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中国当代书法十大恶俗

13 已有 3953 次阅读   2013-03-25 10:05   标签当代  书法  十大恶俗  center  style 

老城

 

 

书画同源,却并不同弊,这是书法与绘画的流布方式和艺术对象决定的。书法过多地讲究书以人传,而绘画则相对以“文本”为尺度。绘画的表现对象是生活,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最具人性的深切体验;书法当然也要讲究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含忍的,而它的对象就是文字。也因此,绘画不断地接受新生活,表现人类活动的足迹,这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书法却要坚守古老的文字,惟恐不能守住古人的阵地。绘画与书法都讲究临摹,但是,绘画除了必要的临摹古代经典外,更强调写生。而书法几乎无生可写,临摹毕生也不足为耻,上追到远古时代,甚至史前也无不可。各有书体可以炫耀师门,或者一生瞽矇于书而不觉,书法创作几乎成了独木之桥。如此等等。中国当代俗恶书法充斥书坛,更有胡乱涂鸦者混杂其中,让人不可忍耐,遂拣其要者,罗列十类:

首恶者,俗书也。中国人认为文字是天象所垂,圣人则之,天人合一图腾的产物。书法不仅仅是用毛笔写字,书法文化横于胸中,书家要有书道的恭敬。“青藤雪个远凡胎”的青藤徐渭,一生视书法艺术创作为生命的表现方式,不到吃不上饭的时候舍不得鬻字。与此相反,俗书的本质特征就是藐视书道,书法只是其收集银两的工具而已。人俗字自俗,俗字必为俗人所书。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无骨,无气,无势;血脉不通,浑身僵肉;面目谄媚,失魂落魄;体肤无色,筋络混乱,即是俗书。俗书之所以为首恶,因了“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

再言拘泥。楷书产生并达到顶峰,法度森严给书学史带来了千年的绳墨至今不衰。同时,这一流弊所向披靡,宋以后书学逐渐凋敝,英才稀疏,书作越来越单薄。更有迂者,一生为法所拘,不能自拔,成为书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拘泥于法度之中,永远难以有创造性发展。字如木偶之舞蹈,除了法度之外,再难见到血肉的活动。殊不知《兰亭序》、《祭侄稿》、《寒食诗》无一是专门为书法而创作的,涂抹修改乃至错写也在所难免,完全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拘泥之书没有情趣,没有性情,僵硬板结,缺乏自己的理解。真所谓笔墨不减元常、逸少,终究是俗书。此二恶也。

三说滞。书法史告诉我们,中国文字是不断简化的过程。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无不如此。书法在它的主体部分,总要与时代通用文字同步,甚至是超前,比如草书中的“书”“与”等等,在古代已经简化。而当代书法却在汉字简化以后,依然没有一个书法家写简化的汉字。让人生出书坛蹉跎,半个世纪无人的感叹。书坛主宰更以排斥现代书法为己任,将那些探索者排除在外,打算永远视而不见。自从书写工具毛笔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后,书法本应该担当起美术的职责。书法就是汉字的美术,我们呼唤天才,承担起历史的缺席。

四曰伪。伪者,不是也。伪书与二恶拘泥书法正好相反,根本就是书法之外瞽矇者的游乐场。不懂笔墨,不知提按,不见使转,不名点画,对擒纵更是如见梵文。将墨随意涂到纸上,以为那就是书法,洋洋得意于尖细柔媚之笔,甚或丑怪难状。伪书者靠高官和名人的腰牌混在书坛内外,更有聋瞎者的追捧臭脚,高价求索推波助澜。虽然当今书坛没有书圣,没有宗师,也没有盟主,但是,行家、法家、方家并不缺乏。

怪书为五。当唐代作为历史的舞台缓缓降下帷幕的时候,书法其实已经面临严重的问题了。篆、行、隶、草、揩五体书先后到达了高峰,换言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终结。这个论断让人很不舒服——可是,事实就是如此。行书王羲之,楷书颜真卿,草书张芝,汉隶……书法家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一样不甘心这样的局面。对苏轼“石压蛤蟆”,黄庭坚“树挂死蛇”的品藻讥弹,也不仅仅是玩笑,那是书家为冲破尚法的束缚、摆脱尴尬局面而努力的副产品,并非怪书。到了金农的漆书,郑燮的六分半体,怪书由此到了极致。尽管金农和郑燮记入了书法史,但是,书坛并不需要更多的漆书和郑板桥。不明就里者一见钟情堕入情网,不学他们已经具备的工夫和创造性精神,只看皮毛,上手就学怪字,专拣丑恶处习之,所谓东施效颦者是也。迄今为止,在这条路上还没有走通的成功者,更不用说名家、大家了。

