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满天飞,官帽捣的鬼--我不要全民腐败
作者:葡萄人的梦想
层出不穷的艺术“大师”,让人大跌眼镜的比赛评奖结果……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近年来贪图虚名、权钱交易、结帮营私等丑恶现象在国内文化艺术界时常出现,这种文化腐败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与个别党政官员的腐败息息相关。
花钱买头衔,收徒为赚钱
今年3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方声称有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书法家、画家参会。“这跟书画家八竿子打不着啊。”河北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界人士对记者说,与会者还有部分退休官员,会议期间那些所谓的知名书画家纷纷当场挥毫,“水平一般,但当时大家都称这些作品显示出大师风范”。
文化界“大师”满天飞,真假难辨,众多业内人士对此多有抨击。75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冀派内画艺术创始人王习三说,一些原本资质平平的艺术创作者,善于投机钻营,弄来各种光环头衔,再找些媒体炒作热捧,就被包装成了所谓的“大师”。“我就亲身见识过一个‘大师’,自己画画水平一般,把别人的作品拿来充当自己的作品,弄虚作假。”
京剧武生名家郭景春的弟子、河北省政协委员马永祥说:“现在有些‘大师’只热衷于收徒弟,有的收上百个,徒弟里很多是老板,还有厨师、摄影师等,收徒弟是为了赚钱。”
许多文化界人士表示,花钱买荣誉、花钱买奖项在许多比赛和评优中成为潜规则。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全国戏曲比赛如果不送礼别想拿奖,就算票友的业余比赛也是如此。
文化腐败牵扯官员腐败
“文化腐败的根源是利益驱动、利欲熏心,也牵扯到一些官员腐败 。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师’得利
,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送礼,也得利 ,双方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双赢。”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书法家朱友舟说。
一位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的国内著名画家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喜欢召集书画家搞笔会,期间创作的艺术品有时会被少数官员中饱私囊。“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在一次官方组织的笔会上,我们国内几名艺术水准很高的书画家联合创作了一幅画,非常难得,这幅画被一位领导拿回自己家了。”
艺术品按官职论价
另一方面,受官场文化影响,部分艺术品的价值也按官职大小论价。据记者采访了解,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贬值到100万元。此外,今年1月16日,在西安书院门书画市场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人声称有某某主席一幅四尺的字想出手,而一连十来家商铺不是冷脸就是摆手。为什么会这样?在几天后公布的换届名单上,大家找到了答案,也验证了传闻:某某主席的确淡出了书协重要领导岗位。
“这充分说明文化圈内官职已经与经济利益挂钩,许多人拼命钻营就为了在协会当个主席、秘书长、理事之类的,拿官场上的身份去卖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按官职大小给艺术价值排序,主席的字就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书长的好。这种行为对艺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朱友舟说。
一些文化界人士建议,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如果不是非常专业,不应该随便对文化艺术者做出评价。
■观点
文化界不能成反腐败盲点
“拿戏曲界来说,有没有真才实学,到台上一亮相一张口,行家一下就能辨识出来。评奖时应该请德高望重的大家做评委,增加‘实战’考核。”马永祥说。他还建议,应该在文艺界取消名誉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如果查实有人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就要拿掉他的头衔。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文化研究专家胡小武认为,文化界构建激励文学艺术者成长为“名家”“大师”的竞争机制,妥善处理当前存在的如学术团体机关化、文化名人官员化等问题。“净化文化的中介机构,比如说文联、书协这类艺术组织的工作风气,要减少献媚,抑制讨好某些特殊群体的心理。”
许多文化界人士表示,目前反腐败已形成高压态势,文化界不能成为盲点。在文化界的荣誉评比和比赛评奖中,如果结果引起普遍质疑,应启动调查追究机制,对权钱交易、小圈子活动进行严厉打击,按照党纪国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而当前这些环节的问责仍属盲点。
另外,对于官员收受艺术品的现象,纪检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专门鉴定艺术品真伪和价值,制定对艺术品贿赂的司法认定标准及程序,在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中也可包括珍贵艺术品,将其置于国家法律制度监督之下,以有效遏制官员在文化界的受贿行为。
原载:
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