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那天回学校,和大学的辅导员L聊天,L说:“大学时你循规蹈矩的,一点都看不出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说:“那时可能还没想清楚什么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但那时学校的氛围比较好,我常逃课去图书馆看书,老师也没管得很严,可能就是那时形成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看法,加上毕业后机缘巧合,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但我们最怀念的,还是80年代,聊起那个诗歌和理想交汇共鸣的年代,仿佛就在昨天,然后不知道怎么了,在进入90年代后,那个充满美好的时代戛然而止,随着海子的自杀,诗歌与理想突然就消失掉,让位于现实。
80年代的物质生活,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绝对是苟且中的苟且。
考大学真正是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毕业靠分配,住宿靠分房,想要脱离体制,需要放弃所有的东西。
那个时候,结婚能在筒子楼里有个独立的小单间,就已经是心满意足。
彼时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想象,以后可以住在楼梯房,房子里就有厕所,可以边玩手机边如厕,上厕所成为一种享受。
相比于物质的贫乏,80年代却是一个精神上充满诗与理想的时代,那时候有海子、有顾城、有年轻的崔健、有年轻的张艺谋、有年轻的王朔、有年轻的王小波……
那时还没有华为这样能够在高科技领域与美国抗衡的企业,但当1985年美国人想要出资3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后,为了把长江黄河首漂保在中国人手上,尧茂书、雷建生、郎保洛、袁世俊、马云龙等青年在对漂流难度预估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用近乎悲壮的方式完成了长江和黄河的第一漂,这在如今看来是很不理智不顾现实的疯狂,他们却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维护着经历百年沧桑后中国人脆弱的自尊。
80年代的诗与理想,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沉淀,却在近代经历了百年耻辱,建国后长久压抑后总的爆发。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我们却在金钱面前,把诗与理想丢弃掉了,只能在灵魂中把精神家园寄托在不可名远方。
失去了诗与理想,便失去了对美的判别,为什么我们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提升,却越来越觉得生活苟且呢?
中国人从连出门旅行的钱都没有,到如今可以满世界旅行、买包包、买黄金、买楼房……
却依然在心灵上,找不到寄托。
没有诗与理想的世界,就不会有美的存在,没有美的判别力,生活自然就缺乏美。
金钱固然重要,没有金钱,就不可能有现在舒适的生活,但缺乏了对美的判别力,我们如何才能让未来的世界变得更美?
为什么产业升级会如此困难,因为哪怕很多人有钱了,也不具备对美的判别力,没有对美的判别力,便失去了对美好世界的想象,这是创新缺乏的根源。
说这些话,并非说世界已经变得糟糕到无可救药,事实上,相比于80年代,现在的中国,物质条件已经是非常好。
想想王小波在下乡时,连自己未来是否要守着那片贫瘠的土地一辈子都不知道,依然在挑灯夜读,为以后写书立说奠定基础,想想那时住在筒子楼的知识分子,在提着尿桶去倒尿的时候,还朗诵着诗歌,想想在姜文和刘晓庆在《芙蓉镇》里演的被群众打成反革命扫街还依然欢欣地跳舞……
丧,不能解决问题,与其把生命中宝贵的一天,消耗在与丧的情绪抗争之中,不如用积极的心态去战胜眼前的苟且,让诗与理想成为现实,而不是停留在远方。
世界不会马上改变,但未来的世界如何,就在年轻人的当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