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系列之五——美在民间
6月16日,与书法家王朋先生、收藏家赵黎亮先生同访沈丘县美协秘书长窦欣奇老师。府上偶遇书法家刘子超老师、县委信息科董国俊主任。
窦老师画室座落县城内一典型的中原四合院内,说是画室,实为一厢房,兼做书房。曲径通幽,闹中取静,却很别致。
窦老师热情的泡茶招待大家,画室狭促,我们只能站着谈话,这反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敞开心扉,无所拘束。
拜访过很多书画艺术家,窦老师的画室算是简陋的,或者说有些寒酸。门口一张案子,靠墙里侧一个书柜,后墙镶嵌丈二的磁板画毡,一副刚刚完成的“紫藤花鸟图”生机盎然。
这边赏画,那边刘子超老师已在朋友的盛情下挥毫书写。左手反书,背面正赏,独辟蹊径,别样大观。书罢,刘老师向大家致歉,今日未带印章,不成敬意,改日备了薄酒邀请诸位,另酬书法。一脸谦和,诚心诚意,教人动容。
我愕然,文人相交,书画相酬,尺牍之间,真情流露,千古美谈。而今市场经济,书画早成了商品,书画者视之如命,尤其成名成家者,作品从不轻易相赠。两位老师虽非名师大家,也是地方名流,一面之缘,倾囊相赠,反觉心意不到,以致为歉。
我决定重新审视一下这个群体,这些淳朴可爱的民间书画家。从中,或许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些被赋予地域特色的艺术奇葩。
民间书画家植根于悠久的民族历史、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质朴的艺术语言,书写出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他们酷爱书画,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放下应酬,拿起毛笔,自由涂抹,聊以自慰。只是凭着喜欢,日复一日,乐此不疲。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书画表现出来。他们很少主动走出去,宣传自己,展现自己。
这些作品往往风格淳朴,带有泥土的芬芳。你若是拿学院派的理论硬套,或许与之相悖。他们在手法上,以民间独创的语言,讲情不讲理,章法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结构不受常规比例的制约,形成土中见雅、拙中见美、民俗气息浓郁的民族风。与传统文人士大夫书画中所表现失意落魄的消极、颓废乏味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这些最基层的民间书画家,坚守着中国民间艺术,继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推动着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谨以此文,向所有民间艺术家致敬!
注:沈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秦朝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以周朝的沈国为名,沈丘意为沈国废墟。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顾家馍面塑、两仪拳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千字文》故里,沈丘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繁荣,孕育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家。
图文/陳成(艺术评论,传媒策划)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