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杨玉琪戏说“艺术”怪圈系列

2 已有 2466 次阅读   2013-04-10 12:58   标签艺术  article 
杨玉琪:戏说“艺术”怪圈    (之三)


(三)

 

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可否认,真正意义上的曲高和寡也是影响收藏者们选择艺术品的重要因素。这个群落的人们由于自身并不是专业从事艺术研究的,对品位太高或较为先锋创新的艺术品暂不理解这很正常。对于真正高端或意识超前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应该允许有一个过程。(凡高的作品百年后才被人们认识和理解便是有力的实例)但令人想不通的是:相当一部分美术理论研究者、评论家们至今仍停留在只对极少数被艺术界和大众舆论确认无疑的名家们“味如嚼蜡、重复歌颂”的层面上,开口“六法”闭口“师造化”,讲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必再加上一句“似与不似”。连遣词造句、立意观点皆如別人反复嚼过的口香糖,过了最初短暂的香甜可口,紧接着的淡而无味、苦涩尽出必定令人生厌、欲吐之而后快。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前人评论已多,稍作搜罗拼拼凑凑改头換面即可成篇。“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附和叫好、锦上添花总是讨人喜欢、绝对安全的。更何况合奏容易独奏难,要想出新招来也确实不易。因此,他们往往满足于将自己定位成“某某大师研究者”而沾沾自喜。就象扎在火腿上的麻绳儿一样只要和火腿粘在一起,似乎也就与火腿同等价值了。(食品店售货员确也常将火腿和麻绳一起称重一起计价、买者也傻乎乎按总重量计价付款的。)豈不知麻绳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方便挂架晾晒而已。一旦结束使命,马上就会因油腻腻脏兮兮而扔进垃圾堆的。

真正的美术理论家和艺术评论家倘若不能具备坚实的美学理论、历史、哲学、文学乃至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综合性的基础、敏锐的洞察力、睿智深邃的思考能力以及对艺术发展方向具备前瞻性的展望,那就无法对浩如烟海、未成大名画家们的作品有选择地从高层面的专业角度进行剖析、总结、肯定和指导、推广,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人,这是对历史的失责。虽说仅以此糊口似乎也不应过分苛责,但毕竟是占着茅坑不作为,夜深人静扪心自问时就难免会有愧疚之感了——尽管在黑暗中羞红了脸外人也无从看到。从安全、和谐及利益的角度计,“捧角儿”可以理解,这也算是三百六十行之一罢。在坊间,“角色”与“脚色”常常是通用的,若常年甚或终身老是捧着那几只“脚儿”不放,也不嫌腻得慌?

由于他们长年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在“久已定性无疑”的艺坛巨匠中继续不厌其烦地鎏金粉饰,使之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完美、直至成佛,最终到达一个神聖而不可亵渎的高峰供人仰慕、崇拜、学习。这本没有错,但以坚不可摧的高深理论和浩瀚的历史舆论为这些高峰封了顶,至此再也无人能够逾越,试想,这符合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规律吗?依愚妄见,山峰哪怕高到极致如珠穆朗玛,也终会有人去征服。它哪怕美到极致也会有阴暗面和裂缝陷坑的。将它们真实客观地剖析透彻,对后来者登山一定是有所助益的。提一个无知的呓语罢:成立一个研究所或办一份专业杂志,吁请一些无私且有胆识的大智慧者专门剖析大师们的不足之处,从理论上提出可提高改进的余地和方向,我想这对推动整个美术界继续攀越高峰善莫大焉。不过,尊敬的美术理论家们,你们敢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们尽可放开了批评吧,画家们虽说是“动手”的,但那只是为了画画、绝对不会打人的。更何况大师们大都已经作古,是无法也绝不会计较你们的。一笑。

真的不敢想象,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发扬光大而言,如果被收藏而传世的画作大都是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三流作品,那是何等可惜和令人心痛、心惊的事!何谓“传统”?本就是指能纵向的传下去、横向的统起来。多少艺术精粹被淹没流失了,今后又靠什么去“统”呢?由于“传”的瑕疵和先天畸形,继而导致“统”的软弱无能。作为文化人中的一分子,情何以堪?

 

尽管体制的光环和众多头衔令人眼热羡慕甚至心生妒意,但真正有识之士中仍有默默耕耘不问收获者。(如黄秋园先生等)亦有虽身居“龙套”然技艺高超让人过目不忘者;虽为他们的时乖命蹩而唏嘘不已,但终因钦敬而铭刻在心。余以为,这才是当今艺术界的中流砥柱,是中华美术的希望所在。从数量看,他们千百倍于“体制内”,纵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才是足以匹配整个时代的生力軍;从质量上看,他们较少框框条条的制约,心无旁鶩、各自钻研、各具性格,这样的万紫千红才是真正艺术的春天。惟有先博大而后精深才是真正的精深。

真正意义上的评论家们理应清楚地看到这一大片芳草地,美术园地中百花争艳的春天就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中孕育着。无意中忽视他们是弱智,有意识忽视他们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犯罪。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