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山西河东解良人,是三国时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将。关羽的事迹,较可信的记载是《三国志》。而广泛流传却是明初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及民间戏曲作品。统观三国,名士如流,战将如云,除神机妙策的诸葛亮称“智圣”外,能称圣的就是关羽。在民间的“道统”中,因其仁义,被尊为“忠义”之神;扬其勇义,尊为“勇武”之神;取其信义,尊为“善财”之神;爱其学义,尊为“尚学”之神。形成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 出现了信仰和崇拜关羽的“关公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桩奇事。
所谓关公文化,其实是中国儒家价值观,借助通俗小说普及,通过中国特有的文化结构表现出来的结果。研究关公文化,可以探索上层传统精英文化“下放”到民间所经历的流变和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过程,为破解神文化的秘密,提供一个重要的案例
一 儒家价值观贯穿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核
1、好习儒学经典《春秋》,是关羽被神化的理念前提
无论是供奉关羽祠祀庙宇,还是史书古籍,关羽的塑像与画像多是头戴夫子帽,面色亦红,身着绿袍,孜孜不倦,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的形象。
《三国志演义》多处提到,戎马一生的关羽,常读儒经《春秋》,爱不释卷。最动人的造型是在古城,他让两嫂居室内,自己秉烛达旦在户外读《春秋》。另在第二十七回中胡班领令王植,欲以干柴引火烧死关羽时就曾窥见“关公左手绰髯,凭几于灯下看书。”
如果说关羽在《演义》中的故事带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加工的话,他的喜爱《春秋》,学而不厌的精神则是真实的。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皆上口”。《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当鲁肃代周瑜时,连关羽的对手吕蒙将军也评价:“关羽实虎熊也”,而且“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皆上口,梗亮有雄传,然性颇自负,好凌人。”此外,专家还从其家学渊源,来佐证关羽的谙熟《春秋》的史实,在山西解州关羽故居出土记载关羽祖父的碑刻中,其祖父石磐,“公冲穆好首,研究《易传》《春秋》。”其父杗讳毅,字道远,“笃考有至性,仍先志,具干窀穸于所著读书处。”碑记关羽本人则是:“帝生而英奇雄骏,既受《春秋》《易》,旁通淹贯,以古今事为身任。”秉承家学,自幼得学,使关羽践行春秋大义的人物更加定位成形和丰满完整。如今,关羽故乡的春秋楼,当阳关陵的春秋阁,台湾新竹的关帝庙,都为“秉烛达旦”的阅读《春秋》的形像式。
2、重信侠义是关羽被神化的事实根源
关羽“亡命奔涿郡”,是因怒杀贪财好贿恃强凌弱,残害百姓的恶霸县令,被迫离乡出走,展示他刚正不阿,为民锄强扶弱的俠义。后与与刘、张桃园结义,立下盟誓:“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开始了他履行誓言,忠义两全的人生轨迹。新野之战,关羽因寡不敌众,处在重围中,曹操爱其才欲降之,眼看事关二嫂安危,他忍辱负重,深明大义地提出既忠于汉室,又守于人义先决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面对曹操政治上的封官进侯,生活上一天一小宴,三日一大宴,赏美女,赐金银,赠绿袍,给绸缎,仍然毫不动心。曹操见关羽坐骑痩弱便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他,沒想到关羽却高兴地大笑,此马日行千里,好让我可以顺风去寻兄长呵!曹操察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叫他的好友张辽去探问,关羽感动地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當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曹操多次赞叹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3、勇武善战是关羽被神化的民间基础
“威武不能屈”,是儒家历来倡导做人的原则。在元代《三国志平话》本,描写他雄伟印像:生得神眉凤目,虬髯美鬍,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跨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偃刀,威武剛勇。“温酒斩华雄”,表现关羽出身虽为小小“弓马手”,初上沙场却显忠义大将身手,叫世人刮目相看。“斩颜良、诛文丑”,是体现关羽勇猛的两个画面。曹操与袁绍决战,袁绍帐下的大将颜良十分骁勇,连杀曹军几员名将,只好挂出免战牌。此时,张辽进言:“非云长莫敌。”当曹操以鞭指向颜良说他如何豪勇了得,关羽见后却说他是插草标叫买的酒囊饭袋,“羽望见良麾蓋,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不久关羽又诛杀了袁绍派来的“无敌大将”文丑,曹操不由赞曰:“关将军,神人也”。“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把关羽的勇猛形象推向高潮,在千里送嫂寻兄的途中表现得淋漓致尽,虽是曹操怀义放行,其部下却紧闭关口,无奈的关羽只得冲关夺路,待放行文书赶到,他已过五关斩六将。至今,人们嘴边常留一句警言:“莫要在关王爷面前耍大刀。”“战长沙、义释黄忠”,是关羽与英雄惺惺相惜。把关羽的勇猛附上“义”的理念。孔明言长沙守城老将黄忠有万夫之勇,射得一手神弓,且人之忠良,第一天交战,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劝换马再战,第二天再战,黄忠谢义相报,只张弓射下关羽头盔上的红缨。最终,关羽义释黄忠归顺汉刘。在关羽的最后生涯中,独挡一面,身经百战,威振华夏,差点让“曹公议迁许都以避其锐”;他过江东、单刀赴会,有胆有识;水淹七军、擒庞德,他智勇双全;刮骨去毒,谈笑自若……,
