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如何出帖?

6 已有 4182 次阅读   2016-11-19 18:17   标签style  如何  风格 

如何出帖?

 

    出帖就是走出法帖,塑造自我风格。学书的必经之路是临帖,当你熟临法帖、把握了法帖特点,能够运用自如、自由书写并具备了一定的功力后,再进一步向前走就是走出法帖,努力塑自己的书法风格。这一步路,对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但又是最难的,很多人花去数年、数十年,甚至倾其一生临习法帖,以至写某家法帖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依然笼罩在某家、某帖的影子下,没能形成自己的面目。

    出帖是一个学书者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要走好这一步,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广泛取舍,有机融合

 

    广泛不是泛滥,而是在心中要有个大致的范围,在学习、研究中逐步探索、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你是学王羲之的,当楷书临习熟练后不妨临习王的行书、草书,临习一下张芝、颜鲁公的草书,从中寻找一些规律出来。因为王羲之学的是张芝,颜鲁公学的是王羲之,可谓一脉相承。在学王的路子上王铎是一个极好的样板,不妨作以研究借鉴。王铎一生都在吃“二王”法帖,到老不弃,虽无精良的版本作参照,但他凭借过人的天赋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王铎花的工夫着重在《圣教序》上,《兰亭序》相对少些,在创作上显现出来的痕迹也较少,确切点说,他是以《圣教序》写《兰亭序》,他所临写的《兰亭序》或者手札、或者小幅作品,都是用《圣教序》笔法。

 

 /王铎临《兰亭序》

 

    依我见,王铎之所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圣教序》上,是因为《圣教序》毕竟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集王字集出来而刻于石、相对接近原作的缘故,而《兰亭序》只不过是唐人的几种摹本,压根看不到原生态的样式。王铎书风的形成,是以集王字《圣教序》为基本,又学习并糅合了颜、米、黄的书法而形成的。如果把这些成分划个比例,大约是王羲之占六分,颜真卿占二分,米、黄各占一分。他抽取了颜字的气势雄浑、大气磅礴以变“二王”的秀逸为厚重,借鉴了些米芾风樯阵马的用笔方法以增加自己创作的苍茫有力,又吸收了黄庭坚在字势间的分割方法,打破绝对平衡状态,将某个字的笔画伸长到另一字的空白处,加上字的大小,欹侧和开合等多种变化,更显得神鬼莫测。

    从王铎的出帖出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他所学所临所用,多是“二王”一脉,颜真卿、米芾皆是学王而出的;他的聪明之处在于,研究并改变了极力开张的黄庭坚草书用笔,又不限于一帖、一笔、糅合运用,从而塑造出清初以来最大成功者的王铎书风。

 


二、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

    借鉴不是照搬,糅合不是杂用,变化不是拼凑,要在细微处多加研究。我前一段时间看见一个人(名字记不得了),他学弘一法师,作品一看就是弘一的基底,不同的是,他一改弘一法师的圆笔为方笔,将字形稍加调整,从而形成似弘一又非弘一、既显空灵又见率意的风格,颇为有趣。抑或这是他一时风格,以后不知如何再变,但在几千年后的当今书法创作中,能有如此的小聪明式变化亦难能可贵。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所谓的风格,或是篆书一字、隶书几字,或是行书几字、草书几字、甚至楷书几字,活像萝卜、甜米、韭菜、苦瓜、大葱段一碟子盛来,不知是个什么味道的菜。篆书与隶书相距较近,明清以来有不少书家将此二者糅合一起,不乏成功的先例,但如果在此中再加上行、楷、草书、恐怕就不成体统了。

 

 

三、要注意变化

有人写汉简,一味地强调长垂,满纸马尾巴;有人写行草,到处是长竖,左右都在一个地方用同一笔势或同样线条,而且写法一样;在一篇作品中,同一个字的写法都一模一样等等,都是不够成熟的表现,是理解肤浅的结果。所以要有变化,一篇作品中,长笔画不宜多,偶尔一两处足矣。且记在左右同一位置上皆写同样的笔画、表现同样的笔势,“并笔”者“病笔”也。

 

原载——书法思考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