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上的帽子
郑树林
这个标题已经思考了许多年,对许多已经盖棺定论艺术大家确实是不会想到,在他们死后还有那么多的“徒子徒孙”在戴着他的帽子,用这一顶帽子游走江湖。没有帽子的想方设法去找,有帽子想办法到祖上棺材里去挖,总之只有能够赚钱不管帽子是什么颜色的了。
每次有什么书画展览会或者笔会聚会时,大多数会听到这样的介绍:这是某某某······你们不是很熟悉吧,告诉大家这位的父亲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再远一点是爷爷再或者可能是多少代)的儿子(孙子),还有最多的就是这是某某某的关门弟子,再传弟子,这某某某早已经离开人世不知道多少年,可那一顶帽子一直被后人不断加大加高,为的就是能够在书画界,收藏界有那么一席之地。
子承父业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这个传统的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家传手艺都是当年为了生存而独创的,从前辈的内心来说并不想让自己的子孙来继承,只有家里孩子没出息读书读不进,才让自己的孩子学的,但教自己孩子的并不一定是自己。而今的棺材上帽子也会随着市场不断更换,“戴帽子”的会不断换上自己头上的帽子,看看一些书画家的介绍,哪一顶帽子有市场就会拜那位做师傅,也不知道师傅是不是是真的有这样的弟子,有些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师傅的棺材是什么时候合上的。正如我们会看到现代人拜明清朝的书画家做师傅,当下竟然还有郑板桥的弟子,真是贻笑大方。不知道还有多少师傅睡在棺材里可以收什么“弟子”。青出于蓝胜于蓝,看看当下那些子孙辈的弟子们,如果没有那一顶顶棺材上帽子可能会消失一批所谓的书画家。一直没有明白国外那些大师为什么就没有子孙传承呢?
上海商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便可让徒子徒孙
升官发财
假老虎面的威名
即得到阿猫阿狗
奉迎溜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