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界,我为你悲哀!(5)
【来源:北京文学 作者:李南友】
四、假冒伪劣盛行
现在人们都知道名画的价钱可以达到天文数字,名书法家的字价钱也不低。
最近,唐代怀素一小幅《食鱼贴》就炒到了1000万,宋高宗的《养生论》则以990万元成交。古人的书法是如此,今人的书法呢?连赵朴初手抄的《金刚经》也炒到了100万元以上。
刘墉、慈禧、吴佩孚、康有为等人的书法有人敢仿,仿启功、刘炳森、李铎、范曾等人更不在话下,其实他们中的有些人,即使真品,书法艺术水平也不高,结果在北京潘家园的地摊上,比较低档的“书法家”仿的启功的赝品有时花一、二十元就可以买一幅,范曾的字就更便宜,有一次,有人花二元钱就买了一幅。这些书法画卷,如果由外行看,似乎像真的一样,题款,印章什么都不缺,用激光照排技术仿制印章,哪粗哪细,哪儿缺了边,哪儿崩了角,都丝毫不差。这些书法字画或拿到其它地方倒卖,牟取暴利,或拿回家悬挂在高堂之上。执法部门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人们在屏幕或传媒上看到这些消息,无论是对做着发财梦的人,还是没有这种发财梦奢想的人,都是极大的诱惑。
可是如今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还处在零的水平线上,真正的艺术欣赏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不客气地说,甚至有不少从事书画艺术的人,也不见得都懂得艺术欣赏,他们一般都是从书画被炒作的价位上来判断所谓书画艺术的水平高低。当然他们都知道,名人的字画好卖钱。
于是在书法界,也像绘画界一样,后人仿先人,无名者仿有名者,小名家仿大名家,学生仿先生,徒弟仿师傅,儿子仿老子等等,这种现象本来古已有之,可是近年来此风越来越盛。
近年来,古代的书法比较难以作伪,比如纸、墨是不是旧的,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加上懂古书画的人太少,难以出手。因此一般古代书画作伪越来越少。作伪书画中近、现代的反而多,且仿的绝大部分是被新闻媒体、被评论家们捧为“大家”、“名家”的或炒热、时髦、能卖大价钱的。
目前,对中国书画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一些有经验的鉴赏家的主观直觉,动仪器、上实验室的则很少。而靠经验,靠目力的准确性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可以一眼识穿,而有的就真伪难辨。
有人估计,仅美国市场上流通的中国名人的作品有三分之二是假冒伪劣。在国内,有些拍卖行,拍卖古今名家的字画,有时赝品达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拍卖行感到束手,买者也提心吊胆。所以像有信誉的苏士比等拍卖行,一遇到中国字画,一般都拒拍。生怕上当受骗。中国人的骗术在国外也很有知名度。
现在社会上有一批专门造假的所谓“书画家”,他们的书画技巧,水平不一,有的还很高。也有一批专门吃这碗饭的商人,他们的本事很大,智商不低。
这些“商人”对国人、西方人的消费心理摸得很熟。他们根据市场的行情,通过掮客在各地订货,各地作坊加班赶制,组成“一条龙”的买卖。于是一方面是假伪书画生意兴隆,另一方面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无人问津;一方面是有些“书画家”腰缠万贯,另一方面是有些不太“灵活”、不善“交际”,或比较清高的“书画家”蓬头垢面,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在一些书画商的眼中,书画只是一种特殊的股票、证券,书画的交易,就是股票、证券交易。他们中有些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到处钻营,甚至巧取豪夺。
不少人看到国际、国内拍卖市场上一些“名家”的书画价位高扬,过去认为艺术品价值几十万、几百万是天方夜谭的一些人也开始跃跃欲试,他们手里有了钱,虽然不懂书画艺术,但也想方设法收藏一些,作为保值、甚至升值的财产;有些人为拉关系走后门讨好领导,送钱、送其他贵重物品较危险,而送“名人”书画比较高雅、安全。送的人敢送,被送的领导或办事人员也敢于、乐意接受,于是他们到处托人搜罗所谓名家书画,作为礼品;再有一些人为自己家庭装饰,也乐于买一些名家字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纯粹是迷信或仰慕名家名书画的,或附庸风雅的,……而名家的真正艺术品不易得到,有的价格十分昂贵,一般人也花不起这个钱,加上上述这些人绝大部分是画盲、书法盲,他们无从鉴别真伪,更分不清书画的高下,他们只从新闻媒体中知道哪个有名哪个没有名,这就给制假造假的人提供了大好的用武之地。
还有一些人明知是假的,那也没有什么,反正题款是“名家”,签字的是“名家”,一般人也闹不清楚真伪、高下,既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又可以用这种虚荣心去“虚荣”别人。一些人手中有×××的伪作,打听到×××的寓所,要求与×××先生合影,通过合影的照片证实他与书画家的关系,并证实伪作的真实性,向人炫耀。中国爱好虚荣的人不少,也给作伪的人以可乘之机。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此传统不仅限于书法界。
文化崛起,必须来一场文化批判,文化复兴。
文化崛起,必须来一场文化批判,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