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收藏·市场] 艺术品的行骗属性:骗子们为何钟情于艺术

7 已有 4453 次阅读   2012-11-28 11:04   标签艺术品  福布斯  金缕玉衣  外国人 
    近日福布斯网站上有一篇文章《中国130亿元的艺术品骗局》(China's $13 Billion Art Fraud—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虚假的部分进行了淋淋尽致的分析,虽是外国人写得,所引事实却也客观。艺术品市场水一直很深,难以改变的现状让尚在蹒跚学步的艺术品市场一直面临着信任危机。这些年,艺术品似乎总跟“骗钱”扯上关系,虽然每次都更换着不同的形式,各种时髦的新词却承载着同样的“勾当”,比如“金缕玉衣”能够骗贷10亿,文交所疯狂上演“郁金香泡沫”,现在扎堆出现的艺术品信托面临“圈钱”质疑。前不久,有人说“天价艺术品信贷存漏洞”,地产公司以“艺术品信托”之名疯狂圈钱,这样的分析虽非耸人听闻,但也还是把艺术圈的故事“老料新炒”了一番。其实,在每一次的类似事件中,艺术品虽为主角,但却不过是傀儡,成为被金钱绑架的替罪羊,当事件败露后,人们总将原因归咎于艺术品市场的种种缺陷:缺乏权威的评估鉴定机构、缺少有效的市场监管等。

  骗子们为何总是钟情于艺术呢?或许可以用“艺术天然非行骗,行骗天然很艺术”来解释吧。作为一类以精神财富来定价的资产,在市场远未发育成熟的前提下,其天然的属性很适合成为行骗工具。只要有题材、有品相,就能够有“价格”;只要能有公开可查询的价格,有第三方的担保,就能够去抵押贷款;而拍卖的交易形式,无意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有合适的艺术品做媒介,银行的钱也好,投资者的钱也罢,都可以随意流动,流向政策限制的房地产领域或者流向不符合借贷标准的投资项目中。这样的通道和漏洞永远存在着,实在与艺术品市场无关,与艺术品本身更无关。最重要的是银行怎样通过改善监管机制管理好自己的钱袋子,信托公司怎样不受利益诱惑监管好自己的投资项目,才是问题的关键。但制度的建设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尚很难实现完备,“人治”的环境使得权力的监管往往缺位。大环境使然,这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尚须几代人的努力。所以“骗”与“被骗”的故事短期内不会终止,只看它再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回到艺术领域,艺术市场制度的完善虽然任重道远,但具体的工作尚需脚踏实地地去做。我们总在说缺少权威的鉴定评估机构,缺乏官方的有效监管。权威鉴定评估机构的建立,虽早已是当务之急,但其核心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却鲜有人提及,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全面可靠的数据库资源,再权威的鉴定评估也无非是纸上谈兵。这尚需有远见的资本和机构卧薪尝胆去辛苦几年。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监管形成于市场之内,而非市场之外,政府的非正常介入往往导致寻租行为而影响市场的公正和竞争,所以期待官方的监管大可不必,收藏家和投资人用“脚”投票的方式或许更为有效。有了可以比对参考的数据库资源,有了成熟稳重的收藏投资者,当艺术全面回归收藏投资的正途,就让健康的市场环境“饿死”以艺术之名谋不义之财的鼠辈吧。

来源:雅昌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 赵振元 2012-11-28 12:51
    的确,近年来骗子的手已经伸进了艺术家内部,各种骗术不断出现,如“润格证、名家证、金奖证”等等。只要花钱,什么证都可以制出来。而我们某些“书画家”拿着这些一文不值的“证书”炫耀自己,其不知自欺欺人,还能有什么用呢?!
  • 敬爱堂主 2012-11-28 15:07
    顶!
  • 四官殿人 2012-11-28 17:32
  • 冀爱莲 2012-11-28 17:32
    赵振元: 的确,近年来骗子的手已经伸进了艺术家内部,各种骗术不断出现,如“润格证、名家证、金奖证”等等。只要花钱,什么证都可以制出来。而我们某些“书画家
    能骗到人无非冠以名家,机构!尤其拉大旗的名人名家更具欺瞒性!
  • 石子 2012-11-29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