外宾礼品后,龙门农民画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精品的代表,首次成为国家的外事礼品。200888《南方日报》用大篇幅报道了农民画进入奥运场馆的情况,并把龙门农民画誉为“广东文化名片”,龙门农民画品牌形象达到历史最高峰。

3、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文广新局通过在永汉、沙径、龙城,已在文化站成立了龙门农民画创作小组,开展农民画村的创建工作,使农民画培训推广工作迅速开展。农民画示范村永汉嘉义庄,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大理支持下,创造性地把农民画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村近三分之二农户在画村建设中增加了收入。农民生活安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0510月以来,平均每天到嘉义村庄参观的游客达200人次,2006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视察龙门并专程参观嘉义庄示范村,对嘉义庄的新农村建设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和对龙门农民画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今后,县委县政府、县文广新局不断总结嘉义庄画村建设的成功经验,知道各乡镇农民画村建设,务求通过各画村的辐射,推进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画产业化进程。

 

三、     龙门农民画发展现状

1、          群众基础广泛,人才梯队完备

作为特色地域文化现象,龙门农民画在本地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大批群众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到农民画创作中心学习农民画,晚上创作中心工作室坐满前来求学的绘画群众,成为县城的一到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龙门县委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提出并实施龙门农民画队伍建设的“一十百千万”人才建设工程。

“一”就是每个乡镇文化站和每所中小学校有农民画辅导班或兴趣班;“百”就是在2008年以前培养出100名以上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民画知名画家;“千”就是在2008年以前要培养出5000明农民画创作骨干分子;“万”就是在2008年以前有1万名绘画爱好者。县文广新局综合各部门力量对农民画绘画人才的培训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落实,到2008年“一百千万”人才建设工程各项指标已经全部实现。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完备“老、中、青”相结的合“人才方阵”队伍,全县有近百万知名农民画家,有3000多名农民画爱好者,参与农民画创作,有近百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农民画培训,广泛的群众参与为龙门农民画实现“三化”目标(既普及化、市场化、产业化)夯实了人才基础。

 

2、          画乡硬件建设日趋完善

现时县文广新局有农民画展示厅两个,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有画家创作室八间,销售画廊三家,另外094月位于龙门县天然温泉旅游景区,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建设占地面积7630.9平方米的中国龙门农民画博物馆正式奠基。该项目得到省、市、县各方面领导的重视,各项目以高规格按质按量完成,博物馆在20119月已正式启用。博物馆有龙门农民画历史资料展、精品展览、培训创作、会议、销售等功能与一身的专门场地。而以中国农民画博物馆为龙头建设的龙门农民画产业园,也将2015年完成建设。一系列硬件设施的建成将进一步扩大龙门农民画在全国的影响力,对龙门县旅游事业发展产生提速助推力。

 

3、          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2008721号至722号,中国龙门农民画发展论坛在龙门县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隆重举行。与会的13位国内外知名民间艺术评论家,学者对龙门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和作品风格进行了科学的提炼与概括,为农民画的创作扩宽了思路,为农民画的市场方向把脉开方,为农民画的产业化拓展献策,为龙门农民画的理论体系进行初步梳理。论坛了成功举办引起省有关文史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省委党校,省政府文史馆、参事室、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县美术学院、中国美协、陕西省妇女书法协会等部门专家纷纷前来龙门县考察农民画的发展情况,各部门对龙门县发展农民画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促进相关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挖掘理顺龙门农民画发展史脉络,完善相关理论。

 

4、          艺术价值得到市场认可

随着农民画产业化的深入,农民画艺术价值得到更多认可,市场竞争力日渐提高。20052007年龙门县文广新局和省有关部门组织龙门农民画到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展销。近五百幅作品被抢购一空。近几年农民画多次参加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沈阳、昆明、西安等城市的展览、展销会活动均取得成功。20086月龙门农民画公益拍卖会在广州隆重举办,20幅历年创作的农民画精品在拍卖会上成功被拍卖,共得到拍卖款37.4万元。这是龙门农民画在市场化工作进程中首次尝试。省政府办文化厅多名领导出席拍卖会对农民画首次拍卖给予高度评价,对龙门农民画市场化进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拍卖会的成功举办也在艺术市场提高了农民画品牌的竞争力,引起了更多艺术市场买家关注这一岭南艺术奇葩。

 

5、          各方媒体关注

龙门农民画品牌名气在国内省内与日俱增,受到各方媒体的关注对龙门农民画的宣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中央省市、电视台都制作了龙门农民画的专题片,在收视率高的栏目安排播出。《文化报》《南方日报》等省内外10多家知名平面媒体和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10多家知名网站都对龙门农民画的发展情况和展销活动情况进行大篇幅的新闻报道,并且都对龙门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作品风格、绘画技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各方媒体的关注不断宣传了龙门农民画,也宣传了龙门,提高了龙门的知名度,为龙门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和龙门旅游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龙门农民画已经纳入了广东省文化发展纲要,龙门的经济也正在起步,龙门农民画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回顾近年来农民画发展进程,认为:龙门农民画这一具有浓郁岭南风情的乡土作品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值得去挖掘、创造和推广。其创造性地把画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用文化产业建设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是确实可行的。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龙门农民画这一广东重要的文化品牌一定会得到更飞跃的发展。

 

四、     龙门农民画发展目标

1、          努力打造龙门农民画成为广东省文化名片。

2、          争取申报龙门农民画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努力让龙门农民画成为拉动龙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4、          努力打造龙门农民画产业园区成为全国农民画发展示范基地。

5、          把农民画衍生产品开发作为主要课题来研究开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