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访谈] 记书法名家刘懿--师古出新竞风流

8 已有 8951 次阅读   2014-01-04 23:56   标签书法  名家  刘懿 

师古出新竞风流

                      记当代书法名家刘懿

                河南大河网书画评论员— 朱广志
   

谈到书法学习,刘懿认为习书既要苦练,更要有悟性,苦练是基础,悟性是关键,写字只练不悟,永远不会有进步。书法的点画、线条、章法、构成属技艺之谈,唯冶尽千碑,藏纳万卷,注情寄性,天人合一,方得文气清逸,性韵传神。为此,他刻苦临习,对照原贴,在思考中欣赏,在欣赏中临写,在临写中有所。同时,坚持走碑帖结合的路子。他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在创作中,他从帖上取神取韵,从碑上取骨取力,碑帖兼融,互相弥补,为他以后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

南朝王僧虔有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刘懿的书法艺术虽然不能用炉火纯青来界定或形容,但是,其神采倒是可圈可点。书法神采,包含着诸多要素,除了指造型的技巧功力要高之外,还须有字外功,即文化和修养。他认为,没有文化和修养作为支撑,书法的路就很难走远。在习书的同时,他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修为,对哲学、文学、美学广泛涉猎,尤其加强书法理论学习,系统的自学了王羲之的《书论》、欧阳询的《论书》、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议》等,有了丰厚的文化涵养和正确的书法理论指导,使他逐渐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谈到创作,刘懿认为,真正的书法创作应该是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共性植根于传统,所以学书的第一步,必须从古人那里吸取营养料。这份养料的吸收,必须通过临写大量的前人法帖来实现。而个性的形成,则来自于作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对书法线条、结体以至于章法进行二度创造,并且又不失审美,合乎法度。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

刘懿的行草书,从东晋王羲之法帖《兰亭序 》、《圣教序》和怀素《自叙贴》入手,后转师宋代米芾、苏轼、黄庭坚三家,尤其对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卷》、苏轼的《寒食帖》以及黄庭坚诸帖情有独钟,下功尤勤。他的书法,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又能力避时风,追求个性,写出自我本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风格和面貌。

刘懿善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更善于从中建立自己的书法品味和书写性格。他的作品有时飘逸,有时凝重,有时宽舒,有时严谨,形态则千变万化,给予书法的无限丰富性,达到超逸而放逸,不滞于物、不碍于法的自由状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处。不管是小幅斗方还是数米长卷都是一气呵成,其作品上下互连,斜借正,正借斜,俯借仰,相互借势,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观刘懿的书法作品,既有骏马朔风漠北那风雨如磐的壮美;也有杏花春雨江南那似水柔情的优美;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寒蝉凄泣的婉约。其隶书渗透着一股端庄之美和荡气回肠之魂,书风很正,很大气,一看就是经过了多年传统文化的修炼得来的,而仔细去看,在沉雄博大的书法质感中却透着温润、儒雅、灵动、生机盎然的光泽,具有一种流动的韵律美。尤其是他的行草,则体现出了另外一种气质,好似天然偶得,信手拈来,又像倚情而作,直抒胸臆,落笔坦荡,笔底遒劲有力,或可见二王、怀素之风,点画间,千回百转中,游荡出天真豪情。

刘懿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摘》、《中国收藏》和《中国报道》等多家报刊上推介刊登,曾在孔子2559周年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中国民族书画大赛、中国跨世纪书画大赛、日本第二届国际书画艺术展大赏奖、第二届黄河魂全国书画大赛、中华杯全国书画大赛等大赛中荣获金奖或一等奖,并荣获山东省五一文化奖;还被山东史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艺无止境,刘懿从不满足这些,仍就在不断自我否定与突破中提高自己,相信他的书法艺术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