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其他] 武圣的真正含义及对于现实社会道德重塑的提振作用

已有 6334 次阅读   2015-01-03 23:37   标签中华民族  唯物主义  现实社会  传统文化  normal 
关公作为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英雄,广为人们尊拜,以致有华人之地,必尊关公。关公也被道教尊为“天尊大帝”,成了佛教的“伽蓝菩萨”。解放前关帝庙更是超越文庙,寺院,道观等成为民间最多的庙宇,关老爷成了中华民族的保护神。直到后来提倡唯物主义,关公形象渐渐淡化在民间视野,以致于关公是中华民族的“武圣人”都遭到质疑。这与我们这一个世纪以来中断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直接关系。
 
关公是“武圣”在传统文化中已是深入人心的常识,“关公精神”更是在民间不断宣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如今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重提关公精神,就是想重塑中华民族道德形象。原因就是人们已将关公精神渐渐遗忘。一个多世纪足以使整个中华民族忘记“关公精神”是什么?为什么关公被尊为“武圣”?“武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所以,在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只要明白“武圣”二字的真正含义,其他问题就都明白了。
“文圣”、“武圣”大家可能顾名思义地认为应该是“文化圣人”和“武略或军事圣人”。这“文化圣人”说的过去,但“武略或军事圣人”有些讲不通,因为等同于“兵圣”。而“兵圣”是早已被确定了的、大家熟知的孙武。有人说了:那“武圣”应为“武将圣人”,这应该能讲通了吧?我认为更不通了,“武将圣人”是个局域名称,还不如“兵圣”范围大呢,怎么能与孔圣人平起平坐呢?而“兵圣”也顶多能与“书圣”、“医圣”、“茶圣”、“酒圣”、“画圣”等等专业高手地位相当,均没资格与孔圣人比肩。那为什么关公是历代皇帝亲封,地位与孔圣人相当的“武圣人”呢?而且关帝庙还是民间数量最多的庙宇,这一切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是大家没有完全理解“文”、“武”二字的含义。
“文”、“武”即“阴”、“阳”也,其内容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文圣”、“武圣”并非大家所认为的“文化圣人”和“武略或军事圣人”,而应该是“思想圣人”和“行为圣人”(“思想”为阴,“行为”为阳)。所以,“文圣”、“武圣”的树立对一个国家来讲是绝对慎重之事,是民族道德的导向,是社会行为的楷模!孔夫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主流的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被尊为“文圣”是毫无异议的,所谓“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孔夫子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堪为中华民族道德思想之始祖!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以此为基础制定治国方略。历代官方都尊孔夫子为“文圣”,以儒家文化作为社会道德规范。“武圣”既然是“行为圣人”,就应以儒家文化为评判标准,是儒家文化的大践行者,而且在行为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者!关公被尊为“武圣”,这绝非大家普遍认为的“出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考虑的,而另有其道理。儒家文化以“仁”、“礼”为核心,其中心思想可概括为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下面先简述一下这八个字的含义。
 
一、孝
“孝”字,为“子”承“老”形。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
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 “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 “兴廉举孝。”(《汉书•武帝纪》
3.奉养、孝顺曰孝。如 “内则孝于亲。”(《礼记•祭义》)
4.能继先人之志也。如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孝乃天经地义”。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
更进一步,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二、悌
悌,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其义有:   
1.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如孝悌。又如“入则孝,出则悌。”(《孟子 • 滕文公下》)
2.悌友,兄弟笃爱和睦。如“皇帝大孝,慈祥悌友。”(《韩愈 • 元和圣德诗》)
3.悌睦,友顺和睦。如“和门悌睦,隐身修学。”(《高士传》)  
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又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由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矣!
三、忠
忠,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如“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左 • 宣十二年》)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如“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战国策 • 秦》)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 • 前出师表》)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忠臣不事二君。”(《史记 • 田单列传》)
5.赤诚、直率地。如忠谏,如 “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 六本》),又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 • 颜渊》)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四、信
意谓人言为信,因言乃心声,凡人说话要落实才能见得人,故信之本义作“诚”解,即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
其义有:
1.诚实不欺曰信,如信义,信用。
2.听从不疑,如相信。
3.函札曰信,如信函。
4.使者曰信,如信使。
5.消息曰信,如信息。
古人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道义,皆显明“信义”的重要。如同《弟子规》所言“凡出言,信为先”。此即告诫吾人说话应三思而行,切勿信口开河,言而无信。 
 
五、礼
礼——“禮”,“示”谓奉祀之神,“豊”谓奉祀行礼之器,乃盈满祭器而陈以祀神曰礼,本义作“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之实际行为,乃吾人所当笃实践履者。
其义有:
1.人类行为之规范曰礼。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宧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2.馈赠财物曰礼。如年礼,贺礼
3.以礼相待之仪式曰礼。如礼仪,礼节。
4.礼遇曰礼。如礼贤下士。聘名士,礼贤者。(《礼记 • 月令》)
5.经名。如《礼记》、《周礼》、《仪礼》三者合称为三礼。
6.膜拜,如礼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若吾人能多点克制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祥和,有礼的。
 