牙慧第六。此恶俗之书与拘泥之书相近,却并不相同。自从李世民独尊大王尽善尽美以来,书家动辄以上追王羲之为标榜。赵孟頫以降,颜、柳、欧、赵四体之说形成,于是,书家以此为宗成为不二法门。遗貌取神向来是书家终成正果的标志,拾人牙慧,以一家面貌承袭之而津津有味,没有多少出息。须知,在颜、柳、欧、赵出生之前,或者说在楷书辉煌之前,蔡邕、张芝、索靖、二王、钟繇……无不是一代豪杰的书坛之主盟者,也无不是各逞风采。

七为孱弱。纵观整个书法史,我们会发现,楷书的辉煌,提按、节点夸张笔法占据了舞台,这一流弊直接的后果是“中怯”。宋以前,名家书法作品笔力雄健、丰满,临摹之就觉得内容丰厚。宋代四大家中的苏、黄、米没有此弊端,缘由他们始终都在批判唐楷的流弊。欧阳修导夫先路,“邕书未必独然”的号角开启了尚意书风的先河,苏轼、黄庭坚、米芾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冲破尚法的束缚,解放了自己的笔,尚能支撑书法史高峰后的局面。元以后,包括大家们的书作,笔力越来越单薄,唐楷的高峰挡住了元以后的视线。孱弱的本质是忽视“使转”造成“中虚”,表现特征是尖细柔媚的用笔过多,整体格调流于轻滑。对擒纵的理解过于浅薄,中宫涣散,没有黄金点;外拓则伸头探脑作窥视状,或伸胳膊尥腿以至失势。当代书坛承继了孱弱的局面,再难看到书法文化的踪影。书作为悬挂而作,偶有妍美精妙,所为功用,而失去品格。或笔力不逮而崩塌,或不知趋向,胡乱莽撞,笔墨单薄得如同纸张。

矫情排八。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妍媚功用,搔首弄姿;笔力不逮,进退维谷。或居于烟花而立贞洁牌坊;或闾阎取法强作霸书;或鄙视现代身着长衫作遗老遗少假装斯文。真可谓“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回首书学的历史,最著名的《十七帖》也非专门为书法而作。痛心疾首的《祭侄文稿》点画狼籍,随手涂抹的恣肆获得了干裂秋风的奇效,难以阻遏的激情喷薄而出,掉臂直行的气概给观者以震荡的感染力,即使《乞米》,也能书成盎盎之春。古代本无专门的书法家和书家机构,即使小学也是课程之一。“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天真烂漫是吾师”,也是千古绝唱,天然去雕饰才是正果。

萎靡老九。元以后的书坛,虽然书法实践已经节节败退,尚有赵孟頫以五体书全能的姿态相支撑;还有吴中如文征明、祝允明等终生作出的不懈努力;亦可看到徐渭、八大山人刮骨疗毒式的勇往直前,虽然不能五体皆能,仍可独挡一面;近代到了吴昌硕,恢复了书法“写”而非画、描的原本,成为书法史又一个难以逾越的峰巅。当代书坛之萎靡,在于除了上述所列八大俗恶之书,更在于缺乏真正的探索精神,自出机杼的作品晨星难觅。对经典书作的继承和部分改造,或小谋笔画以为已经摆脱了法的束缚,终究是书坛的不思振作。而现代派书法的非准入状态,使得本来萎靡不振的书坛老态龙钟。

缺席是十。书法实践勉强支撑继承的局面而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香火不绝,已经举步维艰;书学理论的缺席,更使书坛雪上加霜。卫夫人虽然说“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但书法史告诉我们,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连毛笔都拿不动的书法理论家独立站在书坛之上。虽然也有宗白华、丘振中少数高人指点迷津,却被浑噩的风沙淹没在戈壁之中。虽然也有书法理论或感言千万,亦难摆脱“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的局面,苟兴新说者凤毛麟角,更别指望有益于将来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