4、诚信的品格是关羽被神化的思想根据
诚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本来争仗与行商是两回事,由于关羽以信义卓著,正是诚信与仁义打通二者的界限。于是,手握大刀的关羽被后来商家、特别是如今的生意人视为“善財之神”。
华容道上,立下孔明军令状的关羽守在峡口,阻挡大败而逃,沒有战力的曹军,狼狈不堪的曹操对关羽道:“大丈夫处世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呼?”云长闻之,低首不语,冒着自己违反军令的生死,而大胆放走了曹操。义理是仁心,一个以义报恩,义无反顾的关公活生生地出现人们心目中。孔子说过:“君子取财有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中国人历来恪守儒家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教诲,关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所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敬仰,这正是商家所需的从业价值,行商的底线。
二 传统文化结构是关羽成“神”的原因
1、儒家价值观是关羽被神化的内在因素
儒家思想在中国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其符合中华民族的需要,儒家思想已深深地沉积在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深刻地影响民族价值观和待人处世的风格。关羽从关羽走向关公,从“武将“走向“武圣”,与其说是儒家价值观的体现者,还不如说用儒家的价值观来塑造的神象。
关羽喜读《春秋》。《春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圣经”,之一,一名勇武之将,能够常读《春秋》,本身就是一种震撼,著名的历史学家雷海宗说过:“在传统文化中,兵伍之人在老百姓心中是没有文化的形象”,而关羽在戎马之余,武偃文修,识春秋守大义,正符合了“好文”的中国人们的心理定位。再者,关羽的勇武忠义正符合了长期处于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小民提供有效保护的心理幻想。关羽的诚信的品格正体现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人们正是用他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来塑造出自己喜欢的偶象。
2、民间的信仰是关羽被神化的直接因素
鲁迅说过“国人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平话小说”。小说中的人物的“光辉” 往往掩盖了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弱点,超越了历史本人的意义,获得了抽象化的再生;再者,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是多神教的信仰,这也是历代著名的历史人物能够跨入儒、释、道各家门槛的直接原因。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其不很严密的理论和经典里,以树立众人尊奉的关羽来做为本教神,是其教派发展的需要;佛教是外来宗教,但也要面临着中国化的要求,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至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乃是看中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因此,在缺乏历史哲学的国度里,特别是在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民间无法用高度概括性的概念来表达这种抽象化又有多种文化意蕴的偶像,只能借助“神的力量”把关羽推向至圣的宝座。
毋庸置疑,关羽的神化始终贯穿着儒家的核心价值,除了汉、蜀皇帝册封的“汉寿亭候”、“五虎上将”与“壮缪候”外,宋代赋予其“忠”,明代颂其“忠义”,清代又将关公信仰神明化,儒家称他为圣人。由于得到了民间的追奉,佛教尊他为守护神,进禅寺,升化为“伽蓝神”,道家拜他为帝君。入道观,稳坐帝君殿位,历代各地县的关帝庙宇为中国最多,仅台湾现就有900多座,香火不断,至今旺盛。更为重要的是,关羽的精神已融合儒家的礼义伦理,禅宗的善义慈心,道教的俠义道行的精髓,成为“三教合一”都沾光的“武圣”,值得一提的是,关公的偶像在清代也一度成为民间会党组织的护佑神灵,会党虽来自群众,但并不代表群众的利益 。
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结构下培育出来的果实,也就是以儒学为宗,各种文化并存的和谐相容的文化格局下历史结果。关公文化曲折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感谢您关注关公文化彭允好,微信公众订阅号:yiguangong。微信:ggwhpyh。我们致力于研究关公文化、弘扬关公精神、升华关公形象,以关公文化的忠、孝、仁、义、勇、诚信为楷模,广泛交谊,沟通四海。讲信义、重承诺,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