六、义
义——“義”,我谓己,羊谓善祥之意;于我所表现之善祥为义;其本义作“己之威仪”解,见《说文》,乃一己所显现于外的气质、容止等合称之曰义。
其义为:
1.事之宜曰义。如“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 为政》)
2.天理、正路曰义。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 里仁》)
3.济困救失之美行曰义。如“以君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史记 • 信陵君列传》)
“义”,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组成,意为我善良,深深含着人性本善之义,此正说明“义”乃与生俱有的德行。故《礼记》言:“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因为义者,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身处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由此可知“义”乃一切道德之根基。
《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又如《左传》中这样的记述:“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举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恶、晓明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处处公道,不作私弊,就是义行。君子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人。
七、廉
本义作“仄”解,即侧斜之意,见《说文》,乃指堂屋之侧边而言,故从广。又以“兼”从手执二禾,有合二为一之意,廉虽在堂侧而实与堂相连为一,故从“兼”声。
其义为:
1.侧边、侧隅曰廉。如“设席于台廉东上。”(《仪礼 • 乡饮酒礼》)
2.事物的棱角曰廉。如廉棱。
引申义有:
1.德行高洁之人曰廉。如“兴廉举孝。”(《汉书 • 武帝纪》)
2.高洁之行为曰廉。如“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 • 离娄》)
3.节俭曰廉。如“不以奢为美,不以廉为悲。”(《淮南子 • 原道》)
4.价钱低,便宜曰廉。如价廉物美。
廉,为堂屋之侧边。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从廉所组成的常用词如:清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体会“廉”是指气节清高、品行峻洁的高尚操守。明智者必以清操为励,以不贪为宝,效仿圣贤虽贫不受贿金,虽渴不饮盗泉。公廉约己,以身作则,即可明达政事;以德化民,廉洁为政,则可民安国治。
八、耻
耻——“恥”,本义作“辱”解,见《说文》,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
其义为:
1.羞愧曰耻。如“知耻近乎勇。”(《中庸》)
2.可耻之事曰耻。如国耻。
3.羞辱、侮辱曰耻。“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左 • 昭五年》)
“耻”,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耻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耻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耻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耻可以全人之德。”
以上简述了“古代八德”的含义,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思想。现在该说关公了,大家可能认为关公是儒家文化、尤其是这八个字的优秀践行者!没错,您说对啦!但不完全对,仅凭关公以儒家文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这“八德”就被尊为“武圣”,估计您也会认为太牵强!因为能做到这“八德”的绝非仅有关公一人,因此可断定另有原因!——我认为这个根本的原因是:关公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大践行者,更重要的关公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者!
 
儒家文化在孔夫子提出后,经许多儒家先贤圣哲不断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其中心思想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也成为后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后世能做到的也不乏其人,比如“二十四孝“。但如果这八德出现互相冲突时应该怎么做,孔老夫子和后来的诸位儒家贤人并没有明确解释。而事情往往是复杂的,顾此就失彼,所谓“忠孝难以两全”,二者不可兼得,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关公就是这一问题的行为诠释者,即儒家文化的实践光大者!
孔老夫子提出儒家学说,后来的很多圣哲先贤完善了儒家文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一套文化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关公是儒家文化的大践行者,是儒家文化的行为诠释者,也就是儒家文化的实践光大者。所以关公就被后人尊为与孔老夫子齐名的“武圣”,受万民景仰!孔老夫子和关公的关系也就好比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始人——马克思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列宁之间的关系了。
“文圣”、“武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行为”楷模被历代官方所推崇,成为民族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朝代更迭,经一千多年仍长盛不衰、愈久弥坚。历代官方和民间也不断建造庙宇,树立起“文圣”、“武圣”伟大而光辉的形象,以使儒家文化深入人间,形成统一的民族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关公威武的武将形象,也成了处于弱势群体的老百姓的精神依靠,所以关公逐渐被赋予神的力量,成为道教的“天尊大帝”、佛教的“伽蓝菩萨”,护佑人间广大百姓。“武庙”也渐渐转变为“关帝庙”,其数量远远超过寺庙、道观、文庙。关公也真正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以致世界上凡有华人之所,必尊关公!
 
直到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开始排斥儒家文化,而且愈演愈烈。直到现在,几乎整个中国都已忘了“文圣”、“武圣”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和地位。同时,中华民族这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儒家道德行为规范也渐渐丧失殆尽。尽管官方曾经树立过许多高大的精神形象,如白求恩、张思德、焦裕禄、雷锋等,以此来填补整个民族逐渐缺失的道德行为规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这些生命力本来就不强的精神形象也被人们渐渐遗忘。所以当今政府再次重塑雷锋形象,尽管不合时宜,但对于利欲熏心、道德沦丧、民风日下的今天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起码能给我们的孩子一些道德伦理的概念!
壮哉!悲哉!……

感谢您关注关公文化彭允好,微信公众订阅号:yiguangong。微信:ggwhpyh。我们致力于研究关公文化、弘扬关公精神、升华关公形象,以关公文化的忠、孝、仁、义、勇、诚信为楷模,广泛交谊,沟通四海。讲信义、重承诺,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