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但口头上又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这一天的存在,让我们彼此找到心的所在,做回自己,心存温暖,又增添新的力量,开始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前行。
春节是一种记忆,有了过年的热闹,才会明白回家的期盼心情。
春节是一种团圆,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有你在外坚强的理由。
春节是一种味道,有了爸妈做的饭菜,才有了浓浓的思念味道。
在新年的第一天里,我们有太多的感谢要送给每个人,让我们用最真诚的情感祝福他人,也祝福自己。
谢谢,在过去的一年里,陪伴我们走过每一段路的人们,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大年初一传说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春节历史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节起源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的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发展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春节风俗
辞旧迎新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
节
快
乐
祭祝祈年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合家团圆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开门炮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拜年
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
娱乐狂欢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占岁
占岁,中国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聚财
聚财,汉族民俗之一。俗传正月初一同时也是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大年初一的禁忌
1.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些吉利的话,如“恭喜发财”、“财源广进”、“金榜题名”等。
2.早饭不能吃稀饭和荤的食物,吃稀饭会让财运不旺,所以很多地方会吃“干饭”,这样来年才会富余。吃素则是为了表达对神地尊敬。
3.不能催促别人起床,否则会让对方一年都要催促别人做事情。
4.不能动针线,民间有“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针眼”的说法。
5.不能用斧子劈柴,民间有“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的说法。
6.大年初一忌讳打碎盘子、碗等玻璃、陶瓷制品,如果不小心打碎了,要赶紧说一句“碎碎平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
7.初一初二不能洗衣服,有一种说法是这两天是水神的生日。
8.不要喝醉。大年初一,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免要喝酒助兴,但千万禁忌喝醉。喝醉后胡言乱语、酒后失态,给新年的气氛带来不好的印象。
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吗
有一种说法认为: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如果过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由于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认为女孩子一旦嫁过去就是婆家人。而大年初一又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新年的开始。因此大家都希望有美好的寓意,希望女方能好好呆在婆家处理新年事宜。通常需要到大年初二,才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俗称“迎婿日”。
到了在现在,男女地位平等后,过年去谁家过年成了一个问题,特别是许多家庭男女双方距离较远,因此这些说法又会经常被提起。其实这种说法倒没有太多迷信的约束,更多的是看双方家庭的商量协调处理即可。
大年初一不能出门吗
大年初一,通常是指老人不出门,而不是指年轻人。大年初一老人家出门有“走财漏福”之说,长辈安坐家中才可使家宅来年福财两旺,而晚辈一般来讲是要到长辈家中拜年以示孝敬长辈的,但外嫁女则要等到年初二才能回娘家的。
然而在两广一带认为大年初一是“穷鬼日”,人们不喜欢去别人家,也不欢迎别人到家里来。一大早还要开门扫地,寓意把“穷鬼”扫出门。佛山一带的俗语有云“年初一,韫金银”。
大年初一不能洗头吗
初一十五不能洗头的习俗来自于佛教,因为佛教规定信佛者初一十五要吃斋、诵经、敬佛,其实就相当于西方的礼拜日。人们必须在初一、十五之前就要梳理整洁,初一、十五这天要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如果初一、十五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
也有的说法认为,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能洗头,洗衣服,否则就是对水神的大不敬。
在广东一代,俗例初一十五不能洗头,否则会把财气洗跑了。
来源:网